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地区国际关系及外交政策的现实出发,拉丁美洲产生了一些富有见地的国际关系理论,但其与源自美国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有着不同的学术传统,在很多方面都显得格格不入,彼此间对话、交流很少。本文简要回顾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与拉美本土国际关系理论各自的历史发展,并以发展主义、依附论、混合模式和外围现实主义作为拉美本土国际关系理论的代表,将其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作了比较。相比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拉美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对象更宽泛,在研究方法上较不"科学化",并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无政府状态"基本假设提出质疑。另外,从目标来看,拉美国际关系理论旨在解决发展问题,而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则力图探索和解释国际关系的普遍规律。实际上,两类理论就是从不同的研究目标出发,沿着两种不同的逻辑路径发展,从而衍生出差异。所有这些差异也可以根据这两种不同的逻辑路径串联起来。最后,本文认为,两类理论间的差异对于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有着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方学者在研究国际关系理论时往往有两种倾向:一是把国际关系理论作为某种静态的东西来研究,二是认为一种理论一旦被确立,就有某种"普世性".然而,国际关系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国际关系理论也同样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且形形色色的国际关系理论都有其针对性,都是应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而产生的.中国在建立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以上两点,即时空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体论问题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义虎 《国际观察》2005,24(1):16-21
国际关系理论历来存在着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整合问题。这三者整合得好 ,会发展出成功的理论范式 ,从而极大地促进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其中 ,就“理论价值”而言 ,本体论显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关系到国际关系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的最基本问题 ,也关系到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内核是什么的本源性课题。从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第三次、第四次论战来看 ,它们均直接与本体论问题有关 ,被认为是国际关系学界最大的理论反思和本体思辨 ,这种理论反思和本体思辨已经大大促进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就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和建设来说 ,只有在本体论上取得突破 ,才能建构起中国学派。需要强调的是 ,以自己的本体论为基础 ,建构中国式的国际关系理论 ,可以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学科建设不断注入新的知识源泉 ,并提供知识再生产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王文 《国际观察》2005,39(2):39-46
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遗憾的是,近二十年的发展依然没有使其摆脱国际关系学边缘的地位。本文从两分法的批判出发,探讨女性主义兴起的根源,由此阐述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议程、困境和重构之路。本文认为,女性主义者与传统理论学者之间不正常的争论及女性主义理论在经验论、立场论和方法论上的悖论是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长期处于边缘的两大原因。女性主义者未能超越两分法逻辑,不得不寻求理论的重构之路。  相似文献   

5.
尽管马克思本人没有直接写过国际关系理论方面的文章, 但他对资本主义的研究给 了许多国际关系学者以启示。后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国际关系问题, 取得了很好 的效果。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世界体系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 都以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出发点, 对国际关系进行分析和评述, 但由于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遗产态度的不 同, 它们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自肯尼思·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出版以来,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一假定逐步为国际关系学界所接受。国际关系等级理论对无政府假定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戴维·莱克的《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是等级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自该书2009年出版以来,国际关系学界对等级理论的研究不断拓展,并围绕等级形成、维持和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术争论。不过,当前的学术探索过于依赖二战后美国建立和维持等级体系的实践,从而制约了等级理论研究的普遍性和说服力。为此,深化等级体系的比较研究将有助于推动等级理论的深入发展并为国际关系理论构建走出欧美中心探索可行路径。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学者有义务也有能力作出更大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7.
全球国际关系学倡议批判了国际关系学科"西方中心论"的现状,主张建立以多元普遍主义和世界历史文化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学,鼓励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中国国际关系学者通过借鉴中华历史文化的思想资源,进行了有学理意义的理论建构,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开始在世界上产生学术性影响。本文通过梳理全球国际关系学倡议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之间的相互需求和相互呼应以及彼此间的互动,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一个可操作性界定,同时也试图回应一些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评价和质疑。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大辩论"一直被视为国际关系学科的主流叙事方式。近年来以大理论或范式为主体的"大辩论"却逐渐偃旗息鼓,多年来没有出现堪与三大主流范式相比肩的理论范式,因此,"国际关系理论终结论"开始流行起来。然而,当前国际关系正在发生的实用主义转向使我们有理由对"国际关系理论终结论"表示怀疑。当前国际关系发生的实用主义转向,在理论形态层面表现为国际关系中"另类理论"的逐渐增加,在方法论层面表现为多元主义和折中主义的兴起。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和了"大辩论"传统所造成的单一理论霸权和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一个成熟的国际关系学科,恰恰就是其展现出来的现实关怀意识的增强和理论包容性的增加。国际关系中"另类理论"的增加,表现出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关怀意识在增强;国际关系理论"多元主义"和"折中主义"的发展趋势,展现出的正是其理论包容性的增加,而且也有可能借此推动国际关系理论进一步的创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辩论"结束之后,我们面临的不仅不是国际关系理论的终结,而有可能是国际关系理论正在日渐走向成熟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六种全国外交、国际关系核心期刊4 年(1995 -1998)中发表文章的 实证统计, 证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活动并不活跃, 现状研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 心;在研究方法上, 研究人员尚没有摆脱对历史研究的依赖,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科 学性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括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一些特点和趋势。文章提供一个观察和展望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从生产、建构到传播、扩展的过程。本文认为,形成有一套独特概念和方法构成的解释自身和世界以及他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是理论构建关键的第一步。中国特色既不意味着封闭排他,也不意味着其没有世界意义。要将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从特殊转化为一般,就需要主动让更大范围的学者去使用、检验这个理论,理论就会从特殊转为一般。文章由此提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国际化问题,认为在新时期,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化是指中国国际关系概念和理论如何同外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在外国实现本土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