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当我接过“全国优秀教师”奖章时,曾向一些祝贺我的朋友道出我的心声:“如果说我在教学上有点滴进步,这里也有《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份功劳!”这并不是恭维的话,而是发自我内心的感激之情。 1981年的一个偶然机会,我从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本创刊号的《中学政治课教学》,阅读了其中内容觉得很“解渴”,于是每期必购;1982年转由邮局发行后,我成了一个老订  相似文献   

2.
现代作家郁达夫的小说名篇《迟桂花》,因其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淡定风格而被视为作者的“炉火纯青”之作,我也常在课堂上推荐学生阅读。但对于小说借以抒怀的“迟桂花”意象,却一直不甚了了,不知道这“迟桂花”究竟是实有其花还是作者的杜撰,只约略觉得这迟开的桂花当与白居易之“山寺桃花”差不多。  相似文献   

3.
庆春是位高三的学生,正面临高考,可一段时间以来他痛苦不堪。“我发现我在阅读上出现了一种可怕的语言障碍:一个人的阅读是需要在心中默念的,而当我拿起一篇文章或一份试卷开始看时,眼瞅着第一行的前几个字就是读不动。虽然我心里明白那几个字是什么,却无论如何读不下去,进行不下去,越着急越坏事。我的语言中枢好像瘫痪了。上学期我就出现了这种毛病,但我一直不知道如何对付它。现在我实在受不了了,我快要疯了!”他患的是强迫症。  相似文献   

4.
我是做编辑工作的,有时忙得连看报的时间都没有,但报又是非看不可的。于是,我慢慢养成了一个习惯,新报一到,快速刻览。一般新闻看标题即可,重要新闻一目十行而过,而对于感兴趣的理论文章或杂文之类,则将之抽取出来,堆在案头,待稍有空闲,便来一个“会餐”式的阅读。在同一时段,阅读各种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东西,不仅饶有兴味,而且思维处于高度激越状态,有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就拿最近的一次“会餐”式的阅读来说吧。我先看了某报一篇题为《与“蓝眼睛”辩论》的杂文。该文的主旨是嘲讽国人“把人类共有的好东…  相似文献   

5.
2000年6月.一家电视台对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进行专访。当记者问:“我感觉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选择……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幺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记者又问:“没有必然么,在这里面?”丁肇中依然回答:“不知道。”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能让自己在今天作出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的谈话过程中.您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确实这是事实。不知道的.我绝对不能说知道。”  相似文献   

6.
我叫虎柏枝,1962年出生于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在我九个月的时候,一场无情的灾祸降临到我的头上,使我由,-个活蹦乱跳的健康的孩子,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双腿不能站立的小儿麻痹症患者!然而我却没有被生活的不幸而击跨,凭着几十年不懈的努力和追求,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与智慧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我研制的“人造克隆鲜花”获得了香港国际专利产品博览会“金奖”。我先后被评为“十佳自强之星”、被京郊日报评为“十大新闻人物”、《中国残疾人杂志》“封而人物”。全国科学家论坛“特约代表”、北京市“来京建设者文明之星”。  相似文献   

7.
郭莉 《公民导刊》2007,(6):49-49
“老外”这个词从何而来,还真没有接触过,遇到一个较真儿的蓝眼睛,问:“外,是不是指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呀?”很是委屈还有点愤怒。为了平息那点萌芽中的愤怒,我说:“怎么可能!外就是外国人嘛,而且,中国往往对自己尊重的人,才加称老,比如为师者我,明明不老,还是要叫我老师。这是尊重!”中国人是否尊重“老外”们,我不知道,但是和老外一起逛街时,会发现“女人街”的东西平白地和“大都会”的价格相差无几了。  相似文献   

8.
天之骄子生命之花的凋零 2012年7月15日零时,一位名叫“基督一耶稣”的新浪微博用户发出了这样一条微博:“我走了,希望能找到一个安静的属于我的世界。我不适应这个世界,我要寻找属于我的世界去。如果有灵魂的话,我会回来看看这个世界,看看这个让我不知道如何形容的世界!”消极的文字引来其他用户的关心,多人纷纷留言表示愿意同他聊天,帮助他渡过难关。原以为这条微博只是博主一条牢骚帖,怎料接下来“基督-耶稣”一连发了18条微博,而微博的内  相似文献   

9.
《时事报告》在新华网上刊登主要文章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欢迎,很多网友对文章内容和相关问题及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讨论非常热烈。今年第3期“形势报告会”《当前经济形势与今年任务》,网友反响强烈,称赞文章“由浅入深,非常鼓舞士气,同携手,共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有的网友说:“好!解决了‘三农’问题,就能长治久安,发展富强。”第4期外交部副部长王毅的《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有的夸奖文章“深切认真,中肯务实,富丽堂皇,笼统而不乏点睛妙笔,确有大国之风。”有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中国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小忠与大忠     
《韩非子·十过》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楚晋交战,楚军战败。楚军的主帅子反厮杀得口干舌燥。待从谷阳知道子反嗜酒如命,就端来一大杯美酒。子反清楚,两军鏖战,主帅岂能饮酒?于是强忍欲滴的馋涎,喝道:“嘻!退!酒也!”对主子忠心耿耿的谷阳为解子反的难耐之渴,就假说道:“非酒也。”于是子反一饮而尽,且喝个不停。当楚国国君为挽回败局而想整军再战时,子反已醉成了一摊泥。君大怒道:“这次大战,我依靠的就是子反将军,现在他竟然醉成这个样子,如何能再战?”只好带败军而归,并将子反斩首示众。《史记·楚世家》中也有类…  相似文献   

11.
新的期待     
笔者在岗几十年,看书,看报,看杂志,《中国统一战线》看得最多,从中获益匪浅。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真的闲了。笔者的闲乐之法,还是读书刊、看报纸。自费订了8种报刊,而最爱不释手的还是《中国统一战线》。我逐个栏目、逐篇阅读,有的文章甚至读几遍。一天光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妻子有时笑嗔:“你现在又有新伴了。”我笑答:“你伴我乐中闲,她伴我闲中乐”。问我为何如此钟情,说来话长。16年前,一次召开全省统战工作会议,我受命为领导同志起草一个讲话稿。因刚调整到研究室不久,业务不很熟,知识也浅缺,急得几乎找不着北。请教老同志,叫我多看看…  相似文献   

12.
生命中注定,我要认识小楠。其实,我们很早就知道对方的名字,她是师文艺队里一个有才气的女孩子,不仅舞跳得好,而且是一个漫步诗行的女孩。当时师里这样流传着:诗写得最好的就是楠,而我则是散文最在行,可我们一直未曾谋面。兴许是天意吧!师里举办第一次文艺创作笔会,她坐到了我的旁边。可我找不出任何理由与她搭话,倒是她先开了口:“让我看一下你的文章好吗?”我心一颤,红着脸把本子递了过去。还我的时候,她轻声说了一句:“文章写得很漂亮,交流一下好吗?”我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点了点头。文学交流,自然她是我最忠实的读者了,她[睛眨也不眨地…  相似文献   

13.
我童年时代,在日本铁蹄的蹂躏下生活过一段时光。而对每一个人来说,童年的岁月又是无法忘却的,因而每到日本投降纪念日“八·一五”,总会在心中荡起历史的回光流影。特别是战后的日本,从未做过忏悔,更引发了我的愤愤之情。近日阅读《20世纪大全》史料,日历牌告诉我21世纪的第一个“八·一五”又临近了,便引发了这篇文章。记得上个世纪之末我出访过日本时,有一次喝日本的“清酒”喝得多了一点,便斗胆对日本友人说了个自撰的寓言。我说: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镜子的人,是个伟大而聪明的智圣。之所以如此,在于人们无法自知其形影之时,给人们一个自  相似文献   

14.
我不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只是一个“百无一用”的文人。当“非典”悄然袭来且渐成肆虐之势危害人类的当下,非常遗憾,我没有济世救民的灵丹妙药。在这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我与大多数人一样,经历了对“非典”一无所知的蒙昧、悄然而起的警觉和风声鹤唳的恐慌……而此刻,当我喝下第一碗苦涩的中药汤,清醒的理智重新主导内心世界时,我找回了属于自己的那一分镇定。我为自己拥有这点微不足道的进步而高兴——要知道,我曾经有过程度不轻的焦虑症,而在天灾面前能有此心态,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15.
近期朱大可、吴炫、徐江、秦巴子等人著的《十作家批判书》 ,以其醒目而刻薄的主标题引起不少读者的关注 ,仅凭这股敢于蔑视“权威”或“明星”的勇气 ,就不由得使你敬畏三分。我不敢说他们的批评没有道理。事实上在阅读此书之后 ,我不但产生了些许共鸣 ,甚至悄然产生对有人代为振臂疾呼且勇于承担激烈批评之责任的感激之情。至少有部分批评是中肯而切中要害的 ,中国的“造神热”和“大师”崇拜症已经持续了很久 ,如果有人当众高喊 :“那不是神 !” ,我以为至少不是一件坏事。然而 ,我所不能赞同的是某种心态 ,要批评 ,但不是哗众取宠 ,爆炒…  相似文献   

16.
1999年眨眼已过 ,新的一年到来了。但还是忘不了去年总结时 ,各队队长找我时的神情 ,因为队里要总结 ,外宣工作要达标。面对各位队长 ,还有那些可爱的保安员 ,我真的是无言以对。厚厚的材料报上来了 ,希望通过办公室 ,那怕在报刊的边边角角见一个“豆腐块” ,辛苦一年了 ,图这也扬不了名 ,只求把这小报寄到山乡。“你不知道 ,爹娘喜欢 ,连村里的姑娘都暗着夸哩 !”有位队长如是说。这份情愫我当然是理解的。我更知道仅仅6期《中国保安》杂志里是载不下那么多文章的。其他报刊的竞争也是很厉害的。能为一个拾金不昧、接送一次老大爷、老…  相似文献   

17.
谁有执法权?     
马剑 《中国保安》2005,(12):17-19
“对不起,先生,您不能坐在这里!”“我为什么不可以坐!”“我们这里有规定的,这个地方不能坐,否则要处罚的!”“你们凭什么罚款,你们有什么权力这样做,是谁规定的?”在某大厦外的一个平台上,记者目睹了这样一幕,一位保安员正在按照规定,让坐在平台上的王先生走开。王先生是北京某政法学校的老师,平常就是个爱较真儿的人,遇到这种事情总要据理力争。“别人不知道,可我知道呀,我是研究法学的,如果我都不能以身作则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那又让我如何去教学生?”王先生是个东北人,在和保安员理论时声音特别大,好像要让周围所有的人都知道似的。“…  相似文献   

18.
李越拒绝了我的采访!理由很简单: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有听力问题。不过在父母的劝说下,李越最终还是给了我一个“面子”。  相似文献   

19.
“我能一个人从小山村来到北京。我就能从北京走向纽约,前提是必须好好学习!因为我知道,人生最大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相似文献   

20.
读者俱乐部     
编辑:您好。现在流行的“健全人”的提法,我认为不妥。 我觉得“健全人”与“正常人”的称谓是有区别的,正如“残疾人”与“残废人”的区别一样。一字之改,意义迥然不同。很明显,残疾只是指一个人身体上的毛病,而残废则带有歧视的意义,即口语中所说的废物。我们知道残而不废并做出巨大贡献不乏其人,如华罗庚(肢残)、贝多芬(耳聋)等,能说他们是废物吗?不能!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发问:所有五官没毛病、肢体无缺陷的人就可以称做“健全人”吗?我认为,这个称谓可借用医学用语,像医生给人做了体检后所下的结论——正常,即称为生理意义上的正常人而非健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