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古代长期处在宗法式农业经济的社会形态里,史官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这对中国文学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行程起到了重要的定位作用,以致中国文学从观念到体制都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性。一方面,史官文化以社会政教人伦为本位,崇尚立德保民,它在价值导向上规定了中国文学尤其注重政治教化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史官文化自身的学术包容性,使得中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文学与非文学因素相互交织的状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杂文学体制。此外,史官文化还促成了中国文学所特有的文学史观的孕育和萌生,即将文学的历史发展与时代政治的兴衰密切联系起来考察,从史的角度追溯文学源流与圣王之道的关系,以确立文学的政治教化统绪。可以说,中国传统的文学、文学观、文学史观和文学体制,无不显现着史官文化理性精神的涵盖。  相似文献   

2.
在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台湾文学研究的学术发展脉络来看,当今日本观察台湾文学的两种学术路径。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省日本殖民历史,将台湾文学视为大陆五四新文学的一个嫡系,在压迫与抵抗的殖民语境下生成发展的研究方法。另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通过引入西方文化研究、语言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理论,强调日据时代"国语"(殖民地宗主国日语)的推广"形成以台湾皇民文学为核心的民族主义"。通过这一学术史的清理,我们可以解决近年来在日本学者与台湾作家之间发生论争的殖民历史的叙述方法与文化政治。  相似文献   

3.
百年文学人类学研究范式的审美视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人类学是在文学和人类学的交叉点上生长起来的,经过百年来的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中国的文学人类学从无到有,逐渐得到发展。文学人类学既是一种批评的方法,又是对文学本质的一种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展显示了文学研究范式的革新。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新出土的陇右简牍材料极为丰富,如果用力于此以研究古代文化、文学,必然会扩大研究的视野。在古代文化研究方方面,陇右简牍的作用在于:首先,陇右简牍充分地反映了中国先秦到秦汉时期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其次,陇右简牍是中国文化史的“硬档案”,记载了陇右地区历史文化的诸多信息;再次,陇右简牍在中国古代书体源流的研究中具有特殊价值。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陇右简牍的重要作用在于:一是散佚典籍、作品的发现,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栽体;二是订补现存文献的阙误,促进作品研究的深入进行;三是陇右简牍中所留存的许多古用语,大大丰富和扩充了汉语的词汇,为研究我国传统语言文化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新语料。  相似文献   

5.
作为“世界文学”重要范式之一的“国际题材”文学具有特定的地域和文化含义。这种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国际题材”文学之所以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国际题材”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及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一个独特的文学、文化流派--"开明派"论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夏硏尊、叶圣陶等一批有着相同相近的文化背景、文化气质、文化倾向的知识者依托《我们》、《立达》、《一般》、《中学生》和我们社、立达学会、开明书店,在文化、教育和文学领域孜孜不倦地耕耘,从20世纪20年代中叶直到新中国建立,以鲜明的文化倾向和文化活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开明文学、文化流派。而开明派自身特点和时代因素错综交织的作用,使其流派特质处于一种潜隐的状态,以至于始终未被认知。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文化活动是从翻译介绍法国文化开始的;鲁迅在他的一系列杂文中,联系中国现状,对法国许多文学大师进行了评价;鲁迅与法国作家又有很深的文学姻缘。鲁迅与中法文学交流是一个重要而研究尚不得深入的课题,从中可折射出法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也为全面评价这些作家提供异域的文化参照。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爱国的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武器、以文学活动为战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他们用创新的文学实践“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信念,宣传、动员、组织民众,为凝聚全民族的抗战力量发挥了粘合剂的作用。抗战文学的“中国化”、“民族化”迅速转化为文学界的心理定向。它虽然从理想轨迹“歧出”,但在总体倾向上受过“五四”新文学的洗礼,仍旧行进在文学的民族化与世界化之间,其发展方向是中国特色的文学现代化。它过分倚重抗日救亡的政治向度、偏重文学的宣传功能和动员功能而忽视了文学的自身建设、个性解放的启蒙思想和弱化国民性批判的意识。抗战文学以时代的号角定位于历史的高格。那个时代的文学虽然显得粗糙,但展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不畏强暴的精神。抗战题材的文学将不断激励中国走向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为防止衰老而保持文化整体的灵活性、模糊性,在整体结构各部分的均衡、调和与相反相成中运行,注重继承性、连续性、传述性,构成了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西方文化作为一种正常发展的文化,必须时时否定旧有,其文化与文学是在整体结构各部分的精确性、片面性、极端性对立斗争中,以批判性、否定性与跳跃性的形式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于中国新世纪文坛所出现的"文学第三世界"与"底层文学"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以及与其相关的文学现象,考察与辨析它们各自的理论渊源及其出现之时所处的社会语境与文化缘由,分析在当前中国市场化、商品化的文化语境中底层文学与文学第三世界给新世纪中国文学带来的种种新的质素与文学可能性,并进一步揭示了其理论倡导与创作实践中所出现的某些偏差与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11.
中亚华裔东干文学积极吸纳着俄罗斯文化的精华和异质因素,从文学语言、文学思潮、文学主题,文化精神等方面都深受其影响,但是在民族意识上,它显示出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性,体现了本民族的本质。东干文学的民族性表现在对伊斯兰宗教信仰的坚守、伊儒结合的民间风俗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等方面;东干文学的独特性体现在文字的独特性、语言的独特性和独特的故国情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东干文学是中亚的华裔文学,是海外华语文学领域中的新成员。东干文学在文字、语汇、文化等方面有着其他区域华语文学无法替代的特性,比如东干文字的拼音化、对晚清乃至宋元时代语汇的保留以及文化上兼具俄罗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多元性。这些特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研究方法都为海外华语文学在学科的命名、整合研究以及未来发展中的生机与危机等理论构建与深化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至20世纪初,人道主义成为俄国精英文化的主旋律,其深刻的历史与文化原因是:东正教教义对俄罗斯文化精英们的长期心灵洗刷;俄罗斯广袤大地上长期存在的村社文化对他们的精神影响;同时,对西方工业文明的体验与批判也深化了他们的俄罗斯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翻译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翻译界、出版界与读书界对俄罗斯文学的热情高涨实有其因:人们从中发现旧俄专制的国情与中国传统社会颇为相似;中国启蒙先驱者从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获得鼓舞,确认了由文学启蒙到思想革命对于社会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俄罗斯文学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最让中国人感动;俄罗斯文学犹如大草原一般宏阔、雄浑、苍凉、悲怆的整体风貌,优秀作家千姿百态的独特风格,对于中国人来说,也具有极大的审美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自俄罗斯文学进入我国学者的视野起,比较文学即被应用于其研究当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更是以其跨文化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为我国的俄罗斯文学研究带来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相较于比较文学在其他国别文学研究中的应用,我国学者在中俄文学关系、俄罗斯文学的中国形象建构研究等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着研究思路与话语陈旧、方法运用生硬刻板、中国学者的主体性意识与民族立场弱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成果欠缺等一系列问题。此外,我国学者编撰的俄罗斯文学史著作也折射出其在世界文学眼光与比较文学意识方面存在的欠缺。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联邦刑法典至今走过了十年的历程,由于俄罗斯正处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和经济制度变化巨大,导致刑法典修改和补充频繁,争议很多。鉴于中俄两国刑法特殊的历史渊源,从宏观的视角对俄罗斯刑法典及其未来发展加以批判性审视,去芜存菁,将对我国刑法的发展和完善产生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心是解读明清小说的关键,明清小说在此意义上成为心的文学.心的文学有其文化渊源,对心的关注向来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课题,儒道释三家均由此衍发出了精深的思想.文章对明清小说在心的意义上的展开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俄国在18世纪进行了彼得大帝的改革。这种主要在物质层面上进行的改革延续到19世纪,引发了30年代末至50年代的西方派和斯拉夫派的大辩论。这场辩论主要涉及俄罗斯的命运、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及其应走的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也波及到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这场辩论标志着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觉醒,极大地推动了俄罗斯精神文化的发展,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登上世界高峰和独立的俄罗斯哲学出现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俄罗斯历经了多重社会变迁与制度转型,这种变迁与转型在宪法发展史上有相应的表现,宪法类型的历史变迁是对社会转型的一种制度回应,社会制度转型内蕴着立宪理念的变革,从以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为主导的1906年俄罗斯帝国根本法,到以共产主义(或称集体主义)思想为主导的1918年苏俄宪法的诞生、再到以自由主义思想为主导的1993年联邦宪法的颁布实施,宪法类型的这种更替透视出了社会变革的取向。俄罗斯社会转型与宪法历史变迁的这一关联,对认识当下转型国家的宪政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与前代相比,唐人有幸生在中外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亲历印度佛教文化渗入汉唐文化的历史过程,并对异域观念进行当下性思考,产生一种审视异域的独特文化视野。反映在文本中,那便是唐人文学作品中存留许多关于印度佛教文化魅力及来华天竺僧形象的描写,诸如唐诗、小说等都是考察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