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波 《求实》2012,(Z1):110-112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一种国家对刑事被害人的特殊保护制度,是国家对受到特定犯罪侵害而又无法从犯罪人处得到赔偿的刑事被害人或者其一定范围的近亲属给予适当经济补偿的一种法律制度。1963年10月25日,新西兰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刑事被害人补偿法》。随后,英国、美  相似文献   

2.
为了保护被害人权益,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国内学者纷纷呼吁,参照其他国家的先进理论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为了使作为被害人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国家责任说更有科学性和说服力,宜对国家责任说的理论基础——社会契约理论进行推理和择取。结合社会契约理论,应以有限国家责任说和社会保险说为理论依据,建立我国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3.
曾庆金 《世纪桥》2008,(1):67-68
我国法律对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的规定还很不完善,这直接影响着社会公正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必须尽快增加对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将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落到实处;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为无法获得赔偿的无辜被害人提供经济补偿。  相似文献   

4.
我国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虽然赋予了刑事被害人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但是,在现行救济机制和司法体制下,我国的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要改善这种状况,一方面应当完善诉讼机制,保障被害人现有权利的实现,完善相关制度,赋予刑事被害人更多的权利;另一方面应当建立国家补偿制度,切实保障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文章比较了美国、英国、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刑事被害人补偿法的知识背景、理论基础、补偿对象和范围、补偿程序、补偿金额和补偿资金来源等。认为我国政府应积极建立被害人补偿法,应以纳税形成公共服务职能说为理论基础,对重伤和死亡被害人及其抚养人进行补偿,对关系被害人和过错被害人不予补偿,并在补偿制度中整合见义勇为基金、烈士基金等现存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6.
试论犯罪被害人诉讼地位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刑事司法制度是以被告人为本位的,强调被告人权利、待遇和犯罪的矫正,而对被害人权利保护的规定却没有那么周到。本文从犯罪被害人也是处于刑事诉讼的当事人之一的地位入手,论述了当今世界各国对犯罪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的制度安排,评价了我国犯罪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权利保护的现状及不足之处,并从建立一种被害人利益、被告人利益、国家与社会利益协调共存的新的诉讼制度出发,提出了完善我国犯罪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及权利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构建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的刑事立法、司法工作的重点都集中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等国家利益之上,大多忽视了对被害人权益的保障;特别是刑事诉讼案件中的赔偿比例低、兑现难的问题,已经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引起了司法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对受害人权益的保障,应该是刑事立法和司法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在这种形势下,在我国确立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则显得尤为必要了。下面我将从原因、现状、国外立法以及具体措施等方面谈谈对我国构建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的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8.
当前无论是在法律理论界,还是在司法实务界,都对刑事和解制度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大胆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和经验。综合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国家关于刑事和解的理论,结合当前法律法规及刑事司法政策规定,可以给刑事和解做如下定义:在发生引发刑事和解的法律事件之后,在中间人的调解之下,加害人和被害人直接或不直接的联系,正视犯罪给被害人带来的伤害,然后双方达成赔偿和解协议,从而为最终解决刑事法律事件创造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综观目前国内外犯罪学研究的总体态势,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恢复性司法、刑事被害人学、刑事政策学这样几个方面,以及对一些特殊类型的犯罪学与犯罪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研究。其中恢复性司法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狭义的恢复性司法就是指刑事和解制度,广义的恢复性司法还包含出狱人社会保护、辩诉交易、社区矫正等多项制度。除此以外,当前犯罪学各热点分支学科主要包括犯罪学基础理论、犯罪社会学、犯罪经济学、犯罪文化学、犯罪政治学及犯罪地理学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确立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该程序加强了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设立了较为宽泛的被害人保障制度。但由于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设置、法律适用等方面存在部分立法冲突,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诸多问题,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被害人的保障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设置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及时保护被害人的权益,且重点应体现在及时性上,可在程序设置、法律适用、制度构建、程序救济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以被害人为视角论刑事和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和解(vitim-offender-reconcilia-tion),也称为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和解、被害人与加害人会议、当事人调停或者恢复正义会商。它是指在犯罪发生后,经由调停人的帮助,使被害人与加害人直接商谈、解决刑事纠纷,对于和解协议,由司法机关予以认可并作为对加害人刑事处分的依据。从刑事和解的定义来看,一是被害人与加害人的互动是构  相似文献   

12.
一 犯罪被害人是指正当权利或合法权益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个人或群体。这里的犯罪行为是指行为人触犯了国家现行刑事法律的作为或不作为。由于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何为犯罪的规定有所不同,所以,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犯罪被害人的范围和种类也就不同。侵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侵害既  相似文献   

13.
构建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刑事被告人规定了强制辩护制度,但并未对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援助进行规定。构建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有助于完善我国刑事法律援助体系,维护司法平等和司法公正。但实践中还存在诸多不足,立法中,应明确规定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援助,建立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基金,不断提升援助人员的素质,且将法律援助与社会救济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西方国家刑事和解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和解制度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英等西方国家产生以来,已形成了平衡、叙说和恢复正义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建立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应注意分清刑事和解与“私了”的本质,明确刑事和解适用范围,设立刑事和解调解委员会并健全国家刑事损害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5.
刑事和解制度始于被害人犯罪学的兴起、实践于理想化监狱模式的运行、建立在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基础之上,其终极价值就是为了犯罪人更好地复归社会,弥补刑事犯罪的创伤。而我国刑法的机能就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权,在一定程度上,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与我国刑法的机能是一致的,不存在所谓的价值冲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与司法救助相关的概念和制度有人民法院的当事人司法救助制度、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和国家司法救助制度。概念的分歧直接带来制度认知、构建和实施上的模糊与偏差,不利于司法救助制度的科学合理发展和规范统一运行。立足于一种价值论而非本体论立场的制度理论根基,并基于一种现实必要性而非理论必然性的现实政策选择,应以国家司法救助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在把刑事被害人救助吸纳进来、把人民法院的当事人司法救助排除在外的基础上,整体设计针对刑事和民事侵权案件受害人的损害赔偿救助制度机制,并着手研究制定统一的国家司法救助立法,避免因碎片化的制度制定模式带来立法资源的浪费和规范上的不确定、不统一。  相似文献   

17.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执政党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犯罪的高发态势和国际上"轻轻重重"的两极化刑事政策的走向作出的重大决策。目前,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应注意转变司法观念,树立刑法谦抑理念;正确认识政策与法律的关系,使刑事政策法律化;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建立和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既是世界刑事诉讼发展潮流,也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司法工作的一个重点。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对于被害恢复、有效防止新的加害、促进刑事诉讼活动顺利开展、保障人权、实现社会正义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无被害人犯罪”说产生的背景1965年,美国学者埃德温·舒尔首次提出了“无被害人犯罪”(V ictim less crim e)这一概念,他指出:“不论人们是否有强烈的需要,主要成年人之间据其自由意志积极交换的行为,是为了不为社会承认并被法律所禁止买卖的物品或服务,即可构成无被害人犯罪”[1](P49)。这些犯罪由于没有被害人,舒尔主张应该非犯罪化。事实上在他提出无被害人犯罪概念之前,1957年英国的吴尔芬登报告和1962年美国模范刑法草案将同性恋、卖淫及通奸非犯罪化的主张已经引起了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争议,而舒尔这一观点的提出在西方国家引…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反腐败刑事司法合作法律制度主要由对腐败犯罪人的引渡、对涉及腐败犯罪证据开展刑事司法协助等内容构成。新加坡反腐败刑事司法合作主要是依据国内立法而不是基于国际条约与其他国家开展刑事司法合作。新加坡反腐败刑事司法合作法律制度完善而且先进,在反腐实践中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