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坚持我们党的群众观,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经历了八十多年的传承和发展的过程,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行了坚持不懈地探索与创新,他们在不同时期为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形成、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
马力昉 《前沿》2014,(5):55-56
人民群众是指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人民群众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人一切理论和实践的基石。在我国的社会治理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主体地位,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改善民生,调处群众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才能实现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
试论五四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观和实践观郑邦兴充分估价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正确理解并积极投身于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起来,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毛泽东在五四时期能很快由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他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  相似文献   

4.
《传承》2016,(2)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思想,并结合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合理的因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毛泽东群众观,主要包括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等,对现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以张思德在大生产运动中的牺牲、李鼎铭的精兵简政提案为例,阐述了为人民服务思想。其理论内涵包括"宗旨观""群众观""批评观""使命观""形势观""生死观""团结观""平等观"等。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中国化,展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精神风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誓言,弘扬了社会主义的道德伦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贯彻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就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好集体利益与个人正当诉求的关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干群关系和谐,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点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包括群众历史观、群众实践观以及群众利益观。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中,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体现。我们党只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紧密联系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红利,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是以人民立场为前提基础、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思想体系,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有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在生成逻辑上,其是基于西方传统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人民群众观进行建构的;其理论逻辑阐明了“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及“人的发展”等理念;其历史逻辑强调要走进“人民群众的历史世界”;其价值逻辑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8.
(一)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群众、对待人民群众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追根溯源,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其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基础在于其秉承和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和科学方法。其核心思想和总体观点包括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创造主体论、实践主体论、利益主体论、权力主体论等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应当把人民群众的现实幸福确立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时代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群众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丰富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通过阐释毛泽东群众观,人民性、服务性与实践性是其鲜明而独特的精神品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群众观的精神品格,对当今党员领导干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贾龙 《青年论坛》2014,(3):47-50
毛泽东的群众观内涵十分丰富。毛泽东的群众观重视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正确处理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对于当前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于寻找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突出的"四风"问题的思想根源以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田云鹤 《传承》2013,(11):84-85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基础在于其秉承和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和科学方法。其核心思想和总体观点包括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创造主体论、实践主体论、利益主体论、权力主体论等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应当把人民群众的现实幸福确立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时代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3.
《群众》2013,(9):15-16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全部历史的根本观点。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要求和时代内涵,坚持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围绕苏维埃“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两大任务,对苏维埃政权建设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了重要探索,形成了苏区政权建设思想中的人民主权观,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权力主体的思想。毛泽东深刻论述了苏维埃政权的工农民主专政性质,这一政权决定了人民的国家权力主体地位,揭示了这一主体地位的基本内涵;突出了普选这一直接民主的意义和作用,确立了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基本政治制度;保障人民的国家权力监督主体地位。苏维埃时期,毛泽东的人民国家权力主体思想是对我们党工农民主专政政权建设的最初总结,是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萌芽与早期形态,是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思想源头和经验准备,对于新时代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当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董同彬 《前沿》2011,(1):44-46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人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本思想等重大思想成果。人民本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6.
人大制度的哲学基础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政权掌握在人民手中,适当的政治形式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保证,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其建立的理论基础。其中,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实践观在人大制度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政治活动的主体。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共产党领导国家政治生活的实质就是组织和支持人民的政治参与,使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因而,确立反映和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政权组织形式,由人民掌握政权,决定国家大事,是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进行经济建设的政治保证,也是关系到人民共和国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人大制度正是适应这一要求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群众观初探熊志勇马克思主义认为: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怎样看待人民群众,执行一条什么样的群众路线,关系到党的事业盛衰兴亡。邓小平的群众观,是邓小平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群众观,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和认识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孕育于红军时期,成熟于延安时期,丰富发展于新中国建立以后。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现代传承,起点是分析新形势下群众范围、素质、诉求和存在方式的变化,关键是根据这些变化,丰富和发展依靠群众的方式方法,重点是提升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核心是建立科学的群众工作机制,实现群众工作的科学化,而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现代传承的难点则是如何关爱弱势群体、加强民生建设,真正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一届中央领导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这一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群众观以及共同富裕的理想观四个维度,全面深刻的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旨。  相似文献   

20.
群众观,就是关于群众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态度。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执政为民的试金石,运用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并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