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鞍钢:积极应对高失业阶段的挑战 政府应保证就业机会的平等性 从现在起,应转向以创造就业为中心的积极的主动的发展政策:经济发展目标由经济增长优先转为扩大就业优先;劳动社会保障政策从社会保障为重点的被动性劳动力市场政策转为创造就业为重点的主动性劳动力市场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从限制农民进城转向鼓励农民进城;主要新增就业渠道从正规就业转向非正规就业;从下岗分流、减员增效转向鼓励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国家只能提供保障人人就业机会平等、不受任何歧视,帮助具有劳动能力者提高就业竞争力,不论他(她)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反腐败工作“要从标本兼治、更多地注重治标,转向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从事后查处为主,转向事前监督为主”。这一思想,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对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怎样正确认识和把握两个“转向”要求,在反腐败实际工作中如何贯彻落实两个“转向”要求,是摆在纪  相似文献   

3.
目前,三峡库区已完成90%的移民搬迁任务,大规模移民迁建已基本结束,库区移民工作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搬得出”,而是确保移民“稳得住”和“逐步能致富”。如何确保移民“稳得住”和“逐步能致富”,关键是要解决好移民就业问题。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明确提出要把库区工作的重心从移民搬迁为主转向加快库区产业发展、着力解决移民就业方面这一全新的定位,市委汪洋书记在库区调研时也指出:“不解决移民就业,就很难让移民稳得住,更谈不上逐步能致富”。由此可见,移民就业问题是库区区县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入世后,要实现政府运作方式十个方面的变革与创新,即从权力行政为中心转向规则行政为中心,从政策行政为主转向依法行政为主,从全能行政转向有限行政,从微观直接行政转向宏观间接行政,从暗箱行政转向阳光行政,从利益行政转向公平行政,从"任性"行政转向诚信行政,从免责行政转向责任行政,从管制行政转向服务行政,从低效行政转向高效行政。  相似文献   

5.
从欧洲就业战略到新欧洲就业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伟国 《新视野》2005,(2):75-77
就业抑制是导致欧洲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欧洲就业战略和新欧洲就业战略的核心都是在保障基本就业权利的基础上从传统的就业抑制转向就业激励,对促进欧洲就业发挥了巨大作用,对我国的就业政策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做到“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其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必须与时俱进,其执政方式必须实现符合依法治国要求:党执掌国家政权的方式将由主要依靠政策转向主要依靠法律,由实行人治为主的领导途径转向法治为主的执政手段,使共产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真正地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7.
跨入新的世纪,我们迎来了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十五”计划的发展机遇。作为兵团农场的女性,怎样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激流勇进,发挥作用,笔者谈几点意见。 一、解放思想,树立崭新的择业观念。首先,农场女性的择业观要从“稳定一生,从一而终”转向“多重需求,动态择业”。团场农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从一而终”的就业  相似文献   

8.
农民增收的重要性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通过参与百村调研,笔者认为“就业状态”是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关键。农民“就业状态”包括四个基本内容:就业环境、就业结构、就业能力和就业保障。笔者认为,从改变就业结构看,非农就业收入将是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途径;从完善就业环境看,各项政策的出台将为农民非农就业提供制度保障;从提高就业能力来看,各地正在完善就业培训机制,提高劳动力素质;从促进就业保障来看,低保、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政策的实施为农民就业提供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中国,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传统的产业政策亟待转型。综观新常态下政策转型的维度刻画以及政策各要素之间的微观互动,当前中国产业政策转型的核心议程是从传统产业政策迈向竞争与创新政策。"竞争—创新"的政策分析框架与逻辑体系,是从政策主体、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标等多个范畴出发创建的。创建竞争与创新政策的关键是要不断加快"从以产业扶持为主转向维护竞争和促进创新"的产业政策目标转型、"从挑选型政策转向普适型政策"的产业政策手段转型、"从行政批文转向行政立法"的产业政策组织与程序转型、"从政府主导转向第三方评估"的产业政策绩效评价转型。  相似文献   

10.
农业、农民的载体是农村,将解决“三农”问题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的一个根本转向,即从“消灭农村”转向“建设农村”。就是要把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纳入新农村的全过程,以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通过一系列统性、综合性政策的落实,破解“三农”难题。  相似文献   

11.
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财税与产业等政策形成对市场主体的有效性诱导与激励,进而达到对要素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样,未来对于能源的宏观管理也应由能源供应转向供应与终端消费并重, 要从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调控手段为主,并在操作层面上建立起十分清晰的政策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12.
李洪敏 《学习月刊》2009,(20):150-150
随着三峡枢纽工程和输变电工程接近完成,三峡库区已进入后期建设关键时刻即“后三峡时期”.意味着库区县市将全面实现从“移民”到“富民”的战略转移。巴东作为三峡库区的重点移民县,如何适应国家对库区政策支持由保障搬迁转向促进发展.项目安排由眼从规划转向全面争取.  相似文献   

13.
马东伟 《廉政瞭望》2014,(19):55-55
许多人纠结于王岐山出任中央纪委书记后说的一句话:“标本兼治,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他们据此认为,反腐败将会出现从治标为主向治本为主的转向。但他们忽略了这句话有个大前提,就是“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外交政策两次调整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两次调整:由“一边倒”政策转向“两个拳头打人”、由“两个拳头打人”转向“一条线”政策。其中既有国内的原因也有国际的因素,但大国同关系的变化是导致外交政策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1939年,抗日战争已进入相待阶段,日寇对蒋介石采取了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策略。蒋介石因恐惧和仇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人民力量的壮大,便将其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转向消极抗战,加剧反共摩擦,诬蔑共产党“捣乱后方”,八路军和新四军“游而不击”,井创造了一系列惨案,残杀抗日军民。 就在这国共关系较为紧张的时刻,毛泽东却指示在国统区的进步书店生活书店出版了《蒋委员长抗战言论集》。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产业.以南京市白下区为例,自1984年以来的十年里,房地产开发业先后经历了由“见缝插针”、分散建设转向按市、区总体规划进行建设;由依靠政府投资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以出售商品后吸引社会资金为主的商品经营模式;由单一住宅建设转向商业网点、市政、道路等公用服务设施相结合的配套综合开发;由单一的旧城改造转向保护古城风貌与搞好园林绿化相结合的开发方式;由小区开发为主的“小开发”转向“依路促商”、改善区域基础环境的“大开发”,使全区房地产业的发展逐步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17.
曾丹 《理论研究》2011,(6):27-30
从政策与法律的关系来看,《刑事诉讼法》的最新修订既是我国刑事政策从重刑主义转向“宽严相济”的结果,也将进一步推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法律化和程序化进程,主要体现在:保护被追诉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尊重生命权,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充分体察人性,回归人伦。  相似文献   

18.
何贵忠 《求实》2004,(12):51-53
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学探讨的问题 ,也是伦理学探讨的重要问题。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之间存在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就业优先”的理论和“适当的失业率”的理论 ,存在伦理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无论从经济学上还是伦理学上说 ,我国当前都应该坚持就业优先的理论和政策。  相似文献   

19.
世界就业趋势及各国就业政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就业问题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和了解世界就业发展趋势,特别是世界各国的就业政策,对当前和今后研究和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世界就业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就业表现为以下三大趋势:产业变动进程加快,服务业逐步成为就业主体。战后发达国家从“产值的工业化”和“劳动力的工业化”形态,先后进入“产值的服务业化”和“劳动力的服务业化”历史阶段。今天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服务业已成为就业活动的绝对主体。例如,2001年美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2.4%、21.6%和76%。20…  相似文献   

20.
当前,合理应对城乡、区域间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事关我国新型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全局。基于农民工政策在国家层面的由重劳务转向重市民化的转型,以及地方政府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与约束,我国农民市民化政策应实现“物物交换”逻辑向“公民权利”逻辑的转变,重视农民市民化和城镇化质量,切实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分享机制。农民市民化的政策目标是要实现由农民工市民化向全体农民市民化的整体推进。在政策内容中,应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不仅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更要提升其从市场中获得收入的能力和参与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在政策行动中,既要发挥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供应和兜底功能中的主导作用,也应积极发挥农民(工)在自主就业、创业与社会参与中的主体作用,还应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民就业选择、要素流动、资源开发与资金筹集等方面的作用,形成推进农民市民化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