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两个朋友     
我有两个文友——程和邓。程原来的家住在农村,由于生活贫困,程初中刚毕,便辍学在家,后流浪到城市,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与我了朋友。邓的经历与程如出一辙。程与邓都醉心于文学创作。过程的理想非常远大,中国的茅盾文学奖,世界的诺贝文学奖,是他刻意的追求。邓似乎从没有这样的抱负。最初认识程的时候,程已经完成了一部20万字的长小说。在一次全国文稿交易会上,程欲以20万元兜售小说,未果。程骂:世无伯乐。程一直没有正当职业,靠发表一些豆腐块文章或写些报告文学来赚取生活来源。更多的时候,靠朋友们资。程认为:写作是世界上最崇高的职业,出…  相似文献   

2.
我跟王平有些缘分。他在武大读作家班的时候,我到那里组稿,托他帮忙。后来他从湖南文艺出版社调到省出版局,参与创办《书屋》杂志,搬家后的房子,我住过,感受了他的生活风格。他在局里编辑一本出版产业内刊时,发表过我的文章,当过我的责编。这些年,我陆陆续续看过他的一些小说、散文,以及介乎小说散文之间的散文小说或者说是小说散文,譬如这部《倒脱靴故事》中的一两篇,我是从《湖南文学》的清样中看的,因此,可以说我是他的读者兼校对。  相似文献   

3.
谎言一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是关于我的一位同事和他女儿的。我的同事是一个作家,他有一个女儿,也许受父亲写作的影响,女儿从小就喜欢文字,闲时总爱写点什么。看着对写作充满兴趣的女儿,他开始不以为意。但是后来,女儿每天晚上都会写一篇习作,经常弄到半夜,写好后会拿给他看。女儿的这股热情劲,让他很欣慰,他忽然想到,说不定这株文学幼苗就会长成参天大树呢。那时同事应邀为一家纯文学杂志做专栏主持,以他的关系,女儿的第一篇文章很容易地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了。我们都知道,这个年代,纯文学杂志百分之百都不景气,他所在的这本杂志也是一样,一直在…  相似文献   

4.
正我读汪曾祺散文,极喜欢他写父亲的那篇"多年父子成兄弟",父子对坐,可以浅酌,可以吸烟,看画写字,何其温馨隽永?汪曾祺先生是大家,小说、散文皆精——有一种大家气象,行云流水,挥洒自如,深蕴醍醐。我觉得汪老有名士气,文如其人,散文即冲淡。他也写旧体诗、画画。因为闲时爱涂鸦旧诗,所以也很注意汪老写的诗。汪老的诗有一种韵味,耐咀  相似文献   

5.
五毛二     
我写第一篇小说时是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那时候收音机里天天都在播放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听众如云。于是我模仿“说岳”的路子写了一篇800字的小说,大意是:金国攻打某城,大将某某浴血奋战,最后全军覆没。写作的过程中我曾经试图让自己感动,但无论如何总感觉不如《岳飞传》,达不到曲折动人,催人泪下的效果。后来就匆匆结尾了。不过让我颇得意的是自己在小说里用了“沙场”这个词,并在末了写了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相似文献   

6.
利民 《新青年》2002,(9):22
大二的时候,同寝的兄弟几乎都恋爱了,每天的晚上很少看见他们的身影,只有我常常留守“本土阵地”。我常常自己在寝室里写一些散文,或者是一封长长的信。他们都知道我每个星期都会收到一封来自另外一所城市大学的信,他们也知道那是一个女孩,一个对我很好的女孩。我和肖寒高中时就已经相爱了,只是那时没有表白而已。高二那年,有一次期中  相似文献   

7.
李萍 《新青年》2002,(12):7
舅家的弟弟小我一岁,小的时候,我们一见面就打起没完。有一次,他到我家玩,相中了我的小储蓄罐,任我嚎得惊天动地,他愣是得意地捧回了家。为此,相当长一段时间,我都十分记恨他--他写字,我就说还不如蟑螂爬的好;他朗读英语课文,我就说外国人听不懂中国人听不明白;舅舅、舅妈工作忙,他初中时已学会了做几道好菜,我就说他挺大个男的娘们叽叽;高中以前,他又矮又瘦,我说他是豆芽菜;高中一年,他竖向一下子窜到一米八,横向却没有任何发展的迹象,我说你现在跟刀螂似的是不是吃假耗子药啦……他也不甘示弱,笑嘻  相似文献   

8.
范敬宜是位与人为善的好人,平易近人,颇有君子之风,因此在新闻界、文化界有一大批朋友,大家都叫他老范。著名画家董寿平在1992年举办了一次个人书画展,此时画家已经88岁了,但他记忆力颇好,在展出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董寿平先生将自己新出版的一本画册签上字,托我带给范敬宜,并邀请老范去看展览。我将画册转送给老范时,老范认真地翻阅起来,不住地赞叹作品真好。接着半开玩笑地说:"我搞管理不如写文章,写文章不如写字,写字不如画画,现在让我  相似文献   

9.
两封信     
正我挺小的时候,就迷恋上了文学。如今年过花甲,不甚了了,但仍初心不改、苦苦追求。无论当年劳作在庄稼地里,还是如今忙碌于写字台前,总是见缝插针,读、写。有耕耘也就有收获,40多年来,竟也接连不断在报刊上发表了被人们唤作"短诗"、"小小说"、"散文"之类的文字,数量已经过千了。有的被收进一些选本,有的还获得一些不大的奖项,甚至还侥幸出了几本集子。而且身为农民身份的"草根",还先后被北京和中国两级  相似文献   

10.
正优雅是吴志实散文的格调。散文还有一"难",就是写得优美雅致。这并非仅仅讲散文的行文,更是讲散文的境界。要把文字写得优雅并不难,难的是在骨子里的气质也那么优雅。这话往深里说,就是散文是一种文人专属的文体,非得是文人才写得好,写得出彩,写得出精气神,写得优雅。这话当然也有偏颇的成分,但是,我们一定注意到,当一个人文化底缊足够丰厚时,他的  相似文献   

11.
认识柯泽并喜欢上他的那一年,我十五岁,读初三.那个时候我已经很会写作文,可是我从不写涉及感情的小说.每次作文大赛我都拿奖,所以在学校里,我多少还是有一些知名度的.学校里有一支篮球队,听说很棒.小以每次去看他们打球的时候都要拉上我,一开始我总是带着笑话书去看.当她们在旁边“好啊好啊”大声的叫着时,我通常是被书中的笑话逗的笑倒在地上.直到那一天,我看见柯泽.中场休息的时候,我仍然捧着“快活林”看得津津有味.忽然间我手中的书被人抽走,然后那个人坐在我旁边,说:“你好啊,柳如烟同学.”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先生写过不少与美食有关的文学作品,地道,有滋味,久读不腻。汪先生写吃的文章大概有两类:一是专门写吃,譬如,散文《四方食事》、《故乡的食物》、《手把羊肉》等等;一是在小说或散文里涉及到了吃,譬如,散文《老舍先生》,汪先生写在老舍先生家吃到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过的,瓷钵芝麻酱炖黄花鱼。  相似文献   

13.
荣辱一瞬间     
王奉国 《新青年》2005,(12):26-27
父亲知道他在想什么,父亲说,你再等几天,也许在这几天就会有消息了。他摇了摇头说,不等了,我知道自己没有上大学的命。他连续三年参加高考,可是每次都和录取分数线差那么一点点。今年他本来已经死记烂背很熟的化学公式,可到考场的时候就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他知道命运开始捉弄自己了。参加完高考,他就回到家,一头栽倒在了床上,但这个时候,那几道化学公式偏又清晰地在他脑海跳跃着,他想这辈子可能就毁在了那几道化学公式上了。连续三年的高考,只是使他对前途越来越心灰意冷和在村里获得了一个秀才的“美称”,自己现在也真的是个秀才了。那是别…  相似文献   

14.
曹世钦是我的老领导和老师。他诗歌和散文写得漂亮,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上中学的时候,便读过他发表在报刊上的诗歌,他在书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我家客厅墙上新挂上了老曹赠我的一幅画儿。画面上是三组花儿,中间是一个长颈玻璃花瓶里插的菊花、梅花;右侧一个花架上摆放的是花盆里盛开的兰花;左侧一个凳子上摆放的是一个水仙盆,里边有一簇盛开的水仙花。他在画的右上角题写了这幅画的题目和作画时间及作者:"天趣盎然甲戌菊月世钦"。"甲戌秋月"即1994年的秋天。  相似文献   

15.
夏游荷花淀     
初识荷花淀,是因为著名作家孙犁的同名小说,知道了荷花淀就在河北省的安新县。他写了荷花淀景色的美丽,也写了抗日战争中荷花淀人物的英勇。那月光下羞怯的新媳妇编织着银亮亮苇席的情景,与荷花淀的美丽、清香一起深深的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使《荷花淀》的名字飞出了河北,飞出了中国。成为吸引中外人士心驰神往的一处胜景。去年夏天,我来到了久已向往的荷花淀,俗话说:“观景不如听景”。而来到这里,你就会知道,这句话要反过来说了,这里名符其实地“听景不如观景”啊。你只有亲自来到荷花淀,你才能体会到,在人们见过的那些如珍珠、似明镜一般…  相似文献   

16.
正艾芜是一位流浪型作家。流浪,说明他走过的地方比常人多。我前些年在一本书里谈艾芜的创作,把他的《大佛岩》看了数遍,那是写他们四川一处胜迹的散文。我知道不少人也写乐山大佛,好像胜不过他的这一篇。艾芜前半生,在漂泊中过去。这会儿,我在他的故居——一个四合院的阳光下站定。这里有他的生命,那颗文学灵魂不曾一刻离去。四围填满宁谧,不出什么声响,  相似文献   

17.
团团画画     
正团团是我外孙子的乳名。团团从什么时候开始画画的,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团团2岁半时,他妈妈给他买回一个写字板。那板有专用的笔和板擦,不管画上、写上什么,只要从这头往那头一拉,便一切全无,就像什么都没沾过的一样。一次,团团妈妈用一些抽象的词汇告诉团团用画表示出来,团团还真的有点感觉。比如,他妈妈说画个春天,团团就画出几条线,并且解释说:柳条。他妈妈说夏天,团团就画出一个大圆圈,圆圈周围再点上一些  相似文献   

18.
东南亚各国写长篇小说的华文作家屈指可数,而新加坡作家流军却是写得最勤、作品最丰的一个。他的小说时常刊登于国内的文艺杂志,也在国内出版,所以国内文艺界对流军先生并不感到陌生。去年10月下旬,流军来到北京。他这次是来治病的。他患的头晕病,看了很多专科医生,新加坡最先进的医疗仪器都检验过,诊断的结果是神经紧张和敏感。新加坡中央医院的脑科医生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医治这种病症的特效药。有个北京的朋友告诉他北京有几个老中医对头晕病很有研究,如果有信心,不妨来一趟。于是他就来了。我认识流军已经整十年,我们…  相似文献   

19.
喜欢丰子恺     
正一没来由地喜欢上了一个老爷子,那大约是1982年的事。这老爷子是画家、佛教居士,同时也是一位散文作家。我开始喜欢他时,他已去世七年,所以他永远不可能知道我对他的感情,还有一种由衷的感激。正是他使我意识到平和的散文所具有的性格魅力,并进而了解到艺术、宗教和童心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0.
A 在林浅浅十几岁的青春词典里只有3个字:潘玮延. 潘玮延是一个好看的男生,他会写惟美忧伤不食人间烟火的散文,他会唱琳琅动听迷人的情歌,多数时候,他张扬不羁,踢球、听京剧、频繁更换身边的女友,反正迷恋他的女生多的是,他还会写一手漂亮的行书,他更像一个性格复杂,有着某种不安定因素的小男人.有很多女生暗恋他,当然也包括林浅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