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文章从传统的大众传播学传播模式和新媒体环境下对受众的对比分析,试图得出传播环境的变化对受众的影响,以便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更好认识受众,在新形势传播环境下丰富传播理论。  相似文献   

2.
媒体对犯罪的宣传报道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犯罪传播和模仿的后果包括给犯罪分子提供反面教材,暴露警方的侦查秘密,引诱青少年走向犯罪等。媒体对犯罪案件的报道主要是为了预防犯罪,娱乐受众乃至刻意媚俗。防止犯罪的传播和模仿,可以考虑以下对策:坚持初衷,适当节制,有所不为,注意把关等。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作为现代传播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广泛性、信息平台的数字性与多样性、信息交流的自由性与持续性和信息受众的平等性与互动性等特点。因此,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诽谤罪在认定散布行为时应考量"公然性"的条件;在认定损害结果时应着重传播手段的严重;在认定犯罪主体时应根据不同的传播方式区别对待;在认定犯罪主观故意时应当包括间接故意,以此对诽谤罪进行准确司法认定。  相似文献   

4.
暴力犯罪是不良社会成员在暴力文化的指导和推动下产生的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暴力文化的传播直接刺激了社会成员的暴力犯罪欲望,降低了人们对暴力行为的抑制心理;暴力文化的传播成为社会成员模仿暴力行为,学习犯罪技能的示范教材,暴力文化的传播扭曲异化了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使青少年养成残忍冷酷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公司犯罪在我国研究甚少,但是国外已创建不少基本理论。比较有实证基础的理论包括紧张理论、模仿理论、合理性选择理论以及公司结构理论。这些理论对公司犯罪的解释角度不同,可谓各具所长。紧张理论突出公司业绩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模仿理论则更加关注公司文化和高管人员对犯罪行为的接受;另外,基于一定经济分析基础的合理性选择理论把公司决策时的成本效益分析看成了公司犯罪的最本源,而公司结构理论则恰恰相反地把犯罪源头锁定在了公司治理的结构问题上。就公司本身特征(包括公司业绩、规模、高管人员素质和组成)与公司行为关系而言,这些理论的适用性则强度不一。因此,为求对公司犯罪研究结果的整合,以及提高公司治理的发展,一种综合性解释理论的需求随之而生。  相似文献   

6.
政府公关危机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显示出多元的新特点。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兴起,政府的危机管理模式和公共关系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剧烈冲击。用三重危机源说结合社会燃烧理论可以将社会危机事件分解为形成、发酵和爆发三个阶段,网络媒体在每一阶段都起着加速传播和扩大影响的作用。因此,对三重危机源与新网络媒体环境并存这一背景的分析是探究新时期政府公关危机形成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政府公关危机研究的新视角所在。  相似文献   

7.
针对环境犯罪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传统的社会预防和司法预防无法达到理想的预防犯罪的效果。情境预防在预防环境犯罪上具有理论上的必要性和操作上的可行性。以犯罪是人与情境互动作用产生的行为这一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环境犯罪具体情境的设计和改造,构建增加困难、提升风险、降低收益、减少刺激以及排除借口等类别的环境犯罪情境预防体系,可以有效地减少环境犯罪的机会,降低环境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知识分子要为国家振兴提供智力支撑,为文化发展提供精神产品,为人民民主提供知识保障,为改革创新提供真知灼见。新媒体环境对知识分子承担社会责任提出了挑战:信息生产主体多元化、隐蔽化挑战知识分子的自律精神;信息传播交互化、实时化挑战知识分子的责任心、使命感;信息内容海量化、虚拟化挑战知识分子的理论水平和文化涵养。新媒体环境下知识分子要承担社会责任就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求真务实、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坚守原则、勇担责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关于知识分子的重要讲话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知识分子承担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环境犯罪是发生频率高、受害群体面广及危害后果覆盖地域空间广、持续时间长的一种犯罪,环境犯罪高发与被害过错的广泛普遍存在有着直接关系。环境犯罪被害呈现复杂性、累积性、广泛性、衍生性等特征;环境犯罪过错主要有:无知、贪欲、放任和纵容;诱发环境犯罪被害过错原因有社会因素,也有经济因素等。普及环保知识减少环境犯罪被害过错、加大环境犯罪打击力度是抑制环境犯罪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颠覆"了原有的舆论引导格局。在新媒体时代,公安机关应积极与新媒体合作,掌握新媒体的特点,借助它们的力量来维护和树立公安机关的正面形象,防止有损公安机关形象的不良舆论、负面信息的传播和蔓延,引导公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执法环境。  相似文献   

11.
媒介天然具有"放大"潜能。相对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技术及其创生文化所构建的新媒体环境,更是成了社会风险前所未有的放大场域。一方面,新媒体与风险扩散之间形成了高度的技术耦合,新媒体技术在风险扩散速度、扩散范围、感知渠道、体验效果、不确定性等方面大幅提升了风险放大的概率、加剧了其放大后果;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创生的文化进一步驱动了风险放大中的信息传播机制与社会反应机制,导致风险的非理性放大以及相关社会运动的激化,使得风险又衍生出其他更多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2.
为了在数字媒体环境下的大流动和大变局中更好地凝心聚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传统的统战理念、工作方式必须向新的数字统战进行变革和转型。新的数字统战以大统战为基本格局,但并非局限于统战部门的相对封闭性大统战,而是基于数字媒体环境下的社会全域化、开放性大统战。这种新的数字大统战格局,其实质是要创造新的社会沟通机制,以形成新的社会治理架构。为此,我们把数字化环境下媒体和传播层面的创新与发展,都视作是以新媒体为基础的数字大统战格局的一部分。本文将结合上海融合传播和媒体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治理参与经验,探讨新媒体时代社会治理的新架构,即契合新媒体特点的数字统战。  相似文献   

13.
信息社会转型的冲击、网络社会崛起的影响和大众虚拟文化的浸淫等新媒体现象的出现给高校宣传工作带来日益严峻的挑战,高校宣传工作呈现出“失效传播”、感召力减弱和实效性不足等问题.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宣传工作的对策,应根据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征及高校受众的特殊性,分别从理念更新、方式转换以及机制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提高.  相似文献   

14.
历史虚无主义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历史虚无主义借口重新评价历史,企图消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价值观,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严重危害社会和谐稳定。在"互联网+"背景下,其传播呈现了传播载体多元化、传播受众扩大化以及传播方式隐蔽化等新的特征。我们必须高度警惕,树立"互联网+"思维,强化新媒体治理,做好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减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媒体矩阵,做好社会正能量传播的"加法";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社会公平,消灭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是指依托互联网、移动通信、数字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及新媒体融合后发展而来的新兴媒体形式。与传统的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参与人数更多、传播速度更快、文化更多元的特征。这些特征给公安机关的执法环境和公安干警的社会沟通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公安机关应在新媒体时代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开辟新的社会沟通途径、改变传统工作方法和思路,提升自身的社会沟通能力,以适应新媒体时代公安执法的新需要。  相似文献   

16.
威胁政治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幸福的黑恶势力犯罪非常猖獗。控制理论认为,黑恶势力犯罪可以归结为合法社会控制力量的削弱,尤其是非正式社会控制力量的弱化,以及罪犯在家庭教育缺失情况下导致的低自我控制能力。理性选择理论认为,黑恶势力犯罪是犯罪分子基于犯罪收益与犯罪成本对比关系的理性选择。控制理论对黑恶势力犯罪防治的启示是强化合法社会控制力量,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强化基础素质教育,矫正低自我控制能力。理性选择理论的启示则是加强"犯罪预防环境设计",提升黑恶势力犯罪成本和提高对黑恶势力犯罪的防范意识,构筑起心理栅栏。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接受、创新到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于中国实际不断调整与优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新媒体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渠道。传播信息与传播环境的互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在传播学上得以充分体现。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功能、新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方式以及新媒体的传播渠道重构,赋予马克思主义传播以新的路径选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对接、融合、互动与创新,将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已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中心和推进中国社会成长的新力量。而新媒体传播机制的渗透性、舆论生产方式的煽动性、组织动员的误导性以及对接方式的虚拟性对大学生的思想表达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占领新媒体舆论高地、健全高校新媒体的信息监管机制、培育新媒体中的高校意见领袖团队,多角度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道德培养,本文提出了一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模仿网游暴力,犯罪方式智能化,网络犯罪主要集中在侵犯财产和网络攻击等领域的特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有青少年自身因素的影响,网吧的肆意经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等几个方面。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和网络环境,使青少年在网络时代健康地成长,有必要采取网络道德教育、运用技术手段构筑网络安全的"防火墙"、加强网吧安全管理、依法规范经营等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20.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而传播能力的建设离不开传播机理的探究与传播工具的合理利用。随着新媒体赋予媒体评论新活力,公众意愿的表达更具张力,但与此同时,热点公共事件的频发使得情绪传播现象超前于理论建构与指导。新媒体中的信息流向与舆论动态的急遽变化使传统的监管方式疲于应对,因而应积极探求新媒体事件传播的形成机理,深入探索其显性形态和隐性价值,分析新媒体情绪传播的动因,结合新媒体传播特点进行情绪疏导,进而实现有针对性地舆论引导,为相关机构掌控社交网络舆论走向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从而加快推进传播力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