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霞飞 《世纪桥》2005,(12):11-15
自从党的九大后,陈伯达看清楚 了:党的九大党章上已经明确写上了林 彪是毛泽东的接班人,今后,毛泽东不 在世了,林彪就是党和国家的领袖了。 就目前来说,林彪也是在一人之下,万 人之上,权势极大。他还要进一步为林 彪卖力气,一方面报答林彪的知遇之 恩,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有更好的前途打 基础。 陈伯达在庐山会议上做的3件事 九大以后,毛泽东和党中央都在考  相似文献   

2.
林彪自我爆炸,陈伯达下台,张春桥的眼睛开始盯着空出来的中共中央副主席的位子。特别是毛泽东下令筹备中共十大之后,张春桥以为机会来了。一天,毛泽东忽然问了张春  相似文献   

3.
霞飞 《党史天地》2008,(12):25-30
庐山会议后不久,张春桥和姚文元都有“喜事”。张春桥的“喜事”,是他得知周恩来患上了癌症。他知道,癌症是不治之症,周恩来将不久于人世了。于是,他把眼睛盯上了总理的位置.做起了“总理梦”。姚文元的“喜事”,是他得到毛泽东的信任,把全国思想文化理论出版新闻全部管了起来,有望再进一步,成为政治局常委。  相似文献   

4.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选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阵容是: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陶铸、陈伯达、邓小平、康生、刘少奇、朱德、李富春、陈云。 当时,中央决策层内能够制约林彪、江青一伙,并与其倒行逆施相抗衡的,除毛泽东外,只有周恩来和陶铸。  相似文献   

5.
余新 《党建文汇》2011,(11):41-41
196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乙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第二天见报的新闻照片上,人们看到主席台前排正中是毛泽东,毛泽东的左边依次是林彪、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谢富治、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汪东兴、温玉成,  相似文献   

6.
庚辰 《党史纵横》2014,(7):58-60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后,毛泽东与林彪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形势对林彪一伙越来越不利。为了做最后一搏,他决心铤而走险,策划一次武装政变。林彪一伙的蠢蠢欲动,令毛泽东有所察觉,一种巨大的危机感笼罩在他的心头。按照他一贯的行事作风,毛泽东觉得这时有必要到下面去走一走,到南方去看一看,给一些高级干部吹吹风。1971年8月15日,毛泽东乘坐一号专列,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具神秘色彩、且险象环生的南巡之旅。  相似文献   

7.
(八) 1970年,特别是下半年以后,林彪与江青的政治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当年8、9月间召开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进行了抢班夺权的阴谋括动,他公开打出的旗号是维护“天才论”,暗地里是企图早日成为国家主席。在林彪的部署下,叶群、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以不点名的方式,大批张春桥,从而在林彪集团与江青集团之间,爆发了一场争斗。这场争斗,对林彪与江青的政治关系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但是,由于问题爆发后毛泽东在全会上只是重点批判陈伯达,避开了林彪;而叶群等人发难时的斗争矛头也没有直接涉及江青。所以,在…  相似文献   

8.
1966年2月2日至20日,江青在上海召集解放军的4个人,就部队文艺工作问题进行座谈。会后,由张春桥、陈伯达参加,写了一个《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不久,中央批准了这个《纪要》。《纪要》是林彪、江青相互勾结、阴谋破坏文艺战线,进而夺权的开  相似文献   

9.
晚年陈伯达     
198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公审陈伯达时,人们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已经沉寂了10年的陈伯达。陈伯达已经老了。在1970年庐山会议陈伯达倒台时,他已经66岁了。按中国传统的算法,他在那时已经进入晚年了。晚年的陈伯达,又经历了一段特殊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陈伯达从刑满到去世叶永烈在我的采访生涯中,也有难度很高的采访,其中,要算是头一回去采访陈伯达最为尴尬。陈伯达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他曾多年担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在“文革”中,他成为中国的第四号人物,即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他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相似文献   

11.
称毛泽东“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是林彪的杰作,与“四个伟大”“最高指示”一样,深深地打着林彪的印记.对林彪的吹捧保持着清醒的毛泽东,从1968年起,以“三个副词” (其中为主的是“天才地”)为切入点,开始纠正报刊上那些不适当的宣传,使一贯以“高举”为荣的林彪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1970年8月在庐山会议上,林彪起而捍卫自己的观点,以称“天才”为炮弹,不点名地向张春桥发起攻击,引发了一场尖锐的党内斗争,林彪也从此走向败亡.  相似文献   

12.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后,毛泽东与林彪之间的矛盾转入公开化。林彪一伙蠢蠢欲动,毛泽东有很大的危机感。总之,他不能再待在北京了,他必须到下面走一走,到南方去看一看,给一些高级干部吹吹风。  相似文献   

13.
陶朱问 《党史博览》2001,(8):14-17,26
30多年前,中共党史上发生了一起著名的大事件——第二次庐山会议。 在这场被毛泽东戏称之为“大有炸平庐山,让地球停止转动之势”的党内斗争中,陈伯达被林彪集团推上前台,以“设国家主席”为名,企图逼宫夺权。毛泽东洞察其奸,利用“甩石头”“掺沙子”“挖墙角” 的办法,最终一举粉碎了林彪集团抢班夺权的图谋。 然而,由于“文革”时期特殊的政治气候,加之后期“四人帮”集团的挤压,使得党内一大批老同志被错误地定性和打击。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便是当时北京军区政委陈先瑞。  相似文献   

14.
贺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一生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在“文革”那个颠倒黑白的年代里,贺龙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了不屈的斗争,最终被残酷迫害至死,成为“文革”中一桩大冤案。但历史最终对他做出了公正的评价。 林彪向罗瑞卿发难,贺龙力保,林彪的暗箭瞄准了贺龙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由于林彪长期称病不出,  相似文献   

15.
天磨 《党史纵览》2004,(4):32-36
198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公审陈伯达.人们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已经沉寂了10年的陈伯达.陈伯达还活着,但已经老了.1970年庐山会议陈伯达倒台时,他已经66岁了.按中国传统的算法,他那时已进入晚年.晚年的陈伯达,又经历了一段特殊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九·一三”事件,是林彪叛党叛国、私调飞机仓惶出逃的反革命事件。周恩来生前指出,“九·一三”不是偶然的,是有它的思想基础的,从九大搞夺权,庐山会议上搞突然袭击.最后搞“571”(指林彪指使儿子林立果一伙在上海密谋的“武装起义”计划入当时,由于毛泽东洞察一切,南方巡视提前于9月12日回到北京,从而彻底打乱了林彪策划的武装政变、分裂党和谋害毛泽东的阴谋。林立果在毛泽东到达中南海的同时,窜到西郊机场私调了林彪经常乘坐的三叉越256号专机飞往靠近北戴河的山海关机场,当晚林彪就是乘坐这架飞机出逃的,两个小时后于蒙…  相似文献   

17.
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林彪大搞个人崇拜,逐渐骗取了毛泽东对他的信任。这成为毛泽东选定林彪为自己的接班人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历史悲剧的出现,与当时我国政治体制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有关。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一、制造个人崇拜是林彪篡夺最高领导权总策略的一个基本点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林彪担任了国防部长,开始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担任这一重要职务以后,林彪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个人野心恶性膨胀起来。为了实现这一野  相似文献   

18.
扳倒陶铸之后,江青一伙的 下一个目标是周恩来 1966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后,刘少奇、邓小平虽然仍是政治局常委,但实际上已“靠边站”了。党和国家的重任倾在了周恩来的身上。鉴此,全会期间在讨论政治局常委分工时,周恩来向毛泽东建议,让刚从广州调中央工作的陶铸担任要职,以协助他处理党和国家的日常事务。毛泽东采纳了周恩来的建议,并在政治局常委名单草案上亲自用红笔把陶铸勾到周恩来的后面、陈伯达的前面。这样,陶铸一跃成为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的中央  相似文献   

19.
看了“六大罪状”———毛泽东越发感到不清楚了庐山会议后,毛泽东就感到要抓军队。有人说庐山会议上毛泽东有好几个没有想到———没有想到他选定的接班人林彪会“突然袭击”,没有想到与会的那么多代表上了林彪等人的当,要求设“国家主席”。———到底是林彪想当国家主席,还是那些人起哄?是预先策划好的一场阴谋,还是各种政治势力斗争的结果?在当时的各种政治势力中,军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这就不能不涉及到副统帅林彪。当时,对庐山上的事情,毛泽东还没有看得很清楚。在会上批了陈伯达,…  相似文献   

20.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是我军建军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是毛泽东经长久酝酿后所采取的一项重大的治军、治国举措。实践证明,这一举措对于防止党内、军内闹独立性现象的发生,对于反对宗派主义和山头主义,确保军队在党的绝对领导下的团结与统一,产生了积极影响。长久酝酿毛泽东之所以确定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与“林彪事件”有很大干系。林彪无疑在革命战争中立下过显赫战功,毛泽东对他也曾十分赏识的。建国后,林彪收敛锋芒,常以生病为由,在家休息,但他并不甘寂寞。1959年庐山会议召开后,毛泽东与彭德怀闹翻,林彪被毛召上了山。林彪打仗机敏,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