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近几年来,由于“三农”问题日蕴突出,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以及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出现,学术界及政府相关部门开始重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学者们对农村社会保障黼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发表了诸多论文论述相关问题,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献计献策,本文就建立农村社象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模式选择作了简略综述。  相似文献   

2.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党和政府的首要职责,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最大民生问题。以往关于农村医疗的探讨主要停留于如何解决广大农民就医难、就医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层面上,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村医疗现状的调查以及由其派生出的深层社会现象的剖析,从全新的视角,以设立长效医疗保障制度、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责任以及扩大社会对农民生命健康的关注等方面为切入点,对构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对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新的渠道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现状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农村,造成农民贫困或返贫的诸多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因病致贫.疾病已成为农民脱贫的最大"拦路虎".而造成农村医疗保障不尽人意的原因,除经济不够发展之外,主要是政府对农村卫生投入严重不足,认识上存在误区以及市场运作的二元机制等等.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及其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组成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加大农村医疗卫生的硬件建设和医疗队伍建设的力度.  相似文献   

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政府为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提出的一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它有利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减轻农民经济压力.但由于种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其实施现状与预期效果尚存在一定差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政府的作为是影响农民参合行为的关键因素,而农民的参合行为直接决定着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看病难、看病贵,是让很多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也是困扰农村发展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我们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是为了破解这一发展难题,为了让农村老百姓真正敢看病、看得起病。”在谈到为什么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时,省卫生厅厅长焦红向我们作了这样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农民盼征地、盼拆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通过对"什么农民?"、"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是什么?"以及"什么叫与民争利?"等三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对当前征地制度研究进行反思。通过采用基本匡算,发现国家"被征地机会"的实际供给十分有限,真正有被征地和拆迁机会的农民仅占全国农民中的极少部分,绝大部分农民盼被征地、被拆迁而却没有机会。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既包括个体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也包括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财产权,还包括全体劳动人民的土地财产权。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当前的征地制度并没有侵犯农民的合法的土地财产权,真正侵犯了"农民土地财产权"的恰恰是那些想要成为"土地食利者"的城郊农民。实际上,"与民争利"的不是政府,而是这些"土地食利者阶层"。  相似文献   

7.
重庆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土地和劳动力两大要素的利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政府适时地探索土地利用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本文基于户改农民和政府的二维主体的利益博弈,建立了户改农民利益模型和政府利益模型,对两者利益分别进行最大化博弈分析,采用系统性关联思维探讨"地票—户改—农民财产性收入"内在经济关系,提出了通过地票促进户籍制度改革和户改农民财产性收入提高的对策建议,有助于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减少盲目性,保障政策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的政策目标是减少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自愿性影响参保率不高,保障水平较低,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等。完善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的缺陷完善途径包括:采用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提高新型合作医疗保障水平,适度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  相似文献   

9.
从新制度主义的观点来看,中国农民身份制度的变迁主要是政府主导下的制度安排,同时也是政府在认为预期收益将大于预期成本后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意愿和能力的过程。但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民的制度安排产生的惯性,使农民转换为市民的过程中仍遇到很多障碍。改革阻碍农民身份转换的正式制度,重塑非正式制度来推进农民身份转换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0.
农村合作医疗的困境与制度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于防止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实施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筹资机制,加强对基金的科学管理和监督,选择适宜的保障模式,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投入和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