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本质与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教育是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对应的,区别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促进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活动的总和。把社会教育概念运用于青少年需要进行概念的转化。青少年社会教育更关注青少年在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外的社会生活中所接受的教育性经验,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理解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龚超 《青年探索》2010,(4):33-41
社会教育伴随一个人的成长而至终老,是每个人必经的教育。青少年社会教育重点考察在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外的社会生活中,社会提供给青少年所有具有教育性社会经验的总和。目前香港青少年社会教育水平可与欧美先进地区相媲美,这对于社会教育理论和实务相对滞后的内地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作用。香港青少年社会教育理论主要借鉴了西方社会照顾理论、青少年帮助理论和青少年公民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3.
张荣 《青年论坛》2013,(5):28-33
对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的调查主要围绕青少年对社会教育的理解、青少年接受社会教育的情况、青少年的社会教育需求三方面展开.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对社会教育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学校的实践教育作用突显;少年宫、科技馆等机构教育供不应求;社区教育喜忧参半;学校成为青少年接受社会教育的首选;青少年最想参加的社会教育活动形式为“参与体验”、“竞技活动”和“实务培训”等.针对调查结果和分析,主要围绕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传媒教育等三方面提出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王琪 《青年论坛》2009,(3):27-30
青少年人格养成受到社会、家庭、学校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发展;而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中美两国在对青少年人格养成中双方都有值得借鉴之处。人格养成教育上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并且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社会教育对于培育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青少年教育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分析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深刻探讨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共青团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关系到青少年的前途和社会的稳定,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重点、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协作机制,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7.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网络体系工程,就是在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基础上,充分挖掘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功能和资源,变教育的单一渠道为多种渠道,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起来,在共同的教育目标指引下,相互参与、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构建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共同推动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共同培育青少年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8.
传媒的负面影响与青少年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播媒介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教育的重镇。在传统社会,青少年的社会学习和社会教育主要由家庭和学校完成。而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有研究表明,目前青少年对于社会的基本认识,对游戏规则的把握,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影响来自传播媒介。因为家庭和学校教育常常是枯燥的、充满压力的,而传媒的“教育”却是生动的、充满趣味和快感的,所有这些因素都强化了青少年向传媒学习的心理倾向。因此,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特别是对其社会化产生重大影响。应该说,传媒产业的发展总体上是有利于青少…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行为指导的重要基础 ,也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父母的行为影响青少年行为的形成。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配合 ,就无法取得学校教育的全面成功  相似文献   

10.
官丽凤 《传承》2011,(26):48-49
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性工程,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官丽凤 《传承》2011,(10):48-49
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性工程,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创新社会管理为青少年社会教育体系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明确了方向,拓展了功能,提供了有力保障.探索创新青少年社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课题是创新青少年社会教育目标体系,创新工作体系,创新组织体系,创新环境体系,创新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体系.当前加强青少年社会教育体系建设的路径与方法主要是:在加强社会建设中创新青少年社会教育体系建设,加强与完善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法制工作,关注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点问题,充分发挥青少年社会教育体系的作用,加强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3.
社会教育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和良好品格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方向与重点。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三个层面的主要问题,即教育理念依然被"应试教育"主导、社会教育项目活动缺乏规范和指导、提供专业服务的社工人才匮乏。共青团历来非常关注青少年社会教育发展,这既是团的基本职能与使命,也是团工作的内在需要和手段。当前群团工作的转型发展为共青团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共青团要善于抓住时代契机进行创新发展,积极应对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建立一个有效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模式。当下共青团参与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路径可以概括为"理想信念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并重的教育内容,项目化管理的运行模式,以社区为服务载体,以共青团为组织基础,实施‘互联网+共青团’宣传途径"的过程。其具体对策就是建立上下联动、机制配套的工作架构;共青团与社会组织结成"左右协同"伙伴关系;组建由"政工"与"社工"相结合的专业服务队伍;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  相似文献   

14.
加强青少年荣辱观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青少年荣辱观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他们明辨荣辱、存荣弃辱、行荣拒耻、以义求荣。为此,必须发挥家庭教育的奠基作用、学校教育的阵地作用、社会教育的熏陶作用和自我教育的内省作用,形成“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  相似文献   

15.
正房山区近年来探索经验主要是实现了以下三方面的融合:其一,教育与教育的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现代社会教育的两大组成部分,房山区在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打破管理体制中部门之间的隔阂,联合文明办、妇联等几乎所有相关的机关单位,实现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房山区通过机制创新,让妇联、工会等社会团体与成人学校联动对接,把社会教育办得有声有色;同时,他们又通过推动成人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武汉市759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及中小学生的个案访谈为基础,辅之以对515位家长和159位教师的问卷调查,对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需求的共性特征和群体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需求具有鲜明的特征,折射出当前青少年社会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阵地建设和教育实践中面临的困境,课题组分别从理念更新、体制改革、资源整合和服务改进四个方面就如何促进青少年社会教育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不能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盛衰兴亡。我们认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受制于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关系最为密切并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为此,必须从优化这三个环境入手,建立起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保障的教育管理机制。第一,以提高家长素质为重点,优化家庭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搞好了,也就为学校、社会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家庭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家长,提高家长素质,搞好家  相似文献   

18.
提高青少年思想素质,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质行为,就必须重视研究青少年V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一、思想品格教育的过程就是青少年品行成长的过程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一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青少年虽然没有参加生产和交换,但社会生活条件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主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此外还有各种环境的影响,这种影…  相似文献   

19.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性教育 ,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依托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形成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20.
李徽 《两岸关系》2007,(8):50-51
7月9日—10日,首届海峡两岸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以"突破校园围墙,架设育人桥梁,推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良性互动"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两岸的200余位教育界人士,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