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矿 《新重庆》2007,(2):40-42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容器,在承载建筑、经济的同时,更承载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一座城市的发展演变过程,就是一种文化产生、形成、繁荣的演绎过程,并由此深刻地影响着这座城市的人民生活和经济水平。可以说,城市因文化而生、因文化而立、因文化而兴,人类创造和发展的城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对城市文化建设来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形象,也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是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并  相似文献   

3.
《政策瞭望》2013,(5):1-1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创新创造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国民财富增长和人类生活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积累和科技创新,科技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用好这一战略机遇,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渴望安居是人类生存的本能,人类的安居本能孕育了城市。作为人类聚居地的现代城市,创造一个和谐、洁净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对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日前,记者专程采访了上海市普陀区市容管理局局长朱永平后,对这一观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马列主义城市发展论与中国城市发展构想杨长明一、马列主义城市发展论及其实践意义马列主义经典作家们,在城市理论上虽然没有写出专门的著作,但是,散见于他们著作中的许多城市发展观点,至今仍不失为真知灼见,并具有相当深刻的启示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第一,城市是社会...  相似文献   

6.
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英姿 《求索》2007,(5):71-73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理念的产品和发展,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认识和反思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的产物。生态经济原理体现着循环经济的要求,正是构建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本文从对生态经济的比较中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7.
一、制度创新是我们党遵循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政治自觉 人类历史进程受内在一般规律支配,历史的结局能否和人们的预期高度吻合,主要取决于历史的创造者能否正确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推进制度创新,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知和自觉运用。  相似文献   

8.
创新与创业     
刘圣树 《福建通讯》2001,(10):27-27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总书记的这番论述,足以说明创新是一切工作的“根”,创新是发展的前提和动力,没有创新的思维就没有创业的行动和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绿色畅想曲     
绿色是春天的开始,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中,绿色随处可见,绿色的山水、绿色的田野。绿色给人以清新、柔和与希望。大地不能没有绿色,城市不能没有绿色,大地缺少绿色将变得枯黄,城市缺少绿色将变得丑陋。绿色意味着生命,小树、小苗、小花、小草,哪里有绿色,哪里就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充满朝气。没有绿色就没有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人类。保护绿色,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因为人类是随着绿色的诞生而诞生,也随着绿色的消失而消失。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矛盾日益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就是“生态化”,即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和确定城市发展的战略与发展规模,创建功能健全、生活舒适、环境优美、适宜于并有益于人类生活的居住地———生态园林城市。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的不断扩张,单纯要求扩大绿地和恢复大自然原貌已不现实,建立一个功能上全面、经济上合理、生态学上稳定的城市绿化系统,便成为实现生态园林城市的可行之路。生态园林城市是当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  相似文献   

11.
正建构于人类技术文明的城市发展历程已历经了三个重要转型阶段,并正在面临更深刻的转型。当前的城市化已由传统的空间扩张转化为建立在数字技术的信息内爆。当今中国城市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几乎同时经历这几个阶段。在这一特定语境下,中国城市品牌的运营需要具有前瞻性,并充分考虑新语境下城市品牌传播的未来转型,特别是基于实体城市与虚拟城市的双重传播与品牌建构。  相似文献   

12.
白晋虎 《前进》2011,(1):36-38
城市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淀的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  相似文献   

13.
《天津政报》2014,(10):27-31
一、问: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呢? 答: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联动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更是天津加快实现城市定位、服务首都、服务区域发展的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14.
人类迈进21世纪以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尤其是城市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塑造健康的城市环境,有效利用城市资源、推动城市生态循环是21世纪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创建节约型社会,实现以人为本,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要求。什么是“健康城市”根据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 H O)的解释:健康城市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相互…  相似文献   

15.
调研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在推进工业化初期,人类还没有深切体会到自然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随着人口持续增加、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生产模式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迫使人类进行深刻的反思。循环经济正是在此背景下探索和发展出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堪称“对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人的发展与城市空间发展的辩证关系入手,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人类城市空间历史演进的整体脉络,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市空间的发展进行了历史定住。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市空间发展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目标,在城市三个空间,即物质-地理空间、政治-历史空间和文化-心理空间的重构中实现城市空间与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中国特色。关于这一弱势群体的认识与管理虽已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但远没有达成共识,导致各地农民工政策的相悖和混乱。由于城市政府对农民工管理存在职能缺陷,因此,探索建立城市农民工社会化规范管理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机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汪青松 《重庆行政》2010,12(4):40-42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世界的发展理念,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必须转变发展观及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伟大产物,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紧密相连。从社会学分析的视角,比较城市与乡村的本质,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城市经济、技术、生活方式特别是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体现者和人类文明的开放、交流、传播和融合的中心地,城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城市化作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城市不仅成为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密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