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资本论》在揭示资本运行规律的基础上阐明了社会主义诞生的条件:资本积累生成社会主义诞生的物质条件,与资本积累相适应的劳动者的贫困积累生成社会主义诞生的主体条件;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达到顶点,资本主义的外壳就要炸毁,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但是,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必然会使资本突破地域限制,进行全球扩张,由此产生了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在空间上的分离——资本积累主要集中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贫困积累则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于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并未因为成为受到"死亡的威胁"的无产者而变成革命的主体,而同时支撑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持续的"资本积累"的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劳动者的"贫困积累"达到极点,由此导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劳动者通过革命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因此,俄国十月革命并非如葛兰西所说是"反《资本论》的革命",而是《资本论》思想在现实历史进程中的逻辑展开。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各政治派别就资本主义在俄国能不能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争论不休,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为回答俄国的资本主义命运之问,列宁同民粹主义的"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合法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完美论"、党内"经济派"的"机会主义"三大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了斗争,...  相似文献   

3.
依据马克思的有关文献,"卡夫丁峡谷"借指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导致的灾难和危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这是马克思明确提出的科学设想.这一设想主要论及的是个别国家实现社会非渐进式发展的条件性、可能性,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提法是符合马克思的本意的.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创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既非对马克思"跨越"设想的直接验证,也非与其绝对无关,而是一种深化和发展了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社会主义而工作是列宁早期活动的主题:从对社会主义学说赢得工人阶级缘由的理论论证中揭示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从对俄国资本主义的现实批判中揭示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并在革命实践中坚持为在俄国赢得社会主义而做好积蓄力量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是列宁能够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历史契机通过十月革命在俄国首先开辟社会主义道路不可或缺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回顾20世纪的沧桑历史,不难看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是在相互影响、相互斗争和相互比较中发展着的.所以,要探索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探索世界社会主义的今后走向及其发展道路,就不仅仅要研究社会主义本身,同时也要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历史经验表明,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正确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才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是由于列宁正确地分析了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新变化,才成功地领导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是由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地、辩证地考察、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才勇于大胆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同时又成功地抵制了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6.
作为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普列汉诺夫毕生反对各种关于落后国家发展的"跳跃论".他提出的俄国社会发展规划在理论上是有力的,在反对民粹派时起过决定性作用.后来俄国马克思主义运动走上了一条新的"跳跃"之路,而又未能克服落后给社会主义带来的种种困难.  相似文献   

7.
"俄国社会主义"是19世纪俄国三大社会政治思潮之一,其理论主张是通过"村社道路""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经过由思潮到运动、由运动到政党的发展过程,在其众多派别和团体之间,始终存在着一派相承的组织脉络.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组织结构、建党原则,一步步发展完善,越来越倾向于暴力,甚至走上了"民意党"的个人恐怖主义道路.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19世纪70年代一批杰出的革命家留下了丰厚的革命遗产.列宁指出了布尔什维克同"俄国社会主义"的思想联系.社会革命党领袖切尔诺夫关于该党和布尔什维克共同"瓜分遗产"的话,则表明了这笔"遗产"的共同去向."俄国社会主义"同布尔什维主义或苏联社会主义,虽属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然二者同源共流,具有血脉联系.  相似文献   

8.
发展问题,是长期困扰人类的历史问题,也是当今世界普遍关心的时代课题.马克思晚年提出的俄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蕴含着落后国家如何解决发展问题的科学思路和方法论原则,为我们今天探讨落后国家发展道路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和重要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9.
正国内学术界关于列宁思想的研究成果非常丰硕。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十月革命时期和苏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列宁的思想。实际上,列宁十月革命及之后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他早期对俄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列宁及其思想的整体把握,需要从源头上抓起,从列宁早期思想开始。列宁早期是从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开启其学术生涯和政治生涯的,所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系统化梳理和  相似文献   

10.
二十年代末联共(布)党内关于国内政策若干问题的争论具有十分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并无先例可循;革命前的俄国又是一个资本主义不很发达,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国家,在这样一个国家中,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不仅没有实践经验,而且缺少理论指导。十月革命后,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终于总结出一套适  相似文献   

11.
作为替代西欧资本主义的一种社会思潮和运动,俄国民粹主义实际上是关于建立村社(农业)社会主义的社会历史条件的理论,它催生了俄国社会主义运动。随着两次"到民间去"运动的失败,特别是在1879年民意党成立前后,俄国民意党人的政治斗争方式走上极端个人恐怖和暗杀的道路。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到19世纪末民粹主义在俄国已成强弩之末。而与此同时,以《万国公报》《西国近事汇编》为载体传入中国的有关俄国民粹主义思潮和运动的消息,其实指向的应是俄国民意党,但却被误译为"虚无党"或"虚无主义"。因此,通过这一渠道传入中国的俄国社会主义思潮,实际上就是民粹主义,并对后来其他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农民组织形式现代化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胜利后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是如何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并引导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和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中 ,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化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俄国农村的社会实践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观点。这表明列宁在晚年终于找到了落后国家实现农民组织形式现代化的途径。列宁的探索和思考对于其他落后国家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资本主义内部"新社会因素"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但在相当长时期却被视为"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观点而受到批判.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马克思主义关于"新社会因素"的思想因而被国内外一些学者重新提出并受到重视.日共认为, 21世纪是超越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新体制条件成熟的世纪,像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已孕育成熟了"新社会因素",成为建立新体制的"重要基石"、"强有力基础"和"重要线索".在当代,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新社会因素"思想,对于我们科学理解其"两个必然"理论,把握发达国家的发展变化与发达国家共产党的发展走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分别研究和指明了俄国、中国存在的"社会问题",提出俄国实现社会文明依赖于西方文明的影响和俄国国内发生一场改变沙皇封建制度的革命;落后的俄国可以先建立工农政权,创造社会文明的"前提",再实现社会文明;必须以文化革命促进社会文明。中国的民主主义运动和人民群众的英雄主义精神是促进中国社会文明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 ,资本主义的基本特点一是市场经济 ,二是剩余价值剥削。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劳动的社会化。没有资本主义创造的历史前提条件就无法实现社会主义。无论是从一般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而言 ,还是针对长期处于封建社会阶段的东方国家来说 ,资本主义历史阶段都是无法避免、无法跨越的。列宁曾经尖锐批判了俄国民粹派避免资本主义的幻想 ,在十月革命以后 ,列宁提出了国家资本主义思想与新经济政策。长期违背列宁的这条发展路线 ,是导致苏东社会主义崩溃的主要原因。目前学术界有人把马克思恩格斯 1 881年提出的、具有严格历史条件限定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夸大为东方国家普遍适用的发展规律 ,这是对马克思经典作家观点的严重歪曲。  相似文献   

16.
论列宁处理“两制关系”的辩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十月革命以来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列宁关于以"共处论"与"交往论"为核心内容的处理"两制关系"的辩证思想,不仅有效地指导了十月革命胜利之初苏维埃俄国的外交实践,而且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两制关系"理论和实践的新图景;特别是列宁关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前提条件、现实基础、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理论认识,以及其关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相互交往的方式和方法等充满辩证法的思想,对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列宁在研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民族问题尤其是俄国民族问题时,特别关注民族文化。针对以保护"民族文化"名义分化瓦解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社会思潮与纲领主张,列宁提出了"两种文化"的理论,并对民族文化自治、民族同化、语言特权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阐释。尽管列宁有关民族文化的具体思想是在当时背景下、针对特定问题而阐发的,但他关注文化的全球化与文化的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时所持的立场与方法,对当前研究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关系问题,合理推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代落后国家几十年合作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表明,合作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合作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农民与合作社会主义的关系、以及"公有化"与合作化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否则将会出现许多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9.
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实质性对立以及这种对立随资本输出不断蔓延到非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帝国主义模式这一事实,提出了"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等核心论断。但列宁去世后,随着资本全球扩张不断深入而来的"资本积累"主要集中在资本主义国家、"贫困积累"主要集中在东方落后国家的历史境遇,还有由此产生的社会主义革命所需的"物质条件"与"主体条件"在东西方国家内部的分离,使得现实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实践以及两大制度间的关系较之列宁的论断出现了巨大差异,并由此引发了系列质疑和争论。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在资本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高度上,通过对列宁帝国主义论生成机理的揭示,与时俱进地澄明在资本全球化时代传承帝国主义论精髓要义所应具有的理论和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特点一是市场经济,二是剩余价值剥削。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劳动的社会化。没有资本主义创造的历史前提条件就无法实现社会主义。无论是从一般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而言,还是针对长期处于封建社会阶段的东方国家来说,资本主义历史阶段都是无法避免、无法跨越的。列宁曾经尖锐批判了俄国民粹派避免资本主义的幻想,在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提出了国家资本主义思想与新经济政策。长期违背列宁的这条发展路线,是导致苏东社会主义崩溃的主要原因。目前学术界有人把马克思恩格斯1881年提出的、具有严格历史条件限定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这个设想很快又被他们放弃)夸大为东方国家普遍适用的发展规律,这是对于马克思经典作家观点的严重歪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