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基层腐败是一种“吸纳式腐败”,即腐败行为主体能动地吸收容纳人情关系的非正式交换要素,完成腐败的非法利益交换;它根源于利益而非人情,包括利益吸引、人情吸纳和利益交换三大环节,人情吸纳是其中关键环节。城市基层腐败的权力资源体现在城市基层干部的行政审批权、人事话语权、行政信息权和行政裁量权当中。当事人在利益吸纳人情过程中往往注重时空、方式和中间人选择,持续性的腐败社会交换最终形成交换规范秩序。“利益吸纳人情”的根源在于公私要素的间接社会交换,功能在于规避腐败利益交换的风险,后果是特殊主义对普遍主义原则的消解。因此,城市基层腐败治理重点须强化权力和人情的双重规制。  相似文献   

2.
一、大学生热点之透视 1、热之不断。热点,是一个社会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在一定时期内相对集中关注,议论甚至参与的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特别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以来,以大学生为行为主体或以大学生为承载者的各种热点持续不断,此起彼伏。十几年来,大学生发出过“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呐喊,也经历过“人生的道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苦思;涌现过舍身救老农家的张华、华山抢险的集体等等,也有人恪守“主观为自己、客观  相似文献   

3.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当前表现的基本形式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其领域、层次、类型呈辐射性状态,已渗透到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其危害之烈,比建国以来任何时候都为严重,在改革开放的近二十年间,党对反腐败工作从未松懈过,对腐败问题的提法从“不正之风、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干部在职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其学历层次也越来越高?但伴随着干部学历层次趋高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干部手中持有的文凭为数不少含有“水分”。这些文凭虽然是真的,但却是“假的真文凭”;有的甚至采取非法手段骗取文凭,伪造学历。他们违纪动用公款、占用工作时间混来“泡沫文凭”,或当作提拔使用的资本,或作为装潢门面、满足虚荣的摆设,这种行为虽比赤裸裸的权钱交易要“雅”一点,但实际上也是一种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这种现象,广大干部群众反映强烈,斥之为以权谋“学”、“文凭腐败”。如果对越演越烈的文凭腐败不及时制止,那么对干部队伍建设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则是极为有害的。  相似文献   

5.
在前几年惩治腐败的过程中,有这么一种现象,就是那些腐败分子似乎肆无忌惮,不畏法律。尽管也惩办了一些犯罪分子,但并未“惩一儆百”,使后来者望而生畏,不再重蹈其覆辙。在一些地方,贪官上演“接力赛”的现象一个接着一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其实,自有政府以来,就有腐败,就有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的现象。因此,历朝历代,肃清腐败都是稳定政治、稳定社会的重要课题。有的收效显著,有的收效甚微。 从历史的经验看,北宋开国之初,社会秩序混乱,治安状况堪忧。尽管颁布了“盗窃律”等一系列法律、法令,但由于官吏从中作梗,…  相似文献   

6.
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出台后.各地各部门出现了不少可喜的新气象,但也曝出不少“顶风”事件。“顶风”现象何以频发?笔者认为要从一个集体的工作作风的形成和特点上找原因。这种作风,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特别是在一定的政治体制中,经过长期“熏陶”养成的一种集体性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比如“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僚作风,就是管制型政府在家长式、管制型的体制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反腐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同腐败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直接相关。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难题在于,反腐倡廉的社会主义资源相当短缺。因此,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大课题。警惕“腐败文化”蔓延如果腐败呈现出普遍化、流行化、社会化的趋势,除了体制层面的原因外,还因为它获得了一种文化上更有力、更稳定的支持。这就意味着,腐败也容易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一些人的日常行为模式之中。当前,我国的集团性腐败、体制内腐败以及人们的羡腐心理等等,都是“腐败文化”滋长蔓延的可怕信号。集团性腐败。集团性腐败或集体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特定群体在共同私利的驱动下,形成了利益联盟,使得本应服务和服从于公众利益的公共权力异化,蜕变成了谋取集团利益的工具,使权力逐步私有  相似文献   

8.
所谓从战略上把握腐败的特点,不是指从微观上、个案上,而是指从宏观上、从腐败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现实问题的关系上来把握腐败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及其重大影响。在现阶段,能否这样认识问题,关系到能否从理性的高度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进行反腐败斗争的自觉性。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特点一,从腐败自身的活动状况看,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客观条件所决定,现阶段的我国腐败呈高发蔓延态势。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自身的活动规律。就其产生的原因来讲,利己主义思想的恶性膨胀和权力制约…  相似文献   

9.
没正形     
蒋子龙 《党政论坛》2012,(16):35-35
“没正形”这三个字,很形象地概括了当下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十人九歪”,有话不好好说,以“雷人”为有才;不会规规矩矩做人,以搞笑、搞怪为有趣;视生活为小品,游戏人生。孩子没正形,肯定跟他们的“三个老师”有关:父母、学校、社会,即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就像媒体报道的:“请客送礼,从娃娃抓起”,小孩子从进幼儿园就得给老师送礼,上学后要当班干部需打点的人就更多了……难怪有家长向一实验小学的校长请教到底什么是教育?这位国家特级教师脱口而出:“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这像正经话吗?可你不能说这不是实话。  相似文献   

10.
最近,笔者听到一种“理论”──腐败自灭论。它把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国家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不富裕。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收入与需求的矛盾将逐渐缓和化解,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也将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亡。呜呼,好一个腐败自灭论。腐败真的会自灭吗?且看一些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按“腐败自灭论”一说,那里就不会有或很少有贪污、受贿等丑恶现象了。然而日本内阁腐败丑闻迭起,美国、意大利等国的腐败现象也为世人共睹。再说国内那些贪污数十万、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犯罪分子,他们的动机难道仅仅是“化解…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青年的集体行为(即所谓“青年闹事”)问题,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是非曲直,众说纷纭。有人对这种现象感到困惑不解,有人认为这是纯粹的情绪发泄,也有人把它看作是青年自身力量的一种显示方式,还有不少人对此持全盘否定态度,并且任意把青年某些正当的聚会或活动指责为“闹事”……这些说法反映了人们对青年集体行为的特点和社会心理意义缺乏最起码的了解。而实际上,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青年的集体行为是一种缺乏明确目的的、非组织性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的约束的自发的狂热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官托”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日益普遍.“拉关系”观念、权力腐败的新特点以及“专业官托”的出现都揭露出隐蔽的“官托”现象.“官托“本质上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权力寻租活动,具有极大危害.“官托”现象的形成机制有思想上的腐化、制度漏洞、权力交易以及监管乏力失效等.  相似文献   

13.
因集体腐败引致损失更大、影响更恶劣、作案更隐蔽使其成为了近期反腐工作中的焦点,集体腐败具有集体腐败主体的潜在性特征、集体腐败行为的被动性特征及集体腐败行为被动性转化的特征,聚焦腐败主体本位是目前集体腐败进行类型划分及其成因探源的主要方式,内因驱动是其主要逻辑起点。然而,忽视外因是这一研究路径的主要局限。情景预防理论为认知和防治集体腐败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引导。因此,必须在集体腐败特征、类型及其成因分析的基础上,从削减外在引致环境、强化内在防控机制,切断内外关联三方面入手严惩集体腐败。  相似文献   

14.
腐败是一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存在渊源流长,本质上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历代王朝的覆灭,究其原因多种多样,但都是同政权腐败分不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  相似文献   

15.
反腐败必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腐败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同腐败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直接相关。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难题在于,反腐倡廉的社会文化资源相当短缺。因此,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将反腐败引伸到反腐败文化的高度,是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大的基础性课题。警惕“腐败文化”蔓延如果腐败呈现出普遍化、流行化、社会化的趋势,除了体制层面的原因外,还因为它获得了一种文化上更有力、更稳定的支持。这就意味着,腐败也容易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一些人的日常行为之中。当前,我国的集团性腐败、体制内腐败以及人们的羡腐心理等等,都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前社会的一些腐败与不公正,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显规则机制不健全和不良“潜规则”的泛滥。腐败行为高发现象与官场不良“潜规则”的蔓延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机制。现阶段,官场不良“潜规则”的存在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和现实土壤。官场不良“潜规则”是政治运行中的一个痼疾,应采取有效措施破除官场不良“潜规则”。  相似文献   

17.
公贿──一种不容忽视的腐败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贿──一种不容忽视的腐败现象河南省委党校郭学德在当前的腐败现象中,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腐败现象(如以权谋私、贪赃在法、敲诈勒索、私人行贿受贿等)之外,近年来又出现了令人颇为担忧的“法人腐败”现象,其中特别是“公贿”这一腐败现象,由于其日益普遍化、公开化...  相似文献   

18.
《疏导》1997,(1)
柳州市经贸工委结合经贸系统干部队伍的实际,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从“解决几个问题”、“强化干部管理”、“提高服务意识”三个方面入手,切实抓好“三严四自”工程的实施,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经济管理干部队伍。一、对照检查找准问题,民主生活会保证质量对照检查,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是实施“三严四自”工程的关键。这一工作是否扎买、有效,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效果。为了把这一阶段工作做好,避免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谈表面现象多,谈实质问题少;谈集体多,谈个人少;表功多,谈问题少的“三多三少”现象,改变以往把民主…  相似文献   

19.
“三观”教育是遏制腐败的基础工程南宁地委党校陈佩珍腐败是社会毒瘤。在我国,腐败的滋生和蔓延,腐蚀公职人员(包括公务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等)的灵魂,危害中国共产党的肌体,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败坏党和国家的形象,妨碍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破坏改革...  相似文献   

20.
成熟与世故     
成熟是一个人经历过太多事情之后而练就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及合理处理事情的能力。而世故则是一种错误的“成熟”。成熟者能看到社会或人生的阴暗面,却能不被阴暗面所吓倒,表面上沉静内心却有一腔热血;世故者也看到社会的阴暗面,但他们分不清主流和支流、本质和现象。生活中,成熟与世故的具体区别表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