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本文对天水市作为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天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和天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与重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阐述了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并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2004年年底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号召,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在深刻分析我国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的国情、认真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出的新的战略部署,也是我国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最根本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摒弃传统的资源高度依赖型发展模式。笔者以为,发展循环经济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效载体和必然选择。一、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发展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  相似文献   

4.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方针。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大量事实表明,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人类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特别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近日,笔者随团赴日本了解考察了循环经济在日本的发展情况,受到了很好的启发。一、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情况日本的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起源…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当前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次高增长状态,内需不足,物价不稳,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加之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既定目标,现实可行的路径就是:向循环经济转型。循环经济成为科学发展的模式和路径选择,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情和国际环境现实的梳理和分析,探求我国向循环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已成为共识。但我国目前对循环经济概念的理解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和泛化的现象,澄清这些问题,对于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对循环经济內涵进行科学定位并探讨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循环经济是在资源硬约束条件下,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使环境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因素。循环经济的基本规律可以概括为8个原则。循环经济在国外已有较成功的实践。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了能使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必须走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从超前性理念到体系和制度创新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由于对循环经济缺乏足够认识 ,现行经济运行体系中缺少按物质流向构造的循环链 ,制度基础中又少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造成我国循环经济建设还更多地停留在超前性理念层次上。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 ,实现体系和制度创新 ,是全面推动循环经济建设 ,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常态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深刻理解和把握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全面进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文从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寻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路和途径,在明确循环经济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农村、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展和落实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