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回顾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中国法治状况,与改革开放后30年的法治状况进行对照,不能不看到,法治存在与否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整个中国社会的法律基础遭到彻底破坏,导致中国经济严重倒退,社会剧烈动荡。新中国建立后的法制草创新中国成立后,旧的国家机构被彻底推翻,新的国家机构尚处于建设之中,在全国人大建立之前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环境是一个社会实行“法治”或“人治”的根本基础,社会文化环境的特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社会对“法治”或“人治”的选择。中国传统“法治”之所以打上了深深的“人治”烙印是由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决定的。现代法治是现代社会文化环境各因素全面作用的结果,它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进步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要实现现代法治必须完善现代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普法"二十年: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泽渊 《探索》2006,(1):150-152
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开创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年历程。从“一五普法”到“四五普法”,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普及法律知识,它伴随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五五普法”将走向何方,为世人所瞩目。如何树立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理念,将成为新一轮“普法”的重点,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内容、形式到要求,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变。为此,本刊特约请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委党校的几位法学专家,就中国“普法”问题开展一次笔谈,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这次笔谈的要目如下:□中国“普法”二十年:回顾与前瞻□“普法”的重点是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现代法治观念□从“受体”的立场与视角看“普法”的限度□二十年“普法”与宪法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4.
莫于川 《探索》2006,(1):152-154
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开创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年历程。从“一五普法”到“四五普法”,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普及法律知识,它伴随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五五普法”将走向何方,为世人所瞩目。如何树立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理念,将成为新一轮“普法”的重点,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内容、形式到要求,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变。为此,本刊特约请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委党校的几位法学专家,就中国“普法”问题开展一次笔谈,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这次笔谈的要目如下:□中国“普法”二十年:回顾与前瞻□“普法”的重点是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现代法治观念□从“受体”的立场与视角看“普法”的限度□二十年“普法”与宪法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5.
徐继敏 《探索》2006,(1):156-157
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开创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年历程。从“一五普法”到“四五普法”,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普及法律知识,它伴随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五五普法”将走向何方,为世人所瞩目。如何树立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理念,将成为新一轮“普法”的重点,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内容、形式到要求,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变。为此,本刊特约请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委党校的几位法学专家,就中国“普法”问题开展一次笔谈,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这次笔谈的要目如下:□中国“普法”二十年:回顾与前瞻□“普法”的重点是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现代法治观念□从“受体”的立场与视角看“普法”的限度□二十年“普法”与宪法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6.
从"受体"的立场与视角看"普法"的限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太贤 《探索》2006,(1):154-156
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开创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年历程。从“一五普法”到“四五普法”,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普及法律知识,它伴随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五五普法”将走向何方,为世人所瞩目。如何树立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理念,将成为新一轮“普法”的重点,中国的“普法”事业从内容、形式到要求,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变。为此,本刊特约请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委党校的几位法学专家,就中国“普法”问题开展一次笔谈,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这次笔谈的要目如下:□中国“普法”二十年:回顾与前瞻□“普法”的重点是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现代法治观念□从“受体”的立场与视角看“普法”的限度□二十年“普法”与宪法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7.
厉以宁 《先锋队》2014,(11):8-9
前不久,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大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全会公报中,“法治”一词出现了50余次,“依法治国”也是高频词。专家普遍认为,在“依法治国”方略提出17年之后,党的中央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无疑为未来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描绘了新的路线图。中国走向法治国家的脚步越来越清晰,进程也必将加快。  相似文献   

8.
华波 《理论文萃》2005,(2):35-41
一、大国法治:一个崭新的课题。“大国法治”是“法治”和“大国”两个概念的复合,简单说来就是在“大”的国家如何进行法治建设。要弄清什么是“大国法治”,我们首先必须对“法治”和“大国”的含义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9.
郭世佑 《当代贵州》2011,(28):28-29
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就在于它的“破”和“立”,所谓“破”是指它不仅推翻了延续268年的清朝腐朽统治。也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制.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举;所谓“立”即指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开始了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的政治现代化历程。而无论“破”还是“立”,都源于百年前辛亥先驱的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10月23日闭幕,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公报中,“法治”一词出现了50余次。“依法治国”也是高频词。专家普遍认为,在“依法治国”方略提出17年之后,党的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无疑为未来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描绘出新的路线图。中国走向法治国家的脚步越来越清晰。进程也必将加快。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分析人治、法治范畴基本规定性的基础上,指出人治概念不足以概括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性;而沿着“人治——法治”分析框架从社会治理的视角概括社会基本特性的逻辑理路,文章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是“官治”社会,“官——民”二元结构是它的基本特质,并对其三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了概要的叙述;最后文章分析了传统“官治”社会特性在现时代的具体影响及其消解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2.
袁小伦 《党史纵览》2013,(12):35-38
在党的十大召开前,毛泽东谈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儒法斗争,其目的是针对当时社会中那些怀疑以至否定“文化大革命”、主张恢复“文化大革命”前许多做法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胡铭  仇塍迪 《学习论坛》2022,(6):119-127
新时代“枫桥经验”既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法论创新,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绘就“四治融合”的新治理图景,实现基层社会共同富裕,形成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国家机关依宪治理、依法治理的基层治理样态。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既是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基层治理故事的重要途径,也为构建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一、大国法治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立法速度不断加快,司法改革不断推进,法律制度不断健全,法学教育不断发展,公民法治意识不断提高,这些都表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正在当代中国轰轰烈烈地推进,标志着当代中国正在大步迈向法治社会。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现实生活离完备的法治状态还相去甚远。导致这一状况的因素虽然是错综复杂的,但当代中国法治理论的薄弱,法治理论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现实显然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研究大国法治对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4,(4):19-20
党的十八大将“法治”确定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由此成为我国改革路线图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相似文献   

16.
《党的建设》2014,(11):33-34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公报中,“法治”一词出现了50余次,“依法治国”也是高频词。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个民意涌动的时代,也是法治厉行的时代--“民意”与“法治”,两个当下最能泛起社会涟漪的词汇,在扬州的社会治理实践中,实现了有机的融合提升,“民意法治”理念结合实际工作举措,使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满意度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10月23日闭幕,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公报中,“法治”一词出现了50余次,“依法治国”也是高频词。  相似文献   

19.
1978年始,鉴于“文革”带来的灾难,中国开始反思社会的治理机制,寻求新的路径。中国开始发生了重大的转型。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单一的僵化的社会开始转向多元的变化的社会,从封闭的保守的社会转向开放的变革的求新的社会。其间,社会上发生了许多争论,最后基本达成了共识——中国社会治理要走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20.
李林 《新视野》2013,(1):11-15
近些年来,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绩,但离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和全局着眼,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地对过去五年民主法治建设成就做出了评价,并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主法治建设目标.未来中国法治发展的总体思路,应当努力实现四个基本转变,即从法治到社会主义宪政的转变、从法律体系构建到法治体系建设的转变、从注重立法到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转变、从法治的表面“维稳”向深层次解决社会公平正义和权力腐败问题的转变.全社会应当尽快把对中国法治状况的认识和评价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部署上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中国民主法治建设事业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