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翰武 《当代贵州》2013,(34):36-36
贵州省1983年成立省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和1988年成立体改委,我就作为其中一员参与和经历了贵州的经济改革。现在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并要设立更高权威的改革机构。完全相信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的重大改革举措得到实施,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中国及贵州更好更持续的发展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大多数人把中国的经济奇迹归功于邓小平实施的广泛改革。不可否认.各种经济和体制改革.促成了中国经济勃发。但中国不是唯一从计划经济转向事实上的市场经济的国家。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国家也纷纷推行过改革.但这些国家没有一个像中国那样经历巨变。中国在其转型过程中做了哪些正确的事?中国所做的与苏联、东欧国家有何不同?我们不妨来看看几大原因:  相似文献   

3.
辜胜阻 《奋斗》2008,(7):56-56
一是渐进性改革与激进性改革相结合.以渐进式改革为主.学术界普遍认为.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是激进式改革.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则是渐进式改革。事实上.中国的改革同样存在非渐进性的一面。如果说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渐进性的.那么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则是“快步走”的形式。中国的改革设计者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以家庭生产组织为特征的农村生产责任制代替人民公社。  相似文献   

4.
魏杰 《学习月刊》2009,(11):20-20
正当我们纪念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国经济增长却出现了自1998年以来的首次严重下滑的态势,真有点“天不遂人愿”的感觉。但仔细琢磨起来.这未必完全是坏事.似乎“坏事也可以变好事”.最起码可以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我国的新经济体制还很脆弱.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危机推动改革,是中国改革的一大特征.因而这次危机可能反而会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先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密不可分,治理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治理改革成效明显,呈现五大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偏离了西方主流经济学首肯并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推崇的"标准"改革方式——激进式改革,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这被称为"中国之谜"。对"中国之谜"的诠释主要有四种观点:初始条件说、双轨制说、发展战略说及自由改革说,这四种观点分别从初始条件、改革策略、发展战略及改革方式的视角刻画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破解"中国之谜"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分析,但又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遗漏和不足。事实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找到一条切合自己实际的改革道路。  相似文献   

7.
正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成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快速推进的时期。2003年前后各级体改委撤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意识出现转变,改革速度有所放慢。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标志着改革形成了新的共识,并有望成为强大的改革推动者。体改委23年的历程国家体改委前后大约存续了23年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路线,但是怎么改革,  相似文献   

8.
如何实现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命题。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其改革始终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能否成功转制不仅关乎企业本身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更是事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局的根本之所在。30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就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寻找一条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李荣融,2008)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9.
李书举 《学习月刊》2010,(14):44-44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中国改革的实践表明.越是处于改革的深水区,越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越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越能做到科学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人”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大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改革开放的第一天起,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就进入了许多改革者的思考。围绕计划与市场的争论绵延不断,直到1992年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方才硝烟散去。“计划与市场”争论第一波自从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集中计划体制以后,人们就感到计划经济的实际运转远不像理论上讲得那么好,问题很多,需要改革。但是,当时改革思想的主流,仅仅是在计划经济下允许市场力量起某些补充作用。即使如此,几度萌生出的一点市场的成分,很快也被打得落花流水。“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正式提出计…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10,(21):8-9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稚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党建与人才》1997,(3):33-33
今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切实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是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措施。有了好的领导班子,才能带出过硬的职工队伍,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才能协调发展,企业改革才能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3.
对比分析中国、俄罗斯两个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前后的经济状况及选择的改革道路,并进一步阐述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个30年或前后30年.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然而。“很多人在强调中国经济改革高度成功的时候.总是首先隐含着一个对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否定.似乎只有全面否定前三十年才能够解释后三十年中国的改革成功.  相似文献   

15.
1999年 11月,中美达成中国加入 WTO协议。中国加入 WTO符合中国长远利益,其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有助于解决中国当前所面临的各种经济问题,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世界经济趋于一体化的21世纪,浙江的经济与改革将面临什么样的新课题?带着这个问题,1999年12月5日,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经贸厅、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金会和浙江省软科学研究所联合召开了“WTO与浙江21世纪发展”研讨会。现将几位经济专家的发言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16.
《企业党建》2012,(3):3-3
一是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二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分税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扩大增值税改革试点.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7.
一、切实增强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做好2014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改革贯彻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要紧紧抓住推动发展和改善民生中的难题,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优先推出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有直接效果的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提出了对手国未来改革走向的清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高波 《廉政瞭望》2014,(20):43-43
十八大之后,中央以改革和反腐为着力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强势变革,经济转型升级、政治系统重启和社会空气净化交互进行,带来过滤发展水分、查杀贪腐病毒和净化舆论环境等战果,反腐改变中国政治生态和经济社会景观之际,产生了五大红利。改革红利:为城镇化买保险深化改革,需要加快处置腐败这笔最大负资产。反腐正为深化改革带来“破冰锤效应”。以查办中石油窝案为典型,一批国企蛀虫被清理,流失的国资归还公账,限薪令、节支令相继出炉。反腐也给城镇化这项巨大工程买了“大额保险”。同时,纪检体制改革加速.收获了更加严明的“纪律部队”。  相似文献   

20.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从农村改革发轫的。三十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解决了中国农民的温饱和贫困问题。而且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加快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