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武胜县级机关里,提起段含德,人们无不为他一心为公、兢兢业业的精神所折服,都亲切地称他是革命的“老黄牛”。也因他“正统”,一些人便说他太“憨”,戏称他叫“段憨德”。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何叔衡,是苏区德高望重的革命先驱,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毛泽东主席任命他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查部部长”兼“苏维埃最高法庭主席”。他善于调查研究,坚持秉公执法,被广大群众誉为“苏区包公”。  相似文献   

3.
史继忠 《当代贵州》2011,(25):68-68
“丘贡诺夫”是周达文在苏联使用的俄文名字。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革命活动家,在斯大林“肃反”时被杀害。  相似文献   

4.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阿Q所喊出的这两句口号,既是他对革命的理解,也是他对革命的追求。吴晗先生曾说,朱元璋革命就是为了要“过当皇帝的瘾”。这是一个最好的注脚:“阿Q革命”者,“过革命的瘾”而已矣!虽然这一切不过是阿Q在土谷祠里的“南柯一梦”,而且很快他也就“大团圆”了,但是现实中此类思维  相似文献   

5.
廖保平 《唯实》2009,(12):96-96
1921年10月10日,在民国十年“双十节”,梁启超在天津有一个讲演,题目是“辛亥革命之意义”。谈到“十年双十节之乐观”时,梁任公对未来充满了乐观与信心,这是他从中华民国的“黄金十年”中看到了巨大的进步而生出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的中国,变动剧烈,革命的浪潮高涨。形形色色的人物,以不同的方式登上历史舞台。奇人张静江与民国的关系更是与众不同。孙中山称他为“革命圣人”,蒋介石则称他作“导师”……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3,(20):10-13
纳扎尔巴耶夫是世界公认的铁腕总统,他自1991年12月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即任总统至今,也是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的唯一一位总统。他曾成功阻止了“颜色革命”,使得同样处于西方改造“后苏联空间”浪潮之中的哈萨克斯坦能够“一枝独秀”,他也因此被称为哈萨克全民族领袖和“超级总统”。那么,纳扎尔巴耶夫是怎样创造这个奇迹的呢?  相似文献   

8.
徐特立是毛泽东最尊敬的老师、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60岁大寿时,毛泽东满怀深情地给他写信,称赞他“懂得很多而时刻以为不足”“虚心学习新的东西”的学习精神:70岁大寿时,中共中央又发表贺信,高度赞扬他“你对自己是学而不厌,你对别人是诲而不倦,这个品质使你成为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他“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迄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我市同时进行的“创先争优”和“效能革命”两项活动具有多方的一致性。其主要表现在:“创先争优”与“效能革命”两项活动的主体,都是我市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创先争优”与“效能革命”两项活动的内容,都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干部作风建设,为优化我市发展环境提供重要保证;“创先争优”与“效能革命”两项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从“城市中心”到“乡村中心”思想转变历程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关于“乡村中心”的思想是1930年1月提出的。而在此前后周恩来也提出了“乡村中心”思想,用词还更明确。从1927年底到1930年八九月间,他从提出“农民割据”是中国革命的“特殊方式”,到提出“农民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是今日中国革命的主要特征”,到明确提出“现在中心是在苏维埃区域,不仅党是[有]政权的党,而且有红军、赤卫队,而且是要发展及于全国”。同时他倡议成立“中共苏区中央局”,统一领导红军和农村根据地的斗争,并主动提出自己愿意到中央局工作,从而完成了他从思想到实践、由“城市中心”到“乡村中心”的思想转变历程。而且他从党中央领导的角度开始党的工作转变,因此更具有全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退休后,他的女儿毛毛问邓小平:“长征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工作?”邓小平的回答只有三个字:“跟到走。”这一回答虽然是针对毛毛提的具体问题,但笔者认为,“跟到走”对于邓小平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人生经历来讲,却有着极其特殊的含义。邓小平之所以能从平凡到伟大,几乎都可以说是从“跟到走”过来的。比如,他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是“跟到走”的结果;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立下的丰功伟绩是“跟到走”的结果;他在毛  相似文献   

12.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他“马踏幽燕、定鼎京城”.领导起义军摧毁了腐朽的明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农民起义政权“大顺朝”。但是山海关一战,李白成败给了吴三桂和清军联军,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后败亡。在毛泽东的心中.李自成是一个英雄人物,更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着他成长.照着他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0月31日.造反书生徐景贤因心脏病突发,病故于上海家中。在“文革”中,徐景贤算得上是“海上闻人”。“文革”初期,他带头造上海市委的反,在“一月风暴”中进入上海市革命委员会领导层。后来又成为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在上海滩的权势仅次于张春桥和姚文元,人称“徐老三”。  相似文献   

14.
“要管用”是小平同志一贯倡导和实践的马列主义学风。他多次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不管用学了也是白学。小平同志在他一生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真理,坚信马列主义的正确指导,不断修正错误,实事求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关键时刻,高瞻远瞩,力挽狂澜,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陈独秀在领导中国革命运动的实践中,曾提出了“多党制”的思想,并对国民革命时期我们党的活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研究陈独秀的“多党制”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价他在国民革命期间的是非功过,更全面地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教训。陈独秀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主要仔务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多党制”的思想。中共“二大”后,陈独秀放弃了1919年12月他自己在(新青年)宣言中声明的“我们主张的是民众运动社会改造,和过去及现在各派政党绝对断绝关系”①的观点,提出要用政治革命和组织各…  相似文献   

16.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是出自《左传》的“三不朽”标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叶飞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追求真理和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一生。他为革命、为建设、为人民的立德、立功、立言就是其一生璀璨的亮点。  相似文献   

17.
《党史文苑》2014,(5):29-29
蒋介石在大革命时期,为何挑起“迁都之争”,史学界一般认为:“一方面是因为革命形势的发展已使蒋介石感到在武汉无法实现其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的阴谋”;“另一方面,南昌地区和江西已在蒋介石的控制之下。在南昌,他可以为所欲为”。其实,“迁都之争”是蒋介石阻挠汪精卫回国,争取时间完成反革命政变准备的“杰作”。这才是他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08,(12):116-117
方志敏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被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他提出的一系列思想理论主张,为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0,(24):80-82
鲁迅是文化革命的闯将。因他擅写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人就认为他一脸正气,为人严肃,缺少人情味。其实,鲁迅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他在家庭中,便是一位宽厚的丈夫、慈爱的父亲。且看他1932年一首题为《答客俏》的诗: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人民军队的总司令,朱德是声名赫赫的元戎。“经纶外,诗词余事”,他也能诗。现在所能读到的他最早的诗作是早年在云南用杜甫《秋兴八首》韵吟成的咏菊篇,颇能显出戎马诗人的本色。陈毅说过,总司令的诗有总司令的本色。郭沫若是开一代诗风的文豪,也是有过投笔从戎的革命春秋的斗土,周恩来称赞他“是革命的诗人,同时,又是革命的战士”。郭沫若和朱德的诗交持续了40年,贯穿着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因此,这种诗交不但带有个人的情谊的色彩,更烙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郭沫若和朱德结识于1926年10月,时值北伐高潮。次年3月末,郭沫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