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市高校、科研单位的部分青年理论工作者日前就,“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社会主义改革”为题进行了讨论。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发展观?有人认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对《共产党宣言》所述的五种社会形态历史更替的这种普遍规律的反思和发展;不同民族、国家有其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他根据俄国农村公社的发展,提出俄国如革命能在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马克思晚年曾根据东方民族的社会历史特点非常慎重地思考过如何由“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直接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问题。特别是在马克思较详尽地研究了俄国的状况后,明确提出了一个理论构想,即俄国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把研究视域转向东方社会,提出了俄国农村公社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俄国农村公社的跨越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世界历史”理论紧密相关的.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内在的自我否定性、全球交往中生产力的传输、社会主义运动的世界性存在是俄国农村公社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苏健 《学理论》2015,(8):10-11
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探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旅途上不懈地跋涉着,晚年的马克思在探究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路途上,将目光的着眼点转向了东方社会,并在研究俄国农村社会形态的基础上,惊人地发现了存在于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之间的,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农村公社这一原始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5.
王祥 《理论导刊》2023,(11):92-98
马克思“跨越”思想是马克思晚年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东方国家特殊国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为马克思“跨越”思想提供了时代境遇。在“跨越”思想中,马克思以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作为基础转换理论视角,在“世界历史”语境下对东方社会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将“世界历史”的方法运用于分析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从“世界历史”高度把握“跨越”式发展的价值意义。“世界历史”维度是把握马克思“跨越”思想创新本质的重要逻辑线索。深入研究与正确理解马克思“跨越”思想的“世界历史”维度具有重要当代启示,包括立足马克思关于时代性质判断来认清我们所处历史方位,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奉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在把握历史主动中充分利用全球化加快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6.
佘树声同志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中三个缺环》一文中说:马克思在研究俄国农村公社的基础上提出俄国社会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的可能性,作出了对资本主义起源“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的结论。并认为,这是马克思思想的矛盾,是他思想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是对“资本主义存在普遍必然性的否定”,是对“资本主义发展普遍性历史品格的失落。”(见《人文杂志》1989年第一期)本文仅对上述观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7.
刘小威 《学理论》2013,(19):31-32
马克思创立的东方社会理论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据无数先人积累的思想资料为出发点的。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其晚年研究东方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指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经济上贫穷落后的国家不仅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大更强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柳潇  刘欣  夏群友 《学理论》2013,(10):33-35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尽管一再强调西方先进文明对东方社会发展的重要外部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他并没有主张用先进西方文明消解或取代传统东方文明,而是进一步指出了东方文明的独特性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东西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其意不在于用西方文明的先进性来消解东方文明的民族性,而是通过东方社会内部机制的彻底更新,既吸取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同时根除东方文明的落后性,使东方文明在具有世界性的同时而不失民族性。当代全球化是马克思所处世界历史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我们如何正确处理和看待当代全球文明对话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苑芳梅 《学理论》2014,(1):32-33
马克思在其晚年针对俄国当时的农村公社制度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马克思对这一设想的论述并不是很多,对于这一问题,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存在着诸多的争议。对待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根据各国发展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从崭新的时代背景和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一、社会主义中国对外开放的世界历史必然性,深蕴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之中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时期,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大败罗马军队,并且强迫罗马军队战俘通过“牛轭”(牛拉东西时架在脖子上的曲木),以示对之羞辱。通过“卡夫丁峡谷”的典故由此产生,被引申为遭受最大羞辱。2000多年后,马克思在研究东方社会的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时,在这一典故前面加了一个“不”字,认为俄国在特定的世界历史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即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基…  相似文献   

11.
十月革命胜利后,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新课题,即象俄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不够发达的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尖锐地提到布尔什维克党面前。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光辉论断,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也有过设想。但这种设想不是、也不可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详尽计划和具体方案。特别是对于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更不可能提供现成的答案。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必须靠俄国人民自己在实践中探索。这一探索,就其艰巨性和历史意义来讲,都不亚于十月革命的伟大斗争。在达一伟大而艰难的探索过程中,列宁作为党和国家的领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列宁正确地回答了上述新课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开辟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列宁关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光辉论断,是俄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最初几年基本经验的总结,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主旨,不仅仅限定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包括确立体现这种自由解放条件的社会公正原则。从实际历史看,不独立即无自由,不发展即无自由,不消除专制传统即无自由,反映了在俄国、中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搞社会主义,必须为促进人民自由解放提供民主制度保障;从苏联对马克思"争取自由"思想的巨大变异而被人民抛弃,中共十七大、十八大倡导"自由"、"平等"、"民主"、"公正"、"法治"等价值,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曲折发展的历史中追寻人类自由解放的永恒价值与力量。  相似文献   

13.
郑伟 《理论导刊》2024,(3):48-55
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如何走向现代化问题的探索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世纪40至60年代,马克思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生成逻辑和历史进程的客观分析,探讨了西方殖民侵略对东方落后国家的“双重使命”,认为东方社会必然以资本主义方式走向现代化;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马克思则着重分析了东方社会经历特殊途径实现跨越式发展,以非资本主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便是对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现代化”理论设想的有效证成,它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本质。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建构了“非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方案,为超越西方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 ,与邓小平“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 ,有着历史的内在联系 ,两者的理论前提就是科学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7,(11)
普列汉诺夫作为俄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是继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之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有极大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特别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例如在社会意识学说方面、"五项因素公式"的提出方面以及关于地理环境学说方面等都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创造了很大的社会价值。不仅是在俄国,甚至在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普列汉诺夫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出现了一次关于俄国公社的大论战。马克思对俄国公社的性质、地位和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并进行深入的研究,赞扬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俄国公社的发展有两种前途,一是通过摧毁公社以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一是通过发展俄国特有的历史条件,保存公社以避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车尔尼雪夫斯基赞成避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及其解决办法。马克思认为,割断了公社社员之间血统亲属联系的俄国公社,不同于较古类型的公社,它具有两重性,即在公社内一方面耕地仍归公社所有,是公社财产,另一方面在公社内房屋及其附属物——园地又属农民私有,是私有财产,因此,这里是公有因素和私有因素并存。俄国公社两种可能的前途的根源,就在于农村公社所固有的两重性。马克思深入论述了俄国公社可能避免资本主义整个发展阶段的国内外条件,提出关于落后国家或民族在一定条件下,超越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光辉思想。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的实际,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我们党明确提出我国少数民族要和汉族人民一道,共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这不仅是一种客观历史的必然性,而且已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10)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在政治领域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对俄国社会的发展道路、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的选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些新认识对于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跨越”问题上马克思思想与恩格斯思想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本为根据,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澄清了我国学术理论界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公社是否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问题的一个误解,即有人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是不一致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作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俄国公社及其发展道路的看法基本一致同时又存在一些差别,而不是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阈中的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探寻中提出并发展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实践性、整体性、人主观能动性及运动性是其重要的理论特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我们分析社会历史提供了一种整体性思维视角,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启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积极发展社会事业,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重视人的主体能动性,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之路;坚持改革开放,走国内外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在阶级社会,因为生产力的落后性、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社会动力机制的自发整合性等原因,人类历史总是按照发达国家侵略落后国家、统治阶级压榨被统治阶级的方式无情前进,人道主义者难以科学解释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关系而产生尺度纠结之苦恼意识。马克思承认历史自发发展必然性中潜藏的巨大代价,但反对用伦理道德谴责历史。马克思晚年分析中、印、俄东方社会三大国的国内外局势后指出,如果它们能够在坚持历史必然性与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方面实现有效结合,找到变革世界历史场域属性、迅猛提升生产力、降低发展代价的突破口,就有和谐而持久崛起的可能。马克思这一思想对中、印、俄东方社会三大国当代崛起依然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