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良好的政府形象及政府公信力源自良好的政府回应性,政府回应性是政府部门对公众关切的态度、立场。强化作为政府回应性手段的舆情公关有助于增强政府回应性,也是塑造公开、透明、务实政府形象的有力推手。从回应性政府特质看,增强或强化政府回应性是回应性政府舆情公关的目标导向;政治整合和宣教引导是政府舆情公关开展的价值诉求;利益整合和利益协调是政府公关实践关注的焦点;公平和正义是回应性政府舆情公关开展的逻辑前提和行为框架。传统舆论场向现代舆论场转型加剧了政府公信力困顿,减损了以政府公信力为内核的政府形象,对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政府回应能力形成了更严峻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回应性层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郑端端 《党建》2014,(3):59-59
正如今,微博已成为网络上最强大、人气最旺的舆论场之一。面对舆论环境的改变,各级政府也开始转变观念,纷纷建立官方微博,倾听群众呼声,回应民众期待。针对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只有"马上有回复"才能满足民众的期待。如果官方微博不能及时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最终民众的希望将变为失望,政府部门也会严重损害自身公信力。官方微博开通后,不能仅局限于发布"养生"、"心灵鸡汤"、"天气预报"等不痛不痒的信息。要积极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维护、关注、舆情分析,直面社会热点,回应百姓关切。要用心"织"微博,更要与民众常互动,特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在新的舆论格局下,传统的政府宣传和舆论掌控手段应对乏力。政府要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应当从三个方面着力,即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公信力,尊重公众;真诚沟通,提高网络舆论引导的感染力;构建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张欣 《新长征》2015,(5):54-55
当下中国,客观地存在着两个主要的舆论场,一个是以党报党刊、各级电视台和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忠实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人们在微博客、BBS上议论时事,针砭社会、品评政府的公共管理。不可否认,互闻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改写了“舆论引导新格局”。这其中,一些社会矛盾借助互联网凸显、放大,把地区性问题变成全局性问题,把行业性问题变成普遍性问题,威胁社会稳定,甚至酿成社会危机。因而,在互联网时代,如何维护政府公信力,成为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网络舆论与传统舆论的差异及网络舆论多元化的表达途径,探讨了其对官民互动,监督政府行为和解决民众诉求,缓解社会矛盾方面的作用,以及它的局限性,即形成数字鸿沟、网路暴政、网络水军,以及网络新意见阶层的非理性冲动等.政府应通过技术发展,扩大民意收集手段,引导传统媒体与网络舆论的互动,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转变治理方式等方法加大对网络舆论的回应力度.  相似文献   

6.
网络共识作为互联网时代价值认同的特殊表现形式,是主流价值认同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是基于网络舆论场展开的以核心价值认同为导向、以实现信息共享和主流价值认同为目标的,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行动逻辑。网络共识从多元向共识的演进经历了模型期—博弈期—消退期等三个阶段并以舆论主体自发参与、媒体舆论场推进、政府舆论场管控几种方式进行演进。当下,网络舆论场中的共识建构面临着看客文化下网络围观的非理性"、极化-涓滴效应"影响下的"沉默"的反抗和社会情绪作用下的共情性共识等问题。基于此,价值认同视角下的网络共识再造需要从共识建导的三个主体即舆论主体、传播媒体及政府三方面着手,多方协同,共同实现网络舆论场中的网络共识建构。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有着积极的效用,有利于政府治理走向大众化、科学化、时代化与廉洁化。但同时,网络舆情在生成与控制两个层面又对政府治理带来严峻挑战,使个别政府部门及其主导的权威媒体的"公信力"受损、"把关力"减弱以及产生"舆论场"的负效用。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建立有序的预警机制,强化调控机制,完善引导机制,切实把握网络舆情的主控权、调控权与引导权,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薛恒  李韦 《唯实》2012,(2):82-86,24
网络舆情是现实民意在网络空间的反映,政府对网络民意的回应和引导直接关系着政府对网络社会的管理水平。近年来政府面对网络舆情主要呈现三种回应状况:无回应型、被动回应型和主动回应型。为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引导网络舆论,政府应加强应对、及时反应、公开真相、知错必改、善于引导、果断处理及柔性处理。  相似文献   

9.
网络使我们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微博已成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新载体"。在微博新时代,如何利用它更好地塑造政府新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必须直面的重大全新课题之一。面对网络微博,从多个维度和视角分析了提升政府形象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世纪桥》2017,(6)
公共危机网络舆情是信息社会的时代产物,当前网络政治参与已然成为时代潮流,彰显了新时代社会大众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多元文化背景下,公共危机网络舆情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也走向多元化,这给政府执政公信力提出前所未有的冲击,也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公共危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具有非常丰富的政治伦理意蕴。强化危机意识和明确责任意识是政府在新时期重构执政公信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引导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网络舆论负效应的迅速扩散会产生严重的政治社会后果。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面临着体制、机制、观念、受众、市场等五方面的现实困境。这些现实困境内在要求地方政府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提高自身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把握好权力监控与权利保障的关系、推动网络舆论引导的法治战略、通过推动信息公开以重塑地方政府公信力、建立网络舆论的分类引导机制以及构建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引导模式将是中国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新媒体引导舆论日渐成为各级政府治国理政的新平台新手段。然而,政府引导新媒体舆论又面临以下挑战:传播格局网状性化加大了官方的把控难度,匿名非理性使网络暴力和冲突不可避免,突变不可控性使其权威性不及传统媒体,复杂多元性使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难度加大。同时,政府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又存在思想认识偏差、舆论引导效果低下、"救火"成分明显、官民互动不足等问题。因此,提升政府引导新媒体舆论能力,需要健全新媒体舆论预测、预警常态化机制,密切关注并积极有效引导热点话题,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制高点,改进宣传方式,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领导力,依法打造公民有序参与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3.
公民的网上政治表达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多中心性和随意不可控性,政府对公民的政治回应也日渐增多.但是,日渐频繁的网络政治互动并没能够带来中国政府公信力的提高,相反,存在着政府被网络绑架着回应公众的现象.从根本上来说,社会需要良法之治;在政治现代化的阶段中,应该适度控制公民参与;政府应提供正义的制度、努力培育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4.
政府执政能力的高低,关系到政府的合法性和民心向背问题。当前,政府执政能力存在与公民沟通不足、追求扩张自利性、公信力不足、处理矛盾问题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网络时代的到来,突破了传统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客观因素制约。网络问政有助于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具体表现为促进政府与公民良性合作、提升政府形象,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监督政府行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基于此,要建立健全互动沟通机制、加强网络问政立法建设、建立健全跟踪制度和问责制度、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来加强网络问政,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网民的“众声喧哗”使得传统的政府把握舆论导向、引 导公众舆论的格局被打破,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开始得到充分表达,并受到更多关注.面对汹涌的网络舆论,政府和官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话语权优势,有效利用博客、论坛、微博等网络传播方式,努力成为网络意见领袖,促进官民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互动,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网络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从国家层面来看,网络信息安全是意识形态安全的技术屏障,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维护我国主流价值观的技术保障;从社会层面来看,网络信息安全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有助于提升舆论引导力和政府公信力;从个体层面来看,网络信息安全是维护个人网络信息权利的基本前提,应该从立法、制度、技术、伦理等多角度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逐渐弱化的趋势,其原因可以从公众与政府两方面寻找答案。网络空间的权力重构以平台与动因双重角色弱化公民对政府权威的认同感,网络舆论背后的多元利益诉求提升公民达成对政府理性评价共识的难度,网络政治动员能力增强公民对虚拟社群组织的认同感和对政治权力中心的疏离感等是政府公信力弱化的直接原因。地方政府网络舆论治理理念滞后,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不足;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权力运行不规范,自我控制能力欠佳;政府经济绩效示范性式微,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高是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根本原因。在这种双重影响下,塑造政府公信力需要通过多管齐下凝聚网络社会共识、建立政府公共权力话语结构、推进政府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的途径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正在当下社会,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衡量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网络信息安全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从国家层面来看,网络信息安全是意识形态安全的技术屏障,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维护国家主流价值观的技术保障;从社会层面来看,网络信息安全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有助于提升舆论引导力和政府公信力;从个体层面来看,网络信息安全是维护个人网络信息权利的基本前提,所以,应该从立法、制度、技术、伦理等多角度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社会矛盾频频发生,同时随着网络技术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微博、微信时代的到来,传统舆论转向网络舆论,这深度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严重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以魏则西事件为例,探讨政府在处理该事件过程中有效的具体措施,譬如:引导传统主流媒体、赢得舆论话语权;联合办公、回应及时有效;信息公开、准确发布;转变治理理念、坦承责任缺失等等,为今后类似事件提供借鉴。同时,对新时期政府回应路径转型提供了如下经验:政府部门应该在建立网络舆论预警及掌控机制、建立信息流动对称发布机制、树立官员良好形象、完善监管机制等方面适应网络时代发展,提高政府回应效率。  相似文献   

20.
政府信用是社会伦理价值观的风向标,对社会信用文化起着导向性作用,是实施管理职能的伦理要素和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提升政府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推动现代政治伦理体制改革,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从伦理视角来看政府信用文化建设主要包含诚信、公正、平等、责任、忠诚等方面的伦理要素。当前,政府信用在制度信用、组织信用和行政人信用等方面面临着一些伦理困境,制约了政府信用文化的提升。将伦理文化的软约束与法律制度的硬约束相结合,提升政府信用文化和公信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