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产生于城市化、商业化背景之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消除了生活与审美的界限,导致人们审美方式的变化。这一方面为人们带来了文化红利——审美不再是贵族化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审美活动中被群众接受;另一方面,深受消费社会逻辑及工具理性影响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又会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不追求终极价值,这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极大的冲击。日常生活审美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重影响要求我们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让日常生活的审美世界真正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从学理层面探讨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与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内在联系,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当代审美文化因其具有"审美与生活相同一"的特异品格,并同经典美学"审美超功利、无目的"话语模式迥然异趣,而被人们命名为"后现代"或"现代"的文化,但其与"前现代"即古代审美文化资源的联系却被大大忽略.其次,当代审美文化的崛起与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直接相关,也因此显示了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之间难分难解的历史联系.再次,当代审美文化中"传统"审美文化资源以"道不远人"的哲学-美学精神,同当代语境中的"现代"、特别是"后现代"审美文化因素呈现出互补与融合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小资情调属于文化范畴内的审美概念,它由一些特殊的生活癖好构成,是一种高于现实法则的浪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味.唯美主义思潮是小资情调产生的文化根源,而视觉审美的兴盛则是其繁荣的重要因素.小资情调把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审美的物化,这是现代社会审美被资本渗透的直接结果,表明它已失却了审美所本有的内涵和功能,而流于一种表面化的对物质的感受.小资情调缺乏深刻的精神内涵,只有一种作秀般的孤独、忧郁、冷艳、惆怅的情绪,而这种情绪竟也构成一种审美化的快乐.  相似文献   

4.
傅洁琳 《理论学刊》2008,(2):119-123
社会生活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源泉和历史背景,而且文学艺术也参与社会生活、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构成,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以及审美之间并非是完全不同、截然区分的两回事.艺术和审美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维度,艺术和审美对现实生活无疑具有渗透、凝聚和构塑作用.一方面,审美存在、审美活动在本质上无法离开社会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物质的社会因素若转变为审美内容,也必然会使审美的内容隐含着现代时空的社会效用、经济利益以及诸种社会因素的隐形谈判和潜在交易等,所以,文学和艺术的审美活动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多向流通的、多层面的、多声部的复调之关系.此可谓新历史主义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5.
傅守祥  应小敏 《探索》2006,(4):131-135
从唯审美的精英文化启蒙到泛审美的大众文化狂欢,当代美学逐渐走出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范式,进入到新型的社会行为学范式.大众文化的审美实质是一种以"欢乐"为核心理念、以新型技术拓展想象时空的自由体验,在价值上它走出了两千多年来的形而上学迷雾,给感性的艺术化生活以较高的地位,完成了文化与审美从单一纯粹的、神性体验的精神圣祭到多元共生的、世俗生活的日常消费的巨大转换,形成了艺术(审美)与生活(现实)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  相似文献   

6.
刘宁 《理论学刊》2003,(3):123-125
20世纪80年代中国兴起的大众文化在主流意识形态、市场经济及中国传统的社会心理、审美习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与以往的文化艺术不同的审美形态和审美特征.与古典艺术的和谐美、近现代艺术的以对立为特征的崇高美不同的是,大众文化以极端化的形态表现着内在的融合趋势,从而成为走向辩证和谐美的过渡环节.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表达强调社会主义道德与情感的塑造,向善向美的愿望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强烈的社会心理,这是我国社会发展引起的精神文化变迁的主导方面。在促进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文艺工作者要执着于描述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发展进程中的美好事物,将深邃的人生思考贯穿于对社会美好事物的艺术弘扬、创造中,这样才会与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8.
笔法作为中国画艺术审美规范中的重要环节而被历代画家所重视,在传统的中国画中,由于受到封建社会的长期封闭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独特性的影响,其发展演变缓慢。随着中国与西方艺术交流的不断扩大,中国画笔法由传统审美向多元审美转变。本文通过对其传统演变和当代创新两各方面,来探讨笔法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及对中国画革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在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群众性审美文化迅猛发展, 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化景观,因而引起文化界、美学界 的极大关注。然而,如何恰当评价却颇存分歧。本文试图探讨当 代审美文化或称当代群众性审美文化的发展原因,辩证地分析其 发展态势以及如何对待等问题。论者认为,这无疑是一个社会进 步、美学学科发展的新的巨大的增长点,为此,亟需给予热切关 爱、培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10.
“读图时代”是对21世纪视觉文化占领大众日常生活的一种形象的表述.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和电子媒介全球化普及,电影、电视、电脑、广告、手机、各种电子产品共同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大众文化传播网,图像作为传播的主要内容取代传统意义上印刷文字成为文化消费的主角,这种由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带来的视觉文化艺术引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电视成为日常生活审美泛化的主要载体,电影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形式,电子网络将世界变成一个“村”,广告无处不在,图像包围了生活,读图时代宣告来临.  相似文献   

11.
蔡景红 《学习月刊》2011,(14):25-26
一、艺术与影视艺术概述在百度百科中,将艺术定义为: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  相似文献   

12.
目前,美学界在审美文化的研究上基本只强调审美文化适应于现代、甚至是当代,而忽视对审美文化作历史的回顾和延伸。本文旨在说明,审美文化除有其现、当代含义以外,还应涵盖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审美文化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历史的继承性。如果只将其定位于现、当代的话,不仅不利于审美文化的深层研究,同时也将割裂审美文化自身的历史发展,否认审美文化的民族精神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一21世纪是现代先进科技飞速发展,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时代。审美教育的全面普及也早已把人们的审美视野从艺术领域的研究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物质文化和现实领域之中,扩大了对现实美、对科技美的研究。这反映了科技文明的发展和时代观念的变革所引起的相应的审美观的变化。人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美的领域不仅存在于艺术中,事实上已延伸到人们全部生活过程中。因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两个大的门类,美学作为“按照美的规律塑形”(马克思语),研究人的一切审美活动规律的人文科学,其研究对象虽然是以艺术为中心,…  相似文献   

14.
把德育当作一项艺术事业,是德育的基本内核决定的。德育就是思想美育,与一般的艺术教育塑造形态美、具象美、造型美所不同的是,德育塑造人的心灵美、品德美、行为美,向人们揭示人生奋斗、事业进取、社会和谐的审美意义,为社会创造先进意识形态、优良精神风貌、正直行为方式的公共产品。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未来栋梁的高等学校,德育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成败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5.
把德育当作一项艺术事业,是德育的基本内核决定的。德育就是思想美育,与一般的艺术教育塑造形态美、具象美、造型美所不同的是,德育塑造人的心灵美、品德美、行为美,向人们揭示人生奋斗、事业进取、社会和谐的审美意义,为社会创造先进意识形态、优良精神风貌、正直行为方式的公共产品。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未来栋梁的高等学校,德育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成败举足轻重。德育既然是一项艺术事业,其成效必然取决于艺术性在工作中的展现和作用。德育的艺术性是德育自身的美学基质,包括德育内容的高品位精神形态和德育工作的高频率思想共振两个部分。德…  相似文献   

16.
《世纪桥》2017,(8)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美学原则的运用,审美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更融入到了编辑出版行业。编辑出版过程中从来都离不开美,离不开美学原则的运用。读者对书的审美感受是全面的,要想让阅读真正地快乐,期刊杂志的审美特征尤为重要。期刊内容的美可以使读者获得更好的精神追求和审美享受,期刊的形式美可以使读者心旷神怡,收获更多审美快感。因此,期刊编辑制作过程中一点都不缺少美,审美贯穿于期刊编辑制作的始终,提高编辑的审美水平,在期刊制作过程中发挥美学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韩爱叶 《党史博采》2005,3(11):27-28
社会理性化的追求使人成为理性化片面发展的人,道德异化、情感异化是当代社会人被科技理性异化的主要表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目标,人是按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审美实践是实践活动发展的最高境界.在审美实践活动中,人是自由而全面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最终要落脚于人的审美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湘潮》2007,(6)
波普艺术家巧妙地利用了波普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模糊分际,既将生活内容整合进艺术,造就了新的艺术形式,又将艺术引向日常生活,从而对现实展开了评说。波普对日常生活的"亲近"只是消除"艺术"自视的优越性、高尚性,而不是"点石成金"地消除"非艺术"与艺术的界限。迄今为止艺术与生活的模糊分际依旧存在,艺术与生活间的张力关系不仅是现实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探索》2017,(6)
中华传统经典在当代中国社会已然丧失了物质存在基础和意识形态的权威性辩护,但并未丧失其现代生存根基。这一根基必须从其与现代日常生活的"天然亲和性"处寻找,它所构筑的那种追求现实幸福与和谐人际关系的生活世界又在现代工业文明中激起回响。传统经典介入现代日常生活不能采取简单嫁接的方式,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对传统的和现代的生活方式进行双重批判。由此,人们或许能够以回归传统的方式来对抗现代资本逻辑对人的审美、趣味、观念和情感的剥夺,拯救在过度消费和娱乐化的现代生活中迷失的无家可归者,即建构现代人的心灵栖居之所,重新开拓真正具有个体性的意义世界及以家庭为核心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20.
胡素梅 《世纪桥》2010,(3):71-72
"审美革命"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反,马尔库塞认为,审美和艺术是解放被压抑的本能、打破社会生活和个人单向度性的重要手段,是消除异化、超越现实的心理本能的重要途径,是革命的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