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据毛志成先生讲,庄子一生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有三个,即“无”、“忘”、“化”。毛先生说:“懂一点庄子,将使我们活出个真潇洒来。”相信您读过《现代人应懂一点庄子》后,会有所感悟。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会上,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问题。他指出,“文化自觉”这4个字“正表达了思想界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应,是世界各地多种文化接触中引起人类心态的迫切要求。人类发展到现在已开始要知道我们各民族的文化是哪里来的?怎么形成的?它的实质是甚么?它将把人类带到哪里去?”根据费孝通先生的提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在香港举办了“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会后由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出版了《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一书,收录了近百篇论…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最近为《中华传统美德格言》题词:“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这对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有重要意义。中华传统美德,亚洲文化圈非常重视,经济发达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不仅学习吸收了中华传统美德,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自己国家的道德传统。现在,西方有见地的学者也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起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就曾经说过:“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他认为,到了21世纪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4.
万俊人 《传承》2012,(3):58-58
现代社会的新道德文化传统不仅并没有完全脱离旧道德文化传统的“变体链”,而且也不能单独地有效料理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道德伦理问题。“传统是秩序的保证,是文明质量的保证。”我们仍然需要传统的滋养,我们的生活无法真正逃离传统的掌心。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在我们的期待中走来! 我们怀揣着各种企盼,凝听着她的脚步,希望之火在胸中熊熊燃烧! 21世纪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图景?21世纪将带给人类哪些福祉?人们在思考,在构想,在憧憬…… 近期,本刊以《眺望21世纪》为题,约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撰文,描绘新的世纪!  相似文献   

6.
复杂的鲁迅现象不仅是文学历史现象,而且是不断被现实影响也在影响现实的思想文化现象。有些青年作家或说鲁迅“他离我们挺远的,没有指导意义”,或说“我离他太远,不可想象”①,倒也尚未成文。成文后发表的《远去的鲁迅》则表达了老年学者的观点,其忧思虽令人有某些同感,却也不尽以为然。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海内外一度对新儒学的呼唤声中,在迈向21世纪之际,鲁迅“远去”了吗?  诚如《远去的鲁迅》作者所言,“从时间的观念看,鲁迅的生命实体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这确实是“无论是谁都必须承认的事实”②。文化巨人鲁…  相似文献   

7.
喝酒吗?如果是男爷儿们,可别说不会。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酒民,男爷儿们好意思说不会喝酒?连外国人都说中国人喝“疯”了,你一个男爷儿们硬说自己不会喝酒有谁相信?咱们中国的确是个“酒国”“,喝酒疯”是老祖先传下来的。当然,我们现代人不仅继承了老祖先的传统,而且把它发扬光大了。外国人总不理解我们中国人的酒中疯狂,说明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就这文化、这环境、这习惯,不“疯”才怪。很早很早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先大禹品尝到一种特殊的饮品,其味芳香,荡神惑意,于是惊曰:国之祸也!被大禹视为“国之祸”的饮品便是“酒”。大禹“遂…  相似文献   

8.
高希均 《台声》2003,(5):45-46
新台湾人《远见》杂志曾在1994年9月制作了一个“新台湾人”专题,引起热烈回响。次月我在《远见》写了:《新台湾人:改写台湾生命力的新剧本》。时间上比一些政治人物用“新台湾人”大概早了几年。文中,我对“新台湾人”有这样的诠释:“新”台湾人的最大特征是,不再自怜于历史捉弄所带来的悲情与委屈。“新”台湾人的共同分母来自于教育普及所带来的自信。“新”台湾人正在逐渐摆脱“移民与流民”中蕴藏的狠、自私、机会主义、西瓜靠大边……的性格;代之而起的是要讲求一个民族得以绵延的“信”与“义”。“新”台湾人也正由内向外地将岛屿性…  相似文献   

9.
马康纳(Nean Mac Cannell)及其现代旅游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慧 《思想战线》2005,31(1):97-101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社会人类学家马康纳认为旅游是一种现代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对现代性发展的抵抗,现代人渴望到逝去的岁月和异文化中寻找"真实",引发了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随着现代旅游同质化的过程,旅游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上海市政研会、团市委和《解放日报》在浦东世纪公园展示厅联合召开了“《论语》与人际和谐”座谈会,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论语〉心得》主讲人于丹与上海市各界人士坐而论道。与会者围绕“《于丹〈论语〉心得》成为热点,契合了人们何种心理状态和价值需求?”、“《于丹〈论语〉心得》和《品三国》等书籍的走红,是否标志着大众文化在同精英学术的较量中胜出?”、“先进文化产品如何关注大众、走向大众、引领大众?”及“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之间如何‘搭桥’、融通、和谐?”等话题,展开了面对面的讨论。我们联合上海市政研会推出本期专题——传统文化大众化的路径,摘刊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11.
王锦 《半月谈》2020,(4):86-87
1月28日,特朗普政府酝酿了两年多的“中东和平新计划”终于问世,但这份声称为中东谋和平的“世纪协议”一经推出就引起轩然大波,被国际社会“群起而攻之”,堪称遭到“世纪抵制”。美国“中东和平新计划”缘何遭遇如此评价?又暴露出特朗普政府的何种用心?新计划里都写了啥?“中东和平新计划”自2017年就开始酝酿。美方冠之以“世纪”之名,不外乎是强调久拖不决的巴以问题的复杂程度。  相似文献   

12.
龙行天下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势和劣势究竟在哪里?在我们越来越大面积地接受着外来文明的时候,我们是否要抛弃我们自己的文化?难道说经济可以一体化,文化也能一体化吗?我们该如何对待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们党通过什么途径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呢?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作了明确的阐述。 第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公民。“四有”公民,是指全面发展的人,是当代现代人的标准,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有理想,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道德,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文化,就是要进一步普  相似文献   

14.
<正> 最近,《文学报》就如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问题组织了笔谈。现将主要内容概述如下:许杰同志以《对民族优秀文化内涵的理解》为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国家民族,对于我们的学术界、文化界所交付下来的使命。我们要继往开来,要从过去走过来的  相似文献   

15.
手捧《科学文化随笔丛书》,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问:“何谓科学文化?”顾名思义,要了解什么是“科学文化”,当然先要弄清构成它的两个要素: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文化”?记得奥古斯丁——古罗马基督教神学家  相似文献   

16.
<正>“过年是美好的记忆,这份记忆在逐渐消失吗?我们还会过年吗?”河南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在自己撰写的《保卫春节宣言》里这样说,面对西风盛行、西方文化的曰益渗透,我们必须树立传统民族文化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作起,保卫春节,保卫传统文化遗产。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堡垒。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以一种简单的排他主义拒“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和商业化炒作,把传统节日变成掏掉民族文化内核的“空壳”,我们的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不仅仅在于是否要“保卫”,而是中国传统节日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开掘出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如果仅靠“申遗”来保护,又能保护多少中国文化,又有多少文化会在“申遗”中消失?春节将至,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主任、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竟教授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表示,“中国现在还不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还要待到何时?只有申遗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1月21日《杭州日报》)  相似文献   

18.
尽管《人大研究》积极倡导尽快建立“中国人大学”,但还是发表了这篇对此持有不同意见的文章……“让大家都说话”,是《人大研究》一贯奉行的办刊准则。 现在建立人大学是否太早了?大家不妨都来对此评说一番。  相似文献   

19.
<正>如果仅靠“申遗”来保护,又能保护多少中国文化,又有多少文化会在“申遗”中消失?春节将至,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主任、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竟教授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表示,“中国现在还不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还要待到何时?只有申遗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1月21日《杭州日报》)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盛世收古董,乱世藏黄金。”有的历史学家称我国现在为21世纪的“盛唐”。在这样的年代里,社会安定,生活条件改善,文化品位相应提高,民间收藏也越来越活跃。收藏业内人士称:邮票、火花、钱币为收藏的“老三样”,我们这里介绍的则是一些特别的收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