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实关联度指符号反映内容的真确性程度;证据间性指不同证据符号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补足的关系;意指定律指符号的意指关系决定了结构关系。这三个术语旨在说明证据符号学的基本理论原则:证据处在一个符号关系场内,由意指关系(真实关联度)和结构关系(证据间性)构成,意指定律就是支配该符号关系场的基本规则。这个证据符号关系场与事实真相交织而构成了一个神秘的意义世界,科学研究的全部任务在于承认并接受这种神秘性的同时,力图澄清它。  相似文献   

2.
根据符号学理论,证据作为一个符号现象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生产机制而非证据事实本身。符号学证据理论认为,人类文化记忆和证实的最基本方式包括"听"(口述证据)、"看"(图像证据和实物证据)以及介于这二者之间的第三状态"写"。符号学更关注不同的证据符号间的关联方式的研究,可称为证据间性研究,即一种证据符号的性质不仅取决于它与待证事实之间的真实关联性.而且取决于它与其他证据符号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的最基本类型就是言、文、象综合运用,我们称之为三重证据法。本文利用符号学三重证据法探讨了一些证据法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符号学的三重证据法及其在证据法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华 《证据科学》2008,16(1):16-26
根据符号学理论,证据作为一个符号现象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生产机制而非证据事实本身。符号学证据理论认为,人类文化记忆和证实的最基本方式包括“听”(口述证据)、“看”(图像证据和实物证据)以及介于这二者之间的第三状态“写”。符号学更关注不同的证据符号间的关联方式的研究,可称为证据间性研究.即一种证据符号的性质不仅取决于它与待证事实之间的真实关联性,而且取决于它与其他证据符号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的最基本类型就是言、文、象综合运用,我们称之为三重证据法。本文利用符号学三重证据法探讨了一些证据法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认知活动,就其性质而言,证明首先属于人们主观对客观发生的社会事件的一种认识,因此必须遵循认识论的普遍规律。证据其实是承载案件事实信息的载体,证据的本质属性也只能是关联性,具体指关联性中体现出案件事实的信息性。证据的概念过于强调证据的客观真实。应将证据重新定义。证据的证明力在于其能形成相互关联的证明链条。证据可以承载事实的真实信息,也可以承载事实的虚假信息。  相似文献   

5.
符号学作为以哲学为基础的跨学科方法论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皮尔斯符号学原理与刑事证据科学对于真相的认知具有内在一致性.将刑事证据转化为符号并运用符号语法学、批判逻辑学及普遍修辞学等符号规则阐释证据的真实关联性,构建证据符号学的研究纲要,有助于为法官自由裁量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法律共同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刘凌红 《法制与社会》2010,(23):265-265
证据材料与证据尽管经常易于混淆且常被不加区分地使用,以致于在证据这一概念下包含了证据与证据材料两种情形,使得"证据"一词,有时是指证据,有时又是指的证据材料。而正确地看待证据材料与证据关系的问题,无疑应是民事诉讼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论述了证据材料与证据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证明能力的概念,简要地介绍了当今世界上证明材料的证明能力的相关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7.
刘品新 《法学研究》2021,43(6):130-148
区块链证据泛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一切证明材料,可以具体化为区块链生成、存储与核验之证据.得益于高新技术的加持,区块链证据在厘清涉众复杂案件事实、运用海量异构证据办案与提升智慧司法探索水平等方面独具价值.法律及规范对该新生事物应采取理性态度,遵循同等性对待与差别性归位的原则,并聚焦于真实性问题进行规则适配.缘于哈希校验、时间锁定与节点印证等技术特点,区块链证据在真实性方面得到极大增强,呈现出入链后数据真实性有保障、入链前数据真实性可优化两大定律.我国应以此两定律为技术基础,以既有电子证据真实性规则为制度基础,检讨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新设条文的不足,挖掘域外探索中可资借鉴的经验,从而构建对区块链证据真实性予以推定、司法认知的规则.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述证据效力包含两个含义:一是证据能力,二是证明力。所谓证据能力,又称证据资格或证据的适格性,是指法律所规定的某一材料成为诉讼证据所必需的资格或条件。在英美法系中,称之为证据的可采性。  相似文献   

9.
证据,作为认定刑事案件事实的基础和定罪量刑的依据,常常会成为庭审活动中控辩双方争论的焦点。一、确实充分是公诉案件证据的基本要求修改后的刑诉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不仅体现了对证据量的规定,也体现了在公诉时对证据的质的要求。笔者认为,所谓证据确实,就是指证据要真实可靠,如实地反映案件真象。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证据必须真实。二是证据与犯罪事实相关联。三是“原始证据”确实程度最强。所谓证据充分,是指证据能够足以证明犯罪事实的存在。其内涵主要是:第一,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证据齐备。我们知道,一个罪名的成立与认定,必…  相似文献   

10.
对偷录证据材料成为证据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俐 《政治与法律》2003,(6):118-121
从诉讼证据原理角度而言,偷录证据材料不符合证据的构成要件;偷录证据材料不具备能证性和可采性的诉讼价值;偷录证据的存在违背程序公正的要求.从司法实践角度来看,未有法律条文对偷录证据材料可以成为证据进行明确表述;偷录取证容易侵犯公民的权利,为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因此,应立足现有法律规定,完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  相似文献   

11.
刑事诉讼证据能力是指在诉讼上可允许作为证据的资格。诉讼证据能力有的也称“可采信”、“证据能力”、“证据的适格性”等等,虽然说法不同,但没有性质上的差异,都是指“事实材料”能够成为刑事诉讼证据所应具备的条件或资格。刑事诉讼证据能力的法律性刑事诉讼证据的法律性是指必须是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和法定程序而取得的事实材料,才具有证据资格(也称证据的合法性)。法律性是证据能力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证据不具备合法性特征,不能成为“证据”。合法性特征主要含义有:它首先表现为在证据的形式上必须符合证据法律制度所规定的证据表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任何形式的证据中都包含有人的主观因素"的观点,认为有人的主观因素是人的认识,并不是证据.本文也研究了"证明标准的趋势应是理性和主观的融合",其适用必然"烙上主观性、内在性和易变性的特点"的观点,认为"融合"也好,"特点"也好,都是自由心证的弱点和弊端,无需追求.本文着重论述了创立实质证据观的过程,指出实质证据观最先孕育于苏联,但最终诞生于中国.<证据法学新论>一书确立了实质证据观及其基本内容,划分了证据资料和证据效力,确立了证据排伪法则,这标志着实质证据观在我国正式诞生.<新证据学论纲>建立了物证、书证、人证的基本理论,建立了证据资料、证据效力和证明的基本理论,确立了事实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实事求是七项原则,找到了实质真实标准.这一切是对实质证据观的充实、发展和完善.实质证据观是证据学的根基;实质真实标准是证据制度的根基.这些根基是我国证据法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论刑事证据的证据能力对证明力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莉 《中外法学》1999,(4):39-45
<正> 一、证据能力与证明力 证据能力是指事实材料成为诉讼中的证据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及法律对事实材料成为诉讼中的证据在资格上的限制。因此,证据能力也称之为证据资格,或证据的适格性。在英美法系国家,称之为证据的可采性(admissibility);在我国,则称之为证据的合法性,某证据材料是否具有证据能力必须取决于法律的规定。 证据的证明力,指证据事实对案件事实是否有证明作用和作用的程度,又称之为证据价值。在我国,证据的证明力反映为证据的客观性与关联性,只要某证据客观存在,且能在逻辑中  相似文献   

14.
论证据的基本范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家弘 《法学杂志》2007,28(1):28-33
证据的基本范畴是一个亟需研究和梳理的问题.本文重点讨论了证据功能与证据价值、证据属性与证据特征、证据能力与证据效力、证据形式与证据内容等范畴的含义和关系.  相似文献   

15.
非法搜查证据是指侦查人员违反法定程序,非法实施搜查行为所获得的证据。作为非法搜查的结果。是非法证据的一种。非法证据的证据能力问题,在学界存在不同的主张,大体可作如下概括:第一种主张是“否定说”,即非法搜查证据无论真实与否,均不具有证据效力应一律加以排除。  相似文献   

16.
余伟 《证据科学》2014,(4):401-413
通过把“证据”界定为一个语词,追溯“证据”一词在中西普通辞典中的释义历史,分析得出证据语词在中西语言中兼有动词与名词的双重属性,各以语族而非单一语词形式出现。中文强调了指称行为(证明活动),而西文更注重指称性质(明显性)。迄至当代,中西证据语词在指称外在可见的事物上基本达成一致。由之分析证据释义形式,可知因语词定义与真实定义的区别,证据的情境性、释义历史性等特点,证据只有在证据活动中才能被认识,从而证据定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转化为一个证据(符号)如何使用(指称与表达)的问题,人对证据概念的认知程度将限定着证据概念的呈现程度。  相似文献   

17.
论证据的关联性及其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秀娟 《政法学刊》2008,25(6):19-23
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证据必须同案件存在某种联系并因此对证明案情有实际意义。关联性被认为是证据的基本属性。对证据的关联性判断是证据判断和运用的首要问题。证据关联性判断属于事实判断问题,对证据相关性的判断主要内容是其证明性与实质性。  相似文献   

18.
证据禁止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德国证据制度为视角,探讨了证据禁止理论的分类,证据使用禁止理论的功能,以及证据使用禁止的判断标准.德国的刑事诉讼反对不计代价、不问是非、不择手段的真实发现,其证据制度始终在发现真实与法治程序之间徘徊,并力图寻找两者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李科蕾 《法制与社会》2012,(28):297-298
刑事诉讼法的结构准则强调的是以探求案件真实为己任的国家司法权运行模式,以国家司法机关有探求案件真实的义务原则为基础.虽然公诉机关和辩护方有权当庭向证人和鉴定人发问,有权(通过查证申请)促使法院进一步提取证据,尤其是在特定的前提下,有权提出自己的证据——他们完全可以积极推动诉讼材料的收集,但是在该程序中,最终认定证据是否具有证明效力以及对不具有证明效力的非法证据排除却是法院的职责.在这个环节当中,如何认定非法证据以及如何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46条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却是整个司法活动的核心环节.基于此本文仅就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问题作以技术性探讨,期望透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实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戴锐 《证据科学》2010,18(6):671-677
证据排除程序的结构,是指排除程序中各方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和法律关系。本文以证据排除程序是否独立于证明力评价程序及本案诉讼程序为线索,对两大法系证据排除程序的具体阶段构造进行了考察。按照当事人权利与法院权力的关系,可以将证据排除程序的横向结构分为行政程序结构、非讼结构与诉讼结构。这三种结构的正当性依次增强而效率性依次减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