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生育率对妇女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口生育率在经历了70年代迅速下降、80年代的波动之后,90年代进入了较稳定的低生育率阶段。世纪之交,我国总体人口继续保持着低生育水平,1999年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水平仅为1.8,低于更替水平很多。就世界范围来看,我国生育率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整  相似文献   

2.
靳力 《求索》2012,(4):69-71
经济发展与政治参与的关系是政治参与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亨廷顿和纳尔逊"发展中国家政治参与阶段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政治参与往往是政治精英获取权力和达到其他目标的手段。随着经济发展,这些国家的政治参与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在不同的阶段政治精英会选择不同的政治参与模式。但不管哪种参与模式,都会出现难以避免的目标冲突,使其陷入困境。蒲岛郁夫以战后日本为例,对亨廷顿和纳尔逊的观点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超越"发展中国家政治参与阶段论"的不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依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经济发展质量的跨越,经济发展阶段的跨越,经济结构升级的跨越,整体技术水平的跨越。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成绩举世瞩目,因此存在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可能性,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进行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实行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镇化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镇化背景独特,这是以相对不高的环境承载力支撑世界上最大规模人口的城镇化,是在转轨体制环境中支撑加速推进的城镇化,是在文明程度相对不高的文化氛围中推动的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镇化。这种在日益深入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推进的城镇化不确定性和难度更大。由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工业化阶段跃升以及农村劳动力结构转变推动我国城镇化转型,城镇化由"空间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变,由注重提升城镇规模和水平向提高城镇功能转变,由个体进城向家庭进城转变。  相似文献   

5.
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依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经济发展质量的跨越,经济发展阶段的跨越,经济结构升级的跨越,整体技术水平的跨越。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成绩举世瞩目,因此存在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可能性,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进行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实行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6.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帅重庆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无论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还是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都在认真反思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得失问题。中国作为一个以实现现代化为主要目标的人口大国,对这一问题显得尤为关注。党的...  相似文献   

7.
陈佳鹏 《思想战线》2012,38(2):16-20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年龄结构转变所导致的积极经济后果,人口转变的第二阶段与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经济起飞阶段结合产生第一次人口红利;人口转变的第三阶段与第三产业比较成熟的大众消费阶段结合产生第二次人口红利。PADIS百年人口预测显示,2010~2030年是中国劳动力最为丰富的时期,1987~2034年是第一次人口红利期;2040~2080年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接近或超过4亿,是收获第二次人口红利的重要时期。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现充分就业,用好第一次人口红利;实行积极老龄化战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始终坚持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战略,大力提高人口素质,顺利从第一次人口红利过渡到第二次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8.
区域发展新动能何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际国内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的变化使旧动能减弱,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高增长低成本发展中国家的起飞都为我国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机遇。区域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政府应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翼 《半月谈》2003,(16):18-21
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状况,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了解我国当前的人口总量、结构和未来人口状况的变化轨迹、研究我们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应该采取的对策,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古时就非常重视民生问题,并已将其作为治国之道、安邦之策。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继承并超越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提出民生发展思想,逐步实现由传统民生向现代民生的深刻转变。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教育正在经历一个历史性的转变。随着全国城乡实现免费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学龄儿童的出生率不断降低,教育的供求关系和外部环境明显改善,我国教育已经在整体上超越了极度短缺、极度贫困的状态,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制定了新的发展蓝图,确定了"由教育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目标,以及"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规划纲  相似文献   

12.
我国转轨时期"民工"问题的特殊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难以解释我国"民工"的特殊性 所谓"民工"问题,指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加速时期,伴随产业结构的工业化、社会生活的城市化、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相应发生的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向现代产业转移的问题.所有的发达国家在历史上都曾发生过这一问题,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也都面临着这一问题.而我国现阶段,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处于工业化和市场化双重转轨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王晓红 《群众》2007,(11):32-3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使用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既指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4.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能否加快、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阐明了实现转变的要求及目标,提出并论证了北京有望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郑姝霞 《人民论坛》2011,(10):168-169
生育文化影响着个人生育观,生育率的变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育文化的转变。通过对比贵州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以及城乡生育水平的差异轨迹,研究生育文化在其中所起的影响和作用,探讨培育生育文化转型的社会环境,以期建立新型生育文化,推进贵州整体"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目标,营造贵州和谐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16.
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王效民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面临的中心问题之一是尽快实现经济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广泛的变化,可能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基本稳定。是发展中国家不可回避的关键而又困难的历史性课题,中国...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口政策的动态调整,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变化。人口政策从"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到"全面二孩"的转变,表明了我国人口发展观已经从视人口为经济增长的拖累,严格控制增长,逐步转向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适当可控的人口增长模式。然而,上述人口政策的转变仅仅是近5年内完成的,"全面二孩"制度短期内能否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文章通过对人口制度转型的演化分析,强调旧制度的功能性锁定、人们的生育偏好降低、认知模式趋于稳定、演化博弈策略均衡,对夫妇生育选择的影响。对"全面二孩"生育政策提出如下建议,重塑生育制度结构;创造与生育制度相适应的社会环境;加强人们生育认知模式引导;注重制度实施后的动态跟踪,并不断修正。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口转变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且在经济全球化到来之际为经济发展开启了“人口机会窗”。其突出表现为劳动力数量丰富,社会抚养比低。加之低生育模式与逐年减少的出生人数,有助于经济投资增长及教育支出宏观和微观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增长。这为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发挥比较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经济发展阶段的飞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张平 《党建研究》2012,(8):17-20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出了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人口流动与就业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各地区人口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人口流动与就业率作了回归分析,论证了不受节制的人口流动不但不能刺激经济增长,反而日益加剧了城乡经济不平衡,恶化了城市严重失业问题。提出了要想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而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