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李栗谷与李退溪,并称为朝鲜朱子学的双壁,畿湖人称栗谷为“东方的圣人”,岭南人称退溪为“东方的朱夫子”。畿湖学者(指京畿道、忠清道、全罗道一带的学者)大都从栗谷之说,岭南者则大都从退澳之说。于是,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性理学派——畿湖学派和岭南学派。哉湖性理学和岭南性理学分别代表了朝鲜朱子学的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本文拟对李栗谷性理学说之形成,作一简要论述。 栗谷是畿湖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成为了畿湖性理学的理论基础。 栗谷立学极重视统合诸流,汇纳各家。虽然他活动的时代是在“破邪显正”的幌子下,对除朱子学以…  相似文献   

2.
自高丽末开始传入到朝鲜的朱子学 ,到朝鲜朝时代经由李退溪 (15 0 2~ 15 71)和李栗谷 (15 36~15 84 )两人加以传承和发扬 ,在朝鲜获得极大的发展。李栗谷则被后人誉为“百世之儒宗”① ,与李退溪一起并称为朝鲜朱子学双璧。他为学服膺朱子 ,毕生穷研性理 ,在继承和发展朱子学方面多有创新。本文仅就朱熹与栗谷的教育思想作一简要比较。一重视教育是儒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朱熹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中国著名的大教育家 ,他把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与三籍整理 ,即使在从政期间也未间断过。他每到一处 ,除了处理政务之外 ,…  相似文献   

3.
2001年是韩国退溪李滉先生诞辰500周年,为此韩国“世界儒教文化”促进委员会在庆尚北道安东市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深入讨论退溪的生平、学问、思想,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退溪学作为李朝的意识形态,在当时具有崇高的地位,郑惟一说:“先生生于东国学绝之后,不由师承,超然独得,其纯粹之资,精诣之见,弘毅之守,高明之学,道积于一身而言垂于百代,功光乎先圣而泽流于后学,则求之东方一人而已。”退溪继绝学,使孔孟程朱之学复明于世,并使之与  相似文献   

4.
第14届国际退溪学会议在北京召开以“儒学·退溪学与未来社会”为主题的第14届国际退溪学会议于1995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来自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和大陆的专家。教授、知名学者共50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这次大会是由韩国国际退溪学...  相似文献   

5.
退溪学研究院简介李允熙一、概况退溪学研究院是根据韩国公益法人的设立法规,以研究退溪先生及其弟子的学问和思想、弘扬发展传统文化和道义、致力于建设人类共同繁荣的福利社会为目的,于1978年3月2日注册的公益法人。退溪学研究院的主要工作包括:(1)研究、开...  相似文献   

6.
曹南冥 (15 0 1~ 15 72 ) ,名植 ,字楗仲 ,号南冥 ,是朝鲜 16世纪与李退溪齐名的硕学鸿儒。其学“不由师传 ,能自树立” (郑仁弘《行状》) ,少“好读左、柳氏” ,后 (2 6岁时 )读书得许鲁斋之言 ,曰 :“志伊尹之志 ,学颜子之学” ,遂“惕然觉悟” ,乃“发愤励志 ,讲诵六经四书 ,及周程张朱遗籍 ,既穷日力 ,又继以夜” ,遂对自六经孔孟 ,迄周程张朱之学 ,不仅融会贯通 ,更有“自得”。先生尝“于读书之暇 ,抄录前言往行之切于己者” ,后人编为《学记》一书 ,① “以为修省之地”。“观其为书 ,首论道之统体 ,次及为学论心之要 ,而皆为图 ,以…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程朱理学在高丽后期传播到朝鲜半岛以后,李朝中期由李退溪、李栗谷等儒学大家发扬光大,并且成为李朝时代的正统理念。到李朝后期,实学作为新的学风风靡了当时思想界,但朝鲜朱子学依然生气勃勃。然而李朝在经历壬辰倭乱之后,对内其经济上、社会上的改革政策渴望新学风;对外则大幅度地从清朝吸收了所谓实学的新学风和西学。  相似文献   

8.
韩英 《当代韩国》2003,(2):27-31
中国的程朱理学在高丽后期传播到朝鲜半岛以后,李朝中期由李退溪、李栗谷等儒学大家发扬光大,并且成为李朝时代的正统理念.到李朝后期,实学作为新的学风风靡了当时思想界,但朝鲜朱子学依然生气勃勃.然而李朝在经历壬辰倭乱之后,对内其经济上、社会上的改革政策渴望新学风;对外则大幅度地从清朝吸收了所谓实学的新学风和西学.  相似文献   

9.
第一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韩国 16世纪思想家栗谷李珥哲学思想研究的专著《立言垂教———李珥哲学精神》 ,于 2 0 0 3年 6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获得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作者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张敏博士。1997年 12月由韩国大宇学术财团支援 ,东方出版社出版的《李退溪思想研究》 ,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张立文教授撰写的有关韩国思想家的专著。在韩国哲学思想史上 ,李退溪与李栗谷被称誉为“双臂双峰” ,均为韩国最有名的思想家。在中韩建交十周年前后 ,由中国学者研究撰写的两位韩国哲学大家的专著先后…  相似文献   

10.
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访韩观感蒙培元1988年9月15日至16日,笔者应邀参加在汉城召开的第十届国际退溪学术会议。会后,在退溪学研究院李东俊先生的安排下,参观了两所书院、三所大学以及庆州古都等有关遗迹,同时还参观了几座现代化的城市和工业基地。给我留...  相似文献   

11.
由南京大学韩国研究所主办的“第五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3年 10月 11日至13日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中韩两国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 5 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开幕式由南京大学韩国研究所所长蔡少卿教授主持 ,南京大学校领导、韩国社会科学院金俊烨理事长、韩国国际交流财团李仁浩理事长、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杨通方教授先后致辞。开幕式结束后 ,山东大学的李德征教授、韩国东义大学的李扬子教授、高丽大学的朴龙云教授和北京大学的沈定昌副教授分别以“聂士成在朝鲜”、“19世纪末清朝对朝鲜贷款交涉的干预…  相似文献   

12.
退溪作为朱子学在朝鲜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其一生的学术论著中,特别关注心灵问题,这是值得重视的现象。之所以如此,固然与朱子本人重视心灵问题有直接关系,同时也反映出儒学发展的某些新特点。  相似文献   

13.
《孟子要义》中之丁茶山经学研究李篪衡一、序言朝鲜朝社会是将性理学当作规范的中世封建社会。时至19世纪前后,出现了一群担当推动历史前进重任的思想家,新创了一种与既存观念截然不同的新学问气氛,他们就是朝鲜朝后期的实学家。这些实学家的经典解释倾向,与性理学...  相似文献   

14.
韩国天道教     
韩国天道教柳雪峰教史天道教是韩国出现的第一个新兴宗教,初名东学,后称天道教,其源概出于始祖“道虽天道,学则东学”一语。天道教是崔济愚于1860年创立的。当时,朝鲜正值朝鲜朝末期,外国列强开始侵入,国内陷入深刻危机,政治腐败已极,经济剥削加重,民生凋敝...  相似文献   

15.
王士禛是朝鲜文人热议的人物,其诗文集《蚕尾集》和《带经堂集》不久就传入了朝鲜。王士禛的“神韵说”既保存了汉民族文化的传统,又不对抗清朝统治,也十分符合此时朝鲜士人的心态,经过李德懋的倡导及众多文人的次韵、模仿,王士禛的“神韵说”及“神韵诗”对朝鲜诗坛产生了积极影响。朝鲜诗家承认王士禛的诗坛领袖地位,认为他是“海内诗宗”,总体诗风“清雅淹丽”,其诗歌有“守唐人声格”且“转益多师”的长处,也有体制、对仗方面的瑕疵。在朝鲜,围绕王士禛也诞生了一些诗坛佳话和趣闻。  相似文献   

16.
1988年9月15日至16日,笔者应邀参加在汉城召开的第十届国际退溪学术会议。会后,在退溪学研究院李东俊先生的安排下,参观了两所书院、三所大学以及庆州古都等有关遗迹,同时还参观了几座现代化的城市和工业基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韩国整个国家在发展现代经济的同时,对历史传统文化十分重视,这一点体现在许多方面。 那次国际学术会议是在举世闻名的第24届奥运会期间举行的,整个汉城沉浸在奥运会的热烈气氛中,到处是奥林匹克的标志和宣传画,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17.
“三·一运动”的教训可是,“三一”大革命运动,终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枪刀下惨遭失败了,但它是朝鲜民族伟大精神的结晶,它打定了朝鲜民族革命的基础。它是朝鲜革命的划时代的分水岭。假使没有了它,朝鲜革命决不会有今日的基础。要之,“三一”革命运动是由当时亡国后刚...  相似文献   

18.
论“丁卯虏乱”与“丙子胡乱”──兼评皇太极两次用兵朝鲜的战略徐凯[编者按]本文及本期后面葛振家发表的论文是在今夏东京举行的第二届韩国学环太平洋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摘要。作者关于皇太极用兵朝鲜的战略的论述引起与会中外史学家的关注。十七世纪初明朝、后金、...  相似文献   

19.
洪军 《当代韩国》2012,(2):115-120
众所周知,中国与韩国是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的重要国家。在历史上儒学作为这一地区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学说,在各自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韩国儒学作为东亚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中国韩国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近年来学者对此一领域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颇有意义的探讨,如在退溪学、南冥学、栗谷学、阳明学、礼学、实学、古籍整理与学术著作译介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20.
试评中国现行教材中有关朝鲜“三·一运动”的记述韦丛/“三·一运动”是朝鲜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朝鲜历史发展影响深远。它作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标志着朝鲜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它也将朝鲜人民的斗争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解放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