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1 毫秒
1.
<正>延安的新女性1936年6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抗大前身)创办之初,女学员还比较少,她们大多是经历过两万五千里征途的红军女战士,如康克清、林月琴、李贞等。1937年1月19日,为适应抗日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在延安开始第二期办学,抗大办学从此进  相似文献   

2.
正1936年6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成立。1937年,国共双方确立了二次合作的方针,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校址迁往陕北延安。1941年7月,抗大总校在山西省兴县李家湾以第一二〇师教导团为基础,创办了抗大第七分校,附属一所陆军中学,共有学员2000多人。1942年,为"保存和培养干部,准备反攻",  相似文献   

3.
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创立1936年6月1日,为培养补充抗日军政干部,提高红军自身的战略技术水平,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创立。1937年1月20日,红大随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1945年8月,随着抗战胜  相似文献   

4.
正毛泽东十分重视人民军队院校的创建与发展。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名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成立,毛泽东兼任学校教育委员会主任和政治委员,对学校的教育方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等问题均作出了具体规定。1939年5月26日毛泽东在《抗大三周年纪念》一文中明确指出:"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  相似文献   

5.
正我手中收藏有一枚"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职员证章",即"抗大"校徽。摆弄此枚校徽,引发我无限遐想。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其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6年6月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改称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中央任命林彪为"红大"校长兼政委,刘伯承为副校长,罗瑞卿为教育长,杨尚昆为政治部主任。1937年1月,"红大"迁到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6.
1937年1月,中共中央、军委、边区政府、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迁往延安。为适应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同志是抗大的主要创办人,并亲自任教,讲授哲学、战略学,经常做政治形势报告,还多次给抗大的干部和学员做思想工作。当时在延安有个习惯,抗大每次集会,都有各级指挥员轮流值星,负责整理队伍,维持会场秩  相似文献   

7.
《奋斗》2020,(3):22-23
黑龙江大学“根于延安,源于抗大”,其前身是1941年3月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后经五次易地、十次更名,1958年成为黑龙江省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黑龙江大学。在78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虽几经变迁,却始终守望延安精神与抗大传统,逐步形成了以“志存高远、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主旨的黑大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了学校办学治校的鲜红底色。  相似文献   

8.
董恒峰 《湘潮》2008,(11):20-23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袁国平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和政委、西北抗日红军学校政委、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步兵学校(第三科)政委、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第二校(又称抗大步兵学校)政委,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干部,其中不少人成为共和国的将军和新中国建设的栋梁。  相似文献   

9.
正1937年春,为适应抗日形势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和毛泽东将在保安的"中国红军大学"迁往延安,并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副校长、刘亚楼任教育长。不久,胡耀邦来到抗大学习,就此开始了他在抗大的一段经历。入抗大学习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此前,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在中共抗日主张的感召下,满怀抗日救国  相似文献   

10.
我于1937年春天从白区调到延安,进红军大学(后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多次见到自己久仰的朱总司令.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朱总司令视察延安抗大三分校.1939年6月,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庆祝建校3周年纪念大会之后,副校长罗瑞卿率领抗大总校东渡黄河,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去办学校,在延安留下一部分学员和干部,  相似文献   

11.
1936年5月,林彪率领红1军团随毛泽东东征回师陕北后,被调离红1军团,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后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当校长。从军团长到“抗大”校长,人们对林彪的职务转变,特别是对他在“抗大”不长时间内的言行,褒贬不一,众说纷纭,至今使人难以分辨。  相似文献   

12.
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沿途遭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到达陕北后仅剩3万人,而且军队干部也损失颇大。为培养补充抗日军政干部,提高红军自身的战略技术水平,1936年6月1日,党中央在瓦窑堡建立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抗大”的前身)。6月21日,国民党第八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一次谈话决定了张爱萍重返上海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目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曾经担任过军委骑兵团政委、时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的张爱萍,一心想奔赴前线,跃马挥戈,疆场杀敌。"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张爱萍最终选择了与抗大许多学员一样的方式,给学校和总政治部写信,要求到前线去。抗大学员不安心学习要求到前线去的情况最后被毛泽东知道了。这天,百忙之中的毛泽东在教育长罗瑞卿的陪同下来到抗大。  相似文献   

14.
1937年春天,我奉中共河北省委(同北方局是一个机构)之命,离开白区原来的工作岗位——中共河北省平山县委书记,调到延安去学习,进了红军大学第二期,不久就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我在白区工作中有个历史问题,早已经过河北省委处理,做了结论,照理说应该是没有事了,不料在政治运动中又起风波。1937年底,中央有个指示,要清查党员队伍,这时候我在抗大三期三大队第八队做行政工作,党内职务是支部组织委员。  相似文献   

15.
正屯留县岗上村抗大一分校旧址,位于长治市屯留县东北,与八路军总部驻扎过半年的故县村(现属长治市郊区)隔河相望。现存5处遗址:真武祖师庙的特科营营部、1号院的校直属队队部、2号院的女生队队部、3号院12孔窑洞的女学员住室、2号院前的露天课堂。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延安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为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到敌后办学、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号召,1938年12  相似文献   

16.
举世无双的“将军科”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仅剩3万人,干部也损失颇大。为培养补充抗日军政干部,提高红军自身的战略战术水平,1936年6月1日,党中央在瓦窑堡建立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抗大"的前身),随即迁至保安县城。在保安县城红...  相似文献   

17.
在南京金陵老年大学书法班,有一位叫施平的老年同学,他听说笔者给老干部整理过回忆录,就向我讲述了江青1937年5月初到延安时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不久,为了宣传抗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第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著名青年女作家丁玲出任“西战团”主任兼党支部书记。“西战团”成员以抗大第二期部分学员为主,另外吸收了一些文艺工作者及从国民党统治区  相似文献   

18.
<正>抗日战争时期,杨国夫这个名字在清河、渤海军区老幼皆知,他带领八路军战士打鬼子,促生产,巩固了清河渤海平原抗日根据地,是我军一位身经百战、英勇顽强、屡建奇功的将领。挺进山东清河,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杨国夫于1937年12月被选送抗大学习。1938年5月初,抗大学习结束后,杨国夫与50多名干部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延安,向山东敌后进发。5月16日,杨国夫等经过艰  相似文献   

19.
1936年6月1日,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作过重大贡献的学府,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抗日红军大学,在陕西省北部的瓦窑堡诞生了,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所新式学校,担负着培养革命干部的战略性任务。毛主席在延安一次讲话中,曾把抗大比喻为黄埔军校,他勉励抗大师生,发扬黄埔精神,完成革命事业。  相似文献   

20.
<正>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激起中国人民汹涌澎湃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全民族的抗战正式开始。14日,毛泽东、朱德电令红军各部,限10天内完成各项抗日准备工作。18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朱德离开延安,前往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所在地——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迅速集结部队,准备奔赴抗日前线。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国工农红军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