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小丹 《实践》2013,(6):68
二号村社会总产值已达1.57亿元,人均收入超过11500元,村集体固定资产突破2200万元,先后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村,自治区级小康示范村、"四星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自治区级先进党支部,国家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先进集体,并成为国家首批文明村。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河西办事处二号村党支部围绕经贸兴村、商贸富民,抢抓机遇,真抓实干,稳步实现了农村产业化,率先步入  相似文献   

2.
刘明 《先锋队》2013,(34):34-37
一个人均耕地仅1.7亩的农业村,一个农民年收入2000余元的贫困村,一个垃圾包围的"上访村",一个永济市排名末尾的落后村,一个运城市帮建升级的重点村,在新一届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产业突出、巷道整齐、环境优美、村风文明、人居和谐的永济市新农村建设明星村、"一村一品"示范村、山西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村党支部坚持服务群众、服务产业、服务发展,使全村农民  相似文献   

3.
《实践》2014,(12):48-48
<正>全区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多伦县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盟委、行署的部署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今年计划投资8806万元,在全县64个行政村中的58个村实施,争取当年完成30个村(其中6个为盟级重点推进村)的工程建设任务。截至目前,已投入资金5760万元,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便民连锁超市建设工程分  相似文献   

4.
黄儿营西村共有1050户3856人,党员145名,耕地6056亩,2012年全村实现工农业产值40亿元,完成税收56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15500元。我村主导产业为电线电缆制造业。全村共有电线电缆企业100多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0家,超5000万元50家。近几年来,我们村"两委"始终把经济建设、改善民生、建设幸福乡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开拓创新、大胆改革、服务为民的发展思路,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  相似文献   

5.
《学习月刊》2013,(13):43-43
近几年来,大花岭村党委牢牢抓住城镇化快速推进带来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思路,结合村里实际,因地制宜,精心谋划,带领干部群众扎实奋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案。2012年村集体资产突破6亿元,人均收入2.36万元,先后被各级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江夏区十佳村湾"、"武汉市十佳村"等荣誉称号。2012年村党委书记、集团公司董事长林锋勤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省  相似文献   

6.
<正>看不到一望无垠的农田、曲曲弯弯的乡间小道、纵横交错的沟沟渠渠,在这个"村",你领略到的是别样的风景:整齐的楼房、宽阔的街道,还有熙熙攘攘的市场。这就是宁夏有名的"亿元村"——青铜峡市小坝镇小坝村。二十年的发展,成就了小坝村今天的辉煌。透过小坝村闪光的"光荣榜",你会看到它的每一步坚实步履——先进党组织、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五个好村党支部、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红旗村党支部、文明村……自1991年至今,小坝村获得的荣誉近100个,上至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  相似文献   

7.
寿光市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从市直机关选派66名优秀科级干部担任薄弱村"第一书记",通过强化服务,注重帮扶,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一股新鲜活力。"六项制度"抓管理"王光明,寿光市委办公室副主任、机要局局长、圣城街道北夏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承诺事项:1、筹资80万元,硬化中心大道250米,整  相似文献   

8.
<正>2012年9月22日,晋江市召开建设"美丽乡村"动员大会,出台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三类建设模式、四个实施阶段、五个工作层级和六大系统工程,吹响晋江全面建设"美丽乡村"的号角。三类建设模式。对全市389个村(社区)按改造建设区域是否位于城市(镇)建成区内,是否纳入城市(镇)建设范畴进行分类,分为"城中村"、"城郊村"和"郊外村"等三类建设模式,针对不同的模式采取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福清市沙埔镇赤礁村是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行村、示范村,赤礁村从20世纪90年代声名狼籍的"走私村"转型为当前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行村、示范村,其快速转型的发展历程值得深入研究总结,其发展经验对于更多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则显得较为滞后和相对贫乏,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宜春立足农业大市和文化强市的实际,把产业发展的"一村一品",与文化发展的"一村一品"有机结合起来,扎实开展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一村一品"活动。  相似文献   

11.
《党的建设》2009,(6):36-36
平凉市崆峒区白水镇马莲村辖4个村民小组,有543户2268人,现有党员51名。近年来,村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双培双带"工程为动力,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壮大特色产业,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优化班子,建强基层堡垒。村党支部坚持把班子建设作为重点,严格按照"两推一选"办法选配政治素质好、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窦妪村现有人口7840人,耕地面积7206亩,2004年至2005年人均收入4218元。今年以来,村"两委"班子将"推动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作为首要大事。通过建沼气、改造厕所、硬化改造道路、抓好  相似文献   

13.
富组 《支部生活》2008,(7):30-30
那项村是富宁县者桑乡者桑村委会的一个瑶族聚居村寨。近年来,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民风和谐、面貌改观、社会稳定”的工作思路,多业并举发展经济,使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802元提高到2007年的2130元,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和边疆党建长廊示范点建设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4.
<正>锦屏县华寨村以推进"合约治村、产业富民"为载体,在大力实施5152工程(食用菌亩产值5万元,好田土亩产值1万元,山坡田地亩产值5千元,旅游户均收入2万元)的基础上,重点建设绿化苗圃基地和铁皮石斛种植基地等高效农业产业项目工程,基本实现"煮饭不用柴、走路不湿鞋、钱袋鼓起来、家园美起来"的目标。夯实发展基层基础华寨村将弘扬法治精神与推进村民自治相结合,通过引导群众修订《村规民约》,改善农村社会建设与  相似文献   

15.
《江淮》2012,(3):37
寿县众兴镇东岳村是一个经济发展滞后、村班子建设薄弱的"难点村"。郑武军到村后,认真落实选派工作"六句话"的要求,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组织建设,发展村级经济,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社会事业"的工作思路。发展是硬道理。郑武军立足村情民意,把发展经济、提高群众收  相似文献   

16.
吴松 《当代贵州》2013,(23):48-48
印江自治县围绕"抓好生态创建,建设美丽印江"这一主题,狠抓生态建设,大力发展茶叶、核桃、柑橘等经果林产业,加速推进县城周边生态屏障建设,进一步巩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取得成效。"我们这里一年四季都产水果,一年收入有八九万元。"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朗溪镇昔蒲村村民周炳婵指着山坡上遍野的果树笑盈盈地说。  相似文献   

17.
汪光华 《学习月刊》2010,(20):104-104
近年来,鄂州市东沟镇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截止2009年底,全镇12个行政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81.5万元,村平均6.8万元.年平均收入水平突破10万元的村有5个.5~10万元的村有3个.1—5万元的村4个。  相似文献   

18.
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锦州村党支部书记曹世泰,多年来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务输出、增加群众收入为己任,使全村新农村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584万元,比2005年增加了320万元,成为全镇8个行政村中,经济发展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较好的一个村。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驻村"第一书记"在思想建设、能力建设、基础建设上想办法、谋思路,着力推动村级组织建设,闯出了一条践行群众路线的新路子。从思想建设入手班子的心气足了党性强了"第一书记"到鄄城县董口镇陈马庄村、申位庄村、代堂村任职3个月来,发现3个帮包村庄地处黄河滩区,交通不便利,基础设施不配套;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种植,农民收入低,村集体没有经营性收入;村级班子年龄老化,带领致富的能力差,工作威信不高。  相似文献   

20.
正他是一个年轻的村干部,有着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灵活头脑;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上描绘出新农村建设的动人画卷。他叫孙龙,现任新宾满族自治县红庙子乡西岔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村富民不富,一样没出路"孙龙所在的西岔村原是一个后进村,村民只会种植玉米、高粱、大豆等传统农作物,家家户户的收入自然不高。2010年,39岁的孙龙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孙龙上任后打的第一个"漂亮仗"就是解决本村遗留的林业改革问题。他带领村干部先从自家亲戚入手,然后起早贪黑深入各组了解情况,挨家挨户征求意见,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将西岔村3万亩林地全部改革完毕,为村集体注入"第一桶金"150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