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霞飞 《党史天地》2008,(11):43-48
张春桥、姚文元得到了毛泽东的信任,本想可以一帆风顺了.谁料变数横出。就在张姚二人自鸣得意已经把上海这个“大桃子”摘到手中时。上海却出现了一股打倒张春桥的风潮,同时也把姚文元父亲姚蓬子叛变之事抖了出来。这个风潮一开始是由上海市的一个造反组织——“红革会”酝酿的。张春桥与“红革会”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部队要稳定,要坚守岗位,不能让张春桥调一兵一卒。”1967年春,南京军区党委就“三支两军”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向党中央作过一次检查。张春桥看了检查后,指责“上纲上线不够”,企图把许世友和南京军区党委一棍子打死。周恩来听说后指出:“上纲太高了,往军队脸上抹黑,只能使阶级敌人高兴。”由于周恩来出面说话,张春桥才悻悻作罢。1967年初,身兼新成立的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的张春桥,向党中央提出,要求派陆军第27军进驻上海,支持夺权斗争。许世友坚决不同意,口述一份电报,发给毛泽东、林彪:“张春桥建议不妥……我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霞飞 《党史天地》2008,(12):25-30
庐山会议后不久,张春桥和姚文元都有“喜事”。张春桥的“喜事”,是他得知周恩来患上了癌症。他知道,癌症是不治之症,周恩来将不久于人世了。于是,他把眼睛盯上了总理的位置.做起了“总理梦”。姚文元的“喜事”,是他得到毛泽东的信任,把全国思想文化理论出版新闻全部管了起来,有望再进一步,成为政治局常委。  相似文献   

4.
2007年10月31日.造反书生徐景贤因心脏病突发,病故于上海家中。在“文革”中,徐景贤算得上是“海上闻人”。“文革”初期,他带头造上海市委的反,在“一月风暴”中进入上海市革命委员会领导层。后来又成为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在上海滩的权势仅次于张春桥和姚文元,人称“徐老三”。  相似文献   

5.
舒云 《党史博览》2005,(3):54-55
张春桥的妻子文静 (李淑芳 ),1916年生,皮肤较黑,短发,戴浅黄色眼镜,女学生打扮。李淑芳在天津读书时加入共青团,抗战爆发后入党,1942年到晋察冀根据地党校学习,1943年被分配到北岳区党委宣传部任宣传干事。她常给《晋察冀日报》投稿,字很好,由此认识了张春桥。恋爱时,张春桥 26岁,李淑芳 27岁。 “ 文革”初,有人散布张春桥是叛徒。张春桥生气地说,我从来没有被捕,怎么会是叛徒?今后要是听到谁再讲这种话,我就不客气了。他把烟头往烟灰缸里使劲一按,一字一句地说,老实说,我只要小指头一点,你就要完蛋。张春桥如此之硬,但一说到妻子就嘴软了…  相似文献   

6.
霞飞 《党史天地》2008,(6):45-51
张春桥与姚文元原本不认识,但从反胡风起,二人走到了一起,经历了反右、“文革”前夕搞批《海瑞罢官》的文章、到1967年1月上海夺权,之后,二人同到中央工作。在这个长过程中,二人经常在一起搞政治密谋,姚文元也紧跟张春桥。到1976年10月6日,二人在同一晚上先后被捕。这样看来,二人的关系,也算当代人与人政治关系的一个典型了。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上海是“四人帮”起家的地方.1967年“一月夺权”以来,张春桥一直担任上海市革委会主任.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后,“四人帮”上海余党闻讯准备武装叛乱.当时,中央一方面将各省区市、各军区负责人召到北京来开会、打招呼,一方面密切关注着上海的动态.  相似文献   

8.
正1967年1月,上海发生"一月革命",张春桥出任市革委会主任。就在这月及翌年4月,上海两次发生"炮打张春桥"事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张春桥妻子文静有严重的历史问题。这也是张春桥多年来的一个心病。文静生于1916年,原名李淑芳,笔名李若文,1933年加入共青团,后失去组织关系。1942年进入晋察冀边区,在党校学习后于1943  相似文献   

9.
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开幕,上海如何展示应有的风采,全面体现“城市生活更美好”,这既有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还应有城市整体文化氛围的塑造。融世博会于上海独特而优异的“海派”文化氛围之中,将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最精彩之笔。一、实现上海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同步创新文化创新的根本在于城市本身创新。“海派”文化是上海的独特资源,也是未来上海能够塑造独特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上海文化创新要注重在“海派”上做文章。借鉴历史,对今天上海“海派”文化创新很有意义。现在上海“一城九镇”分别进行不同国际风格设计建设,是个很…  相似文献   

10.
周扬对来看望他的部下说: 我身上患有两个癌症   1965年 2月,江青又一次来到上海。这次上海之行,目的有二:一是与张春桥一起插手修改京剧《林海雪原》(后改为《智取威虎山》)。江青想通过这出京剧来吹捧当时在东北工作的林彪,以便同林彪勾结起来,借这座“尊神”攫取更大的权力。另一个目的,是物色撰写批判《海瑞罢官》的人选。对于《海》剧,江青在 1962年就提出要批判,但一直遭到陆定一、周扬主持的中宣部、文化部的冷落。她又私下先后在北京找了一两位同志去写,但也被拒绝。在上海,她通过上海市委副书记张春桥,合适的人选…  相似文献   

11.
陈东林 《党史博览》2001,(11):10-17
1968年4月12日,进入"文革"动乱第三年的上海,一夜之间,街头巷尾贴出了许多炮打张春桥的大标语.其中有几条的内容是:"狄克攻击鲁迅,罪该万死!"狄克就是张春桥,打倒张春桥!"这就是"文革"中著名的"四一二上海炮打张春桥事件".  相似文献   

12.
1976年10月6日,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在北京被拘捕。这四人中,王、张、姚三人均直接来自上海,江青也同上海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粉碎“四人帮”后的诸端大事之中,接管上海和解决上海的问题,自然处于极端重要而紧迫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3.
安亭,位于上海远郊嘉定县境内的一个小火车站,由于“四人帮”的首恶分子王洪文曾于1966年11月10日鼓动数千人在此卧轨拦车,因而使其在一日之内闻名全国;而“四人帮”的狗头军师、当年红极一时的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张春桥,正是通过在处理“安亭事件”中居心叵测地大耍反革命两面派手法,致使这次事件成为上海“一月风暴”和全国武斗夺权前奏的。  相似文献   

14.
最近,笔者在清理历年笔记本中,发现存有一张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军区抓革命促生产办公室”签发的“出入证”(如图),它见证了“文化大革命”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 1967年1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发展到所谓“夺权”阶段。首先在上海,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导演了“夺权”闹剧。很快,所谓上海“一月风暴”迅速漫延到全国。在武汉, 追随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朱鸿霞等反革命分子,随即  相似文献   

15.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审理“两案”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俗称“二办”.汪文风任“二办”副主任,并兼任审讯组组长.汪文风当时找王、张、江、姚谈了话.对张春桥缘何在公开审判时自始至终一语不发,汪文风最近介绍  相似文献   

16.
《党史天地》2006,(11):54-55
许世友:我对主席忠心耿耿,而对这个“四只眼”,我太不放心1967年1月初,张春桥、姚文元在幕后指挥,以王洪文为首的上海造反派夺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大权。接着,南京的造反派也夺了江苏省委的大权。来自全国全军的造反派云集南京,一夜间,南京街头贴满打倒“许大马棒”的大字报。第一批大字报,对许世友还算“温和”,但造反派很快升级,抄了许世友的家,扎烂了他的上将礼服。而这一切.又得到了张春桥的支持。许世友躲进大别山,但危险并没有过去。在张春桥策划下,造反派给许世友定了调子:许世友在延安就要杀毛主席,搞暴动,现在他又要做六省一市的头,不千刀万剐不足以平民愤。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0,(22):97-97
1920年11月7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理论性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在上海创刊。李达任主编,撰稿人一概不署真名,秘密出版发行。该刊第一次喊出了令人激动的口号:“共产党万岁!”“社会主义万岁!”  相似文献   

18.
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诺尔曼·白求恩》,是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东上海文化有限公司,以及民营影视企业上海海润影视公司联合投资制作的。无论在投资主体还是其他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融合”色彩。上海市委宣传部文化改革办主任王锦萍说,经过新一轮体制改革,被称为“上海模式”的上海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党政高度融合、资本控制导向。  相似文献   

19.
王勇 《党史天地》2006,(3):32-35
“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的3个主要人物张春桥、姚文元和王洪文都是在上海起家的,“文革”中的上海市委与革委会的主要成员,也大多是和“四人帮”沆瀣一气的同党,马天水就是其中一个。不过,与其他人有所不同的是,这位被尊为“马老”的马天水,并非  相似文献   

20.
张希平 《世纪风采》2011,(11):24-25
1945年12月,我在苏中第一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任干事,科长丁力同志对我说:“政治部主任童炎生同志选你当秘书,你有何想法?”我说:“我没有读多少书,文化水平不高,恐难胜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