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生产力学说是唯物史观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所首创,它必然要随着客观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各有创新和侧重.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中的"先进生产力"的提出,是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集中体现 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原因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3.
郁辉 《理论导刊》2015,(4):64-67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要义,有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意蕴,它注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强调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思想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正红 《理论探索》2003,3(3):15-16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丰富和发展,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改革是对现实生活的实践批判,通过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除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外,还有其重要价值取向:改革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导向和着力点,这不仅是唯物史观的理论要求和国内外改革实践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而且是日趋复杂尖锐的民生问题的现实倒逼,更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从生产力视角探求新型城镇化的逻辑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生产力由手工工具向机械化的转变是现代意义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时期现代科技生产力社会化应用的必然逻辑。沿着生产力逻辑实现城市化到新型城镇化的跨越,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的基本遵循。以现代科技生产力发展和应用为起点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信息化,为新型城镇化构建硬环境;推动农业科技化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新型城镇化奠定基础;深化农民素质与创业教育,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企业转移、转型与再生,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4)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两大重要历史贡献之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完善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提出的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天才论述。从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相关经典著作出发,简要阐释唯物史观中的经典内容,并对唯物史观的意义进行相关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关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十大理论贡献梁志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它在这方面对马克思车义的理论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十点:一、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指明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十一届...  相似文献   

9.
利奥塔是后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其理论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及唯物史观的两个方面--主体理论和历史进步论展开了批判和解构.利奥塔企图通过批判和解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超越马克思主义,但结果适得相反.他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反而是一种理论倒退.  相似文献   

10.
李海霞  王振东 《学理论》2011,(35):39-40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市民社会思想始终是一条重要的线索,这一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市民社会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以这一思想为理论基点并逐步展开,对于厘清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展思路,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