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当我采访孤儿无意时,她笑着对我说:“我有‘妈妈’,我有爱。”哭泣的小天意天意从小就很懂事,只有两岁的她在医院里,面对患白血病卧床的妈妈,她说:“找不哭,我听话。”可妈妈却哭成个泪人。当护士抱起小天意离开病房时,小天意哭了,她大声喊叫:“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回家。”护士哄着小天意,自己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她知道小天意的妈妈再也回不了家了。16年前寒冷冬日里的这一幕,两岁的孩子还理解不了其中的含义,盯打那以后,小天意再也没有看见过妈妈,她常常哭喊着要找妈妈。直到6岁那年,她才懂得,妈妈死了,妈妈再也不…  相似文献   

2.
女孩迷路了,女孩才四岁,她在街上到处走,但怎么也找不到家。女孩后来走累了,坐在路边呜呜地哭起来。一个人走近了女孩。一个穿军装的兵,年纪也很轻,只有二十岁左右。他走近女孩后问起女孩来,兵说:“你怎么坐在这里哭呀?”女孩说:“我不认识回家了。”兵说:“叔叔带你回家。”兵说着,伸手把女孩拉起来,然后牵着女孩去找她的家。但他们找了很久,还是没找到女孩的家。女孩又哭起来,不愿走了。兵便抱起女孩,跟女孩说:“不哭不哭,叔叔会带你找到家的。”女孩还是哭着。兵又说:“不哭,叔叔跟你讲个故事吧。”女孩哭声就小了点,在兵怀里睁着一双泪…  相似文献   

3.
丈夫被判刑她没哭,重病缠身她没哭,家庭重压她没哭……在公安局“大走访”慰问组的“亲人”面前,这个苦命的女人竟嚎啕大哭起来.一任泪水打湿前襟……  相似文献   

4.
“老师:  还记得我的那次讲课吗?是您在实践中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懦弱,体验到了什么是自尊自信……”  看着这封来信,我想起了去年的那一幕。  有一位名叫赵君的同学通过竞争,被准许上讲台讲《自尊自信》,她在课前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备课。那一天,她胸有成竹地走上了讲台,可是由于紧张竟然讲不出来,同学中还有不时提出不同意见者。  “老师,我不讲了!”赵君呜呜地哭了起来。  我内心在激烈的斗争。记得从不少教研书籍上看过,在课堂上学生答不出问题时,老师逼问是不礼貌的表现。可是如果让她现在如愿,以后她会坦然、高兴…  相似文献   

5.
她热爱科学,设计了“北斗园丁”,并在中国科技馆“航天科技小课堂”活动中讲解北斗在“防洪、防火”方面的应用。他践行环保,是北京市垃圾分类形象代言人“分小萌”卡通形象的设计者。他在学校建立了“分小萌”基地,带动更多的同学践行环保公益,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  相似文献   

6.
休闲长廊     
对答如流 同学小林非常害怕写作文。一天,他找同学马东借作文看。为防止他抄袭,马东在后面特意附了一句:“版权所有,不得抄袭”。次日,小林把作文本还给了马林,后面也附了一句:“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爱哭的小弟弟 “你的小弟弟为什么总是哭个不停?”一个小朋友问另外一个小朋友。 “这有什么奇怪的呢?要是你也没有牙齿,没有头发,不会讲话,不能出去玩,就连大小便也要人家帮忙,你也会整天哭个不停的。”  相似文献   

7.
亲情无界限     
“从来没有遇到过那么好一个人!” 王美萍遇见记者时,几乎是哭着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她口中的“好人”,是名普通的党员,名叫方静兰。  相似文献   

8.
<正> 昨天傍晚,我下楼散步,看见院子一隅的草坪上,有一个小姑娘蹲在那里啜泣,走近一看,是小英子,我拉起她的小手:“怎么啦?”她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小白兔……小白兔……被老鼠咬……咬死啦……”我记起了她的那一对小白兔,像两团雪白的绒球,通红的眼珠闪着红宝石般的光采,三瓣咀啃啮着嫩草,在芳草地上悠闲地弹跳着。多么可爱的小生命,但却惨死在老鼠的利齿下。可怜!可惜!可恼!可恨!难怪小英子那么伤心。几个散步的人在一起谈开了老鼠。院子里的老鼠近一时期猖獗得不成样子,大白天里,公然敢明  相似文献   

9.
初秋的一天,辽宁省北票市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门前,笑容可掬的老校长正在亲切接待着一位坐轮椅的少女。她是慕名从辽阳赶来要求入学的。她怯生生地问:“收我吗?”“收!怎么能不收呢。”老校长慈祥地笑着说。少女哭了,老校长一席话,勾起了她多少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10.
敬爱的周总理逝世那一年,我是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创作专业二年级的学生。更确切地说,正在上海杂技学馆做小杂技学员们的“辅导员”。那个年代大学里实行“开门办学”,杂技学馆是我们创作专业深入生活的一个“点儿”。小杂技学员们从七八岁到十三四岁不等。我每天清晨带领他们跑步,每晚孩子们的寝室熄灯后我才睡。平日做他们的大朋友,督促他们加强纪律性,关心他们相互之间的团结爱护。记得那一天凌晨六点钟左右,二楼突然传来女性悲痛欲绝的哭声。接着许多孩子惊恐地从二楼跑到一楼——二搂有一位别的文艺单位的女演员借住着一间宿舍。在我的记忆里似乎是一位中年歌唱演员,独身,40余岁。但可能因为出身问题,或其它什么政治问题,早已失去了上台演唱的机会。因为她非是学馆的老师,每晚只回学馆来住。我白天极少见到她。还投与她说过话。是她在哭。哭得全体孩子们都非常不安。我走上二楼,敲开她房门,请她不要放声大哭,批评她已吓着了孩子们。她泪流满面地对我说:“周总理逝世了!”  相似文献   

11.
爱与天涯     
马德 《乡音》2013,(7):49+44
1到洛阳旅游。游览龙门石窟,她哭了。游览一河之隔的白园,她哭了。游览白马寺,她哭了。吃洛阳的水席,她哭了。原因是,那一年,他去洛阳出差。到了龙门石窟,他短信给她,为她讲龙门石窟。到了白园,他短信给她,为她讲白园。到了白马寺,他短信给她,为她讲白马寺。吃水席,他也短信给她,为她讲水席如何好吃。短信密而勤,读得她喜而乐。那一年,他和她正很深很深地相爱。  相似文献   

12.
失去童真的孩童世界为了当上梦寐以求的班长,佳佳(化名)(金华市某小学三年级学生)从家里拿来了香水、巧克力、卡通影碟偷偷送给班上她认为比较有影响力的同学,让他们帮忙多拉些选票。孩子这么小就知道“行贿”了,这让她母亲感到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13.
长发为谁留     
“下面这首歌是刘庆智为他的同学和好友点播的,他在来信中说:‘我虽然远离我的母校、同学和好友,但我一直没忘记你们,真诚地希望你们平安、快乐,现写信为你们点播一首《长发为谁留》……’”节目主持人清亮的嗓音依然亲切,我知道是她。一时间,我的眼前又闪现了她的微笑,那段年少浪漫的往事再次萦绕脑海。 我和她是同学,而且是前后桌,她坐在我前面,她的头发很长,每次上课时她总会摆弄自己的长发,在甩头发的那一瞬间发梢总会打在我的脸上。第一次,因为彼此还不熟悉,我没敢说话,第二次,我正在写字,突如其来的袭击让我“啊”了一声,她转头说了声…  相似文献   

14.
有一种感动终生难忘,由“安化二中81届同学联谊会”发起的“拯救谌新娣”行动,让谌新娣———这个徘徊在死亡边缘的人重新获得了新生。她的生命延续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同学”这一深厚的内涵。厄运唤来滚烫千颗心谌新娣是湖南省安化县田庄中学语文教师,自1981年从安化二中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已在基层教育战线耕耘了21个年头。出色的工作成绩为她赢得了不少荣誉,她先后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先进工作者”。从1996年开始,谌新娣时常发烧,经常腹泄。然而,一直身体很好的她并没有把三病两痛放在心上,几年下来,日渐消瘦…  相似文献   

15.
吃晚饭时,平常活泼多话的小孙女有些发呆,突然问我:“爷爷,我把压岁钱交给你,带到单位捅给灾区的小朋友好吗?”她说问过老师,老师说学校还没有接到让学生捐款的通知,你们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可是,她做梦都梦见压在楼板下的小同学!  相似文献   

16.
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候。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经认错,…  相似文献   

17.
11岁的戎慧还不习惯吃辣,但她觉得,这个城市已经接纳了她。“中秋节那天,同学周锐带我去了黄龙溪占镇(成都著名旅游景点),我们还吃了烤肉串。”她说,“以后每个礼拜六,我都会到一个同学家去过。”而据戎慧的班主任——成都市树德中学七年级1班的李老师说,伞班40多名同学里,至少有4/5的人报名愿意在周末把戎慧接到家里。  相似文献   

18.
很多朋友知道我在特校任教,说:“一个班才9个人。又不讲升学率,太轻松了吧?”我苦笑。有谁知道我刚接这个班的感受? 周伟,15岁,性情刚烈,课间因与一小同学吵架,三两步跨上栏杆,欲跳楼;杨莹,因刚降级,一会儿哭着要回家,一会儿哭着不吃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想象的天地,有利于学生发散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学生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引导他们把分散的思维进行集中,感悟出道理,达到情感的内化和思想的升华。如在上《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这一课时,设计了“续写故事”这么一个教学环节:“小琴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回到了学校,后来,她……”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小琴今后的人生道路。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她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愤学习,考上了重点大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有的说她后来当了一名大律师,专门帮助那些跟…  相似文献   

20.
无奈的“逃离派” “其实我很喜欢上海。”去年夏天,喜欢上海的小英(化名)回到了她美丽的家乡——山东威海。留下的理由大多相似,离去的原因却各不相同。2011年,小英刚从上外新闻专业本科毕业,她靠着自己投递简历,在上海一家外贸公司找了份翻译的工作。工资虽然不高,但身边有朋友的支持和帮助。相处了5年的男友是同乡也是初中同学,彼此有共同话题,又有感情基础。男友在上海有了稳定的工作,未来也有不错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