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还需不需要信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下的中国谈论信仰不是一件时髦的事。已过不惑之年的中国人几乎百分之百地有过信仰,但他们在为信仰付出热情和劳作之后,发现自己被迫面对失落和荒谬,于是便把信仰当作骗人的符咒抛弃了。拜物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信仰在人们心中的缺席,以至于你现在同某个中国人谈论信仰时,他很可能以一种只有在注视恐龙和白痴时才会有的目光注视你。没有信仰成了神经正常的标志,而有信仰则被当作某种精神上的疾病。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我们现在处于“后信仰时代”。如果你追问这些人放弃信仰的理由时,他们会说:“信仰意味着把一生交给渴望而不可及的…  相似文献   

2.
姚同发 《黄埔》2009,(4):54-56
民间信仰与纯宗教有所不同,它没有统一的教义系统、教理系统和礼仪系统,信仰者目的只在消灾解厄、祈求平安和财利,也不必出家。倘若要对民间信仰与纯宗教作一简单区隔的话,首先,纯宗教强调牺牲自我,普度众生;民间信仰主要祈求自我和家庭的太平。其次,纯宗教信仰认为祈祷时只要心诚,不须用供品;而民间信仰的信徒每每用供品祭拜。再次,纯宗教相信并敬奉统一的神;而民间信仰则为多神信仰,其神祗的体系甚为庞杂。  相似文献   

3.
有敬畏之心     
金泽 《湖北宣传》2006,(12):28-29
信仰是出于人类本性的一种精神需求、精神创造,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复杂的内在机制。信仰具有形而上学性、超越性和神圣性。神圣性是信仰之最本质的要素和最合理的内核。没有神圣和世俗的区别,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任何现实的信仰。  相似文献   

4.
民间信仰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绕开的重要议题之一,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它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究竟有没有融合的可能?因此,在跳出原有的研究学科范围、更新将民间信仰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的理念之后,应注重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重组对民间信仰的研究。而探讨民间信仰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如何挖掘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价值、在实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等则应是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5.
杨述明 《政策》2009,(11):39-40
信仰是人类对崇高价值目标的敬仰和追求。一个人没有信仰,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和目标,一个民族没有科学的信仰就失去了希望。不同的信仰有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华民族正是由于信仰共产主义,崇尚马列主义,才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崛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环境,要想实现强国的梦想。就必须用共同的信仰凝聚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广大党员干部乃至全民族要坚定不移地信仰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声音     
道德不是教育出来的,是信仰出来的,是示范出来的。如果主流社会没有信仰,没有道德,整个社会必然没有道德。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在学习邓小平理论过程中的关键就是对邓小平理论的逻辑构建和信仰追求。逻辑是信仰的基础 ,而信仰则是逻辑的升华。用邓小平理论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正>当好领导干部必须有志向、有善心、有智慧、有情趣,即努力做"四有"领导干部。一要有志向。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些名言告诉我们,人生要有志向,要有规划。志向包括两个方面:信仰、信心。首先是信仰。信仰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航灯,人没有信仰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没有信仰就没有发展。人生应该有目标,但每个人的目标都不一样,有近期、远期目标,有单位或个人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当好领导干部要有志向、有善心、有智慧、有情趣。 一要有志向。人生要有志向,要有规划。志向包括两个方面:信仰、信心。信仰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航灯,人没有信仰,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前进就没有动力,就没有发展。  相似文献   

10.
法治进程中的法律信仰及其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信仰是法治进程中的精神支柱。没有法律信仰,法治的实现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法律信仰的建构是复杂的,主要包括制度基础、实践基础、信念基础和职业基础四个方面,法律信仰普遍确立的过程由于其复杂性,必然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社会面临信仰严重缺失的危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国内学界著名的外国哲学研究专家,邓晓芒教授对此一直多有关注。他通过大量学术文章、演讲等方式不断阐述着一个中心观点:当代中国人、中国社会缺乏信仰的真正源头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根本没有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只存在于西方文化之中。邓晓芒教授认为儒家文化没有真正的信仰,因而是当代社会信仰危机的根源,其观点值得商榷。事实上,从儒家文化的信仰对象和儒家文化信仰者的态度两方面都可以证明,儒家文化具有真正的信仰。应对当代社会的信仰危机不仅不能根除儒家文化的影响,而是应该加强儒家文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卓新平 《传承》2012,(7):12-14
社会道德如果没有信仰的支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仰可以为道德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当然,对道德的高扬也可以让相关道德原则在人们的心目中升华为信仰。信仰作为人的重要精神活动,有着广泛的涵括和巨大的影响。因此,不要低估信仰的力量,而要尊重各种信仰,促进同一层面的信仰对话,提倡不同层面的信仰包容及平等共处。  相似文献   

13.
何成学 《当代广西》2013,(20):12-12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既是一个私人领域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公共问题。也就是说,不但个人有信仰,国家和民族同样有自己的信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个人的信仰。时代的主流信仰则控制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形态和主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理性与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索的最高目标 ,而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则是人类长期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从人的复杂性和心理器官 -大脑功能的特殊性出发 ,阐明了理性与信仰都是人之为人的本性要求 ,论证了理性与信仰在人的心理健康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和缺陷 ,提出建立“理性信仰”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信仰是人们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的判断和选择,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价值观。信仰有正确和错误、科学与非科学之分。正确的、科学的信仰是人生旅途上的灯塔,照亮人们前行的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信仰是所有学科的任务,但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信仰方面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信仰教育方面也没有坚持应有的担当和坚守。一、当代中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剖析1.社会环境的影响。全球化的经济和转型期  相似文献   

16.
评述由头:在我国,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制最初主要是为了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这一现象突出表现在高层。对于基层领导干部而言,这一规定则主要是为了防止任期"缩水"问题。据报道,在过去17年里,邯郸市没有一任市长能够任满五年,一连几任都任期尚未过半便调入河北省直机关。在市民眼里,邯郸市长成了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中国,如果说建构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则我们必须着眼于个体的信仰确立,注重社会信仰基础的培育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人并不缺信仰,但这些信仰之间太缺乏认同、太私人化了。更重要的,个人的利益追求往往要高于、大于这些信仰。信仰及其信仰方式无法神圣起来,以至于对国家、对社会无甚作用信仰缺失论,一般是基于具有终极性、神圣性特征的宗教信仰判断,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才会出现当下社会这种或那种问  相似文献   

19.
如果没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即对法律的尊重、认可和接受,法律就会没有权威,就会沦为一纸空文,法治也会成为空中楼阁。每一个公民对法律坚定的信仰,才是法治的终极保障,才是法治大厦屹立不倒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道德信仰是传统文化中核心部分,然而西方重信仰偏于宗教,中国重信仰偏于德行。对此,通过中国传统中生生不已的天命可以转化为个体的生命和群体的意志,来追寻中国为什么没有宗教的问题。另外,从传统文化的来源之一的神话角度,探讨了中西道德信仰中为什么存在尚力与尊德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