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再生犯罪证据是经过滋发、培养而出现的再生的能够证明犯罪的线索,即再生的犯罪线索,是犯罪嫌疑人及其利害关系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完毕后,为掩护罪行,逃避惩罚所进行的一系列反侦查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犯罪线索。这样的犯罪线索是派生出来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再生的犯罪线索。其主体是犯罪嫌疑人与利害关系人,产生的原因是为逃避法律追究进行的反侦查活动,针对的  相似文献   

2.
要重视发挥刑事诉讼的预防教育作用程荣斌一刑事诉讼的任务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司法机关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和利益,在刑事诉讼中不仅要依法、正确、及时地揭露犯罪和惩罚犯罪,而且要依靠群众,及时、主动预防犯...  相似文献   

3.
<正> 罪行是社会上的一大祸害,而未成年人犯罪则是更严重的祸害。大量的特别危险的累犯者的初次犯罪都发生在十八岁以前。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是预防全部犯罪现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对严重刑事犯罪分子依法从重从快惩处是非常必要和完全正确的,是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所主张的“罪刑相当”的原则精神一致的。马克思指出:“如果犯罪的概念要有惩罚,那末实际的罪行就要有一定的惩罚尺度。实际的罪行是有界限的。因此,就是为了使惩罚成为实际的,惩罚也应该有界限——要使惩罚成为合法的惩罚,它就应该受到法的原则的限制。任务就是要使惩罚成为真正的犯罪后果。惩罚在罪犯看来应该是他的行为的必然结果——因而也应该是他本身的行  相似文献   

5.
指挥官刑事责任是指挥官因为其下级实施了犯罪而应当承担的一种共犯责任。该理论在20世纪随着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刑事司法实践而逐渐形成,并在当前主要的国际刑事法律中得到了体现。要追究指挥官的刑事责任,必须证明三点:具有上下级关系;上级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下级的罪行;上级指挥官未能采取合理、必要的措施阻止犯罪或者惩罚罪犯。但是,无论是在司法实践中,还是在理论研究上,人们对这个原则还有不同的认识与做法,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挥官刑事责任理论体系还有待建立。  相似文献   

6.
犯罪常态与量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并合主义与点的理论,应当在责任刑之下裁量预防刑;正确评价案件的罪行程度,是裁量责任刑的关键。任何一种类型的犯罪都有其常态,对具体案件罪行程度的评价,应以同种犯罪的常态为参照标准。法官不得将犯罪的常态评价为罪行严重,进而适用较重的刑罚。法官应当根据犯罪的常态确定量刑起点;由于常态犯罪属于相对较轻的犯罪,所以,与常态犯罪对应的量刑起点是法定刑中间刑偏下的刑罚乃至接近最低刑的刑罚。  相似文献   

7.
郑小仿 《法制与社会》2011,(20):272-273
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犯罪的根源在社会,任何社会都不会杜绝犯罪现象的发生,预防和控制犯罪是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想达到预防与控制犯罪的目的,仅仅立足于惩罚与打击,单靠制定科学的刑事法律规范来惩罚罪犯以发挥其一般和特殊预防功能是不够的。本文试图把意大利犯罪社会学派所侧重的刑罚个别预防之功利性价值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所应采取的一些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途径及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罚究竟有没有惩罚的目的?对于这个素有争议的问题,多数人持否定观点。其一,认为我国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或预防、消灭犯罪,将刑罚的惩罚、威慑和改造作用,统统视为手段,否定了惩罚的目的性;其二,认为我国刑罚的目的是教育、改造犯罪分子,而将惩罚视为教育、改造的手段。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正确理解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现就刑罚的惩罚目的,刑罚目的的层次关系,向否定的观点提出商榷。一、预防犯罪或预防和消灭犯罪的提法不够科学将预防犯罪,或预防、消灭犯罪概括为我国刑罚的目的,仅表明了国家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这一活动  相似文献   

9.
修订后的刑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前半段关于死刑适用的总体条件之规定,已由原刑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的“死刑只适用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改为“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如何理解和把握修订后刑法的这一规定精神,直接影响到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执行的正确适用。“罪行极其严重”的含义是什么?学者间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修订后的刑法使用“罪行极其严重”一词,克服了原刑法使用“罪大恶极”一词含义不明、用语不够严谨的弊病。所谓“罪行极其严重”,是指犯罪对国家和人民的危害特别严重;罪行是否极其严重,不…  相似文献   

10.
乔新生 《检察风云》2005,(21):28-29
全社会都有必要反思,我们制定刑法的目的到底是为了惩罚犯罪,还是为了预防犯罪;我们保留死刑的目的是为了震慑犯罪,还是为了精神上的安慰;我们判处死刑是为了警示后人,还是为了杜绝犯罪。  相似文献   

11.
正《监狱法》第1条规定:"为了正确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3条规定:"监狱对罪犯实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上述规定明确了监狱行刑的任务、原则和目的,但监狱行刑资源有限,而实现监狱行刑任务目的的追求无限,所以应充分重视监狱行刑效益问题。一、监狱行刑效益的内容(一)监狱行刑成本行刑成本是指在行刑过程中,为开展行刑活动所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刑法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我们知道构成犯罪必须具备四个要件,即犯罪的客体和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主体和犯罪的主观方面,其中犯罪的主体(即对自己的罪行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是一个最关紧要的先决条件。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能够成为犯罪主体的必须是达到了刑事责任年龄、  相似文献   

13.
刑事司法公正的核心是量刑,其科学、正确的标准为是否公正,是否完美地体现了刑罚目的的要求,是否能有力地发挥刑罚的功能。本文提出了依法量刑原则是我们量刑的基本原则,报应与预防相统一原则和刑罚个别化原则是依法量刑原则的具体化。为了正确、科学量刑,必须树立正确的犯罪观、刑罚目的观,重视量刑偏差问题,采用正确的量刑模式和量刑方法,禁止重复评价,并应当借鉴外国立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14.
一、其他罪行既包括不同种罪行,也应包括同种罪行 刑法扩大自首范围,其立法本意是在惩罚犯罪的基础上,通过自首从宽处罚原则的实施,激励犯罪分子悔过自新,减少因犯罪而造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获得有利于国家、社会的预防犯罪效果。同时,自首的本质,在于犯罪分子出于自己的意志将自己交付国家追诉,其主动交代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同种  相似文献   

15.
预防犯罪的研究十多年来有较快的发展,其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减少引起犯罪的原因和挽救、教育潜在的犯罪人方面。而对犯罪行为恶果的直接承受者——被害人的不良状态及被事预防则注意甚少。本文试作探索。被害预防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分析具体犯罪发生过程中发现,在有预谋的犯罪中,一般来说,犯罪人在犯罪动机形成之后,犯罪行为实施之前,还耍选择犯罪对象、衡量作案条件,考虑逃避惩罚等。犯罪人寻找侵害对象,主要看对方是否处于不良状态。扒窃者往往先在公共场所物色扒窃对象,从他们的年龄、服饰、神态判断  相似文献   

16.
承认死刑能够产生威慑犯罪的影响,并不等于赞同对死刑威慑的迷信,我们应走出迷信死刑威慑的误区。受刑罚自身规律及刑罚与犯罪关系的原理的支配,死刑的根本属性在于惩罚性,只能在于惩罚犯罪,以死刑具有威慑功能实现犯罪一般预防目的,不符合刑罚自身规律,不符合刑罚与犯罪的关系的原理。我们也会为发挥死刑的威慑功能以实现犯罪一般预防的目的而付出代价,这代价是难以估计的。  相似文献   

17.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正确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依照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在监狱内执行刑罚。第三条 监狱对罪犯实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  相似文献   

18.
刑事政策概念的提出及其系统思想体系的形成,乃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刑法学、刑事社会学、刑事人类学、监狱学和其他相关学科发展的产物。客观地说,刑事政策成为预防与惩罚犯罪的思想体系,反映了人类对犯罪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因此,研究资产阶级刑事政策的历史发展,对我们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正> 群体犯罪学是犯罪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为了科学地揭示群体犯罪的形态特征,从而为惩治与预防群体犯罪提供理论根据,笔者认为有必要开展群体犯罪学的研究。近年来,我国犯罪学的研究得到很大发展,并形成了一些亚学科,例如经济犯罪学、性犯罪学、被害者学、青少年犯罪学等。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已呈现出高发态势,且所涉案件大多是性质较为恶劣,影响较为广泛的暴力性犯罪案件,此类案件的发生,严重地影响到了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我们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出发,探讨了如何更好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