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潮汕地区是中国著名侨乡。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笔者和课题组其他成员先后到潮州市潮安县磷溪镇溪口一至七村、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15个行政村(居委会),就新时期侨乡海外移民、经济交往、社会结构、涉侨民俗与文化遗产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等问题进行系统调研。在此次田野考察中,课题组获取了许多第一手口述和文献资料,在侨情动向上了解到不少新的变化,为观察和研究潮汕侨乡乃至国内传统侨乡的历史演变与今后走向,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2.
侨乡民俗是侨乡人社会心态的集中反映。本文考察了闽南侨乡在家庭结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历史变迁,揭示出当代的侨乡人并没有从根本上放弃或改变传统民俗,而是使以移民文化为基础的侨乡民俗服务于新的时代需求。侨乡民俗不管如何变迁,或多或少总会刻上来自海外华人社会影响的印迹,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侨乡特色。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阐释广西侨乡文化和华侨华人文化的含义入手,探讨了两者的互动。所谓广西侨乡文化与华侨华人文化的互动,是指广西侨乡文化对海外华侨华人及其社会的影响,以及华侨华人文化对广西民众及其社会的影响。广西侨乡文化与华侨华人文化互动的主要内容,就其作为各自发挥影响的精神力量而言,主要表现在观念形态、心理特征、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等方面。其中广西侨乡文化对华人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成份包括:革命斗争传统、乡土意识、家庭观念和宗教信仰;而海外华侨华人文化对广西社会产生影响的是商品意识,以及华侨华人文化中所吸收的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4.
近现代,国际移民书信多指海外华人通过民间渠道给家人汇款时附寄的书信,在广东潮汕、梅州地区、福建闽南地区称其为"侨批",在广东江门五邑地区称其为"银信"。它们作为闽粤侨批"富矿"的有机组成,已成为侨乡文化的重要载体。这里,以原生态的国际移民批信为依据,着重阐述在极端困难的生存环境下,仍积极捐资助学,兴办学校教育,培育人才,推动侨乡教育事业发展,从而高度赞扬了他们热爱家乡、重视侨乡教育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5.
近代广西侨乡建筑的形成具有自身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成因,主要表现在社会关系变迁、经济结构变化、中外文化碰撞等方面,由此形成外廊式建筑和演进式乡土民居的建筑类型,这些建筑承载着广西侨乡特殊的历史与文化,广西侨乡建筑的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下,结合广西侨乡建筑特点,提出按“点—线—面”的分类原则,分为点状分布的单体建筑、线状分布的文化遗产、面状分布的族群聚落,可依循重塑文化精神、构建文化廊道、“产、地、景、文”一体化等对应途径加以保护与活化。  相似文献   

6.
李明欢 《八桂侨刊》2018,(2):3-6,27
伴随人口跨境迁移而长期维系的跨国乡缘网络是中国侨乡的总体特征。当代侨乡可分为传统侨乡、新兴侨乡和特殊侨乡三大类别。华侨华人与侨乡的关系既可能是由人口、资金、信息构成的实质性关联,亦可能是情感、文化乃至祖先崇拜、神灵信仰的虚拟性交织。弘义融利是华侨华人与侨乡关系未来发展的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7.
《同舟共进》2014,(5):F0004-F0004
惠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客家、广府、潮汕文化的交汇地,自古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惠州有着2200多年的文明历史,先后有480多位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客寓或履临惠州,留下了众多诗词文赋,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底蕴。它还是著名的侨乡和客家人聚居地,侨乡文化、客家风情形成了别样的人文历史。  相似文献   

8.
李勇  吴昊 《八桂侨刊》2016,(1):45-55
侨乡是在某一地域内,由于一定时期内持续和较大规模地向国外移民,在移民网络、移民跨国实践和侨汇等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导致移民输出地家乡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发生整体性变迁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在闽浙等传统侨乡的非传统侨区,以及在东北、部分内陆省份和沿边出现了一系列的新侨乡,对于此类新侨乡现象,学术界尚缺乏一般性的理论分析框架。透过对延吉田野的多纬度理论解析,从侨乡形成过程而非以给定社会指标(比如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人口比率等)的方法来判认侨乡,阐释和解读前述定义下新侨乡的形塑。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是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纽带。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不能把华侨文化等同于侨乡文化,应把二者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0.
蒋婉 《八桂侨刊》2009,(2):22-27
广西是中国重点侨乡之一,其侨乡研究不容忽视。本文从三个时期总结和分析了广西侨乡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广西侨乡研究的领域和内容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