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增设了高职专业,拥有了独立的高职教育.在此境遇中,高职学生工作的管理和高职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便应运而生.就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学生干部培养的现状及对策两方面,探讨本科院校内高职学生干部培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司法考试是连接法学本科教育与法律职业的纽带,但培养法律职业者不是法学本科教育的唯一目标.法学本科教育既不能对司法考试置之不理,避免法学本科教育与法律职业的严重脱节,避免学生在普通教育和职业培训两个课堂间疲于奔命;又不能对司法考试趋之若鹜,避免沦为应试教育和职业教育.就经济法学教学而言,应及时跟进经济法的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开辟多渠道的第二课堂,让学生融入法律实践.唯此,既能实现法学本科教育的目的,又能兼顾司法考试.  相似文献   

3.
《时事资料手册》2008,(2):84-85
美国:SAT(学术能力测试)或ACT(美国学院测试)是美国最主要的两种高校入学考试。美国学生高中各科的期评成绩必须在B以上,才能被本科大学和社区学院录取。期评成绩包括:平时作业,占50%;项目评分,占25%;考试成绩,占25%。  相似文献   

4.
新建公安本科院校的定位与发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公安院校的主力军,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和发展问题不仅是公安院校的重要命题,也成为提升公安队伍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在梳理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历程、辨析新建公安本科院校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年修订稿)和公安部《关于加强公安院校和训练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要求,提出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应在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方向的指导下,破除公安教育与公安工作、学科与专业、内部与外部机制、教育教学与警务文化建设之间的壁垒,建设面向公安事业发展,服务区域社会安全管理工作,以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培养与发展为主的一流公安本科院校.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法学本科教学的角度,探讨了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应当以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法学本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法律人才的专业素养应当是对法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和知其应然。文章还对在法学本科教学中科学运用司法考试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这两个"指挥棒"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如何进行管理体制上的改革和创新 ,是公安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公安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强化管理机制 ,有助于杜绝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推动公安本科院校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7.
王骥 《中国青年研究》2004,(10):145-149
大学第一年是青年人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的转折。1998年美国卡内基基金会发布的《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里指出,在这一时期,大学应该做好两方面工作:其一,要使第一年成为学生由高中、家庭进入大学这一更为开放和独立的世界的桥梁;其二,要通过前景展示激励学生。如果大学没能在这两方面发挥好作用,那么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体验就可能会面临危机。但是在我国的大学,指导新生学习却“常常是被忽略的问题”,并无“特别的手段”来指导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学习课程,如何开展学术研究,如何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何与老师…  相似文献   

8.
<正>一、公安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一)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概括来说培养模式就是一种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谋划、设计、构建、管理。(二)公安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尽管对公安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众说纷纭,但细致研究其基本内涵便不难发现其具有同质的特点,综观各种概念界定,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9.
发展公安本科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经验的总结,关键是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公安本科要体现警察职业的"科班"作用,把公安大学生培育成为具有人民警察必备的基本品格和能力的社会精英;要构建公安本科"品质与能力教育"的系统工程,借鉴友邻行业,从科学与谋略的发展前景出发,培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未来型民警";并以提高师资和学生素质为抓手,把本科院校成为"学习型公安"的教育训练资源核心基地.  相似文献   

10.
《现代领导》2011,(4):F0004-F0004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建设一流本科,造就一流人才。近年来,学校在全面规划本科教育改革工作中,整体构思本科教育格局,力求为学生提供精品教育,成就学生的精英成长。学校具体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1.
构建政府现代信用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元庆 《桂海论丛》2002,18(6):43-45
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信用机制是建设社会信用制度的关键。政府信用机制包括 :规范政策机制、规范权力运作机制、承诺机制、政务公正公开机制、责任机制。还包括政府对社会信用建设的推动与管理机制 :对社会信用环境的综合治理、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民间信用中介机构建设、建立诚信惩戒制度、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陆滢 《桂海论丛》2005,21(4):71-73
诚信是经济社会和谐的基础。维护诚信,必须构建一个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而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信用档案体系。  相似文献   

13.
政府信用,不但是一个观念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制度层面的问题。培植政府信用,是兴业安邦之基,也是我国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一项基础工程。要强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制度意识、信用意识;建立政府信用的评价、监督、调控的机制,实现政府信用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努力营造出不能失信和不敢失信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4.
公安远程教育的学分制管理模式是近年来公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学分制教学系统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公安教育的教学效果以及学习导向。本文针对学分制教学系统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公安教育的实际情况,设计研发一款学分制管理模式下适合公安教育的远程教育训练系统。  相似文献   

15.
信用证业务在对外商事贸易活动中广泛运用,但信用证立法在我国尚属空白。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简称《规定》)为信用证立法奠定了基础。《规定》第16条的"保证制度"与《担保法》中关于保证人的抗辩权规定不相一致,通过对《规定》和《担保法》中的"保证制度"进行比较分析,结合《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认定《规定》中的"保证制度"是构建于《担保法》基石之上融合信用证特性所形成的一种特殊保证制度。  相似文献   

16.
段科锋 《中国发展》2007,7(4):47-51
人们是否普遍诚信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标志之一,目前,中国社会的个人信用状况不容乐观,失信现象非常普遍。造成个人信用缺失的成因,除了法治不完善、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等原因之外,传统儒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毕竟儒文化是中国社会的文化本体和文化根基,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影响着多数人的观念和行为。重建个人信用需要完善个人信用法治体系和个人征信体系,强化失信行为硬约束;此外,应多管齐下加强诚信教育,培育诚信意识和信用文化。  相似文献   

17.
稳定可靠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条件 ,鉴于我国目前社会信用的缺损及信用体系的不完善 ,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刘德智 《桂海论丛》2005,21(5):63-65
诚信不仅是我国传统道德体系的根本和基础,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诚信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源泉。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加强社会诚信教育:一是要以个人诚信教育为重点,更新诚信教育的内容;二是要重点加强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诚信观教育;三是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努力提高诚信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陈玉光 《桂海论丛》2002,18(4):38-40
信用危机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陷阱,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社会转型期道德上的缺位、信用观念的弱化和信用体系的残缺、企业的短期行为以及我们对各种严重失信行为打击力度不够所造成的.欲使中国经济走出信用危机的陷阱,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重建诚实守信的伦理规范;二要加强对企业或法人经济行为的道德监察和监督;三要尽快建立起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以制度约束失信行为;四要健全立法,严肃执法,强化对各种经济败德行为的经济和法律制裁.  相似文献   

20.
实践表明,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对政府的市场监管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本文综合学理和实践视野,探讨了市场信用监管体系的构成特征,即市场信用监管是以信用信息为基石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集合,是实现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监管、精准化监管的集合。其核心价值是完善市场资源有效配置机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促进新型市场监管体系全面升级。采用制度主义的视角分析了政府在市场信用监管中的制度供给、制度执行、制度维护和制度创新四大政府责任,并用结构-过程的视角结合具体实践分析了事前、事中、事后阶段以及全过程监管中可创新的一系列监管规则和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