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构成要件说"以是否全部具备犯罪构成要件作为犯罪是否得逞的标准,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未遂应作为构成要件的修正形式来对待,犯罪既遂是齐备《刑法》条文对某种犯罪所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犯罪未遂仍然属于犯罪,其构成犯罪是由于符合了修正的犯罪构成要件。《刑法》分则规定了既遂犯罪的刑罚标准,未遂犯罪是符合了修正的犯罪构成要件才按照总则的刑罚标准处罚。修正的犯罪构成理论有助于正确把握未完成罪及共犯的犯罪构成区别于《刑法》对单独的实行犯所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犯罪构成是刑法理论的核心,也是刑法学科中举足轻重的基本范畴.近年来随着对国外犯罪构成理论的研究,许多学者提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存在缺陷并对其进行批判分析,提出改造与重构方案.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提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合理性和改造的不必要性的观点,对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进行了维护与坚持.通过对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和外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可以较为全面地透视中外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异同,从而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中外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内在价值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特殊犯罪主体的称谓也违反了概念分类的基本逻辑,并不符合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更不符合刑法理论的统一性,在有关刑法分则的理论中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虽然我国引入了身份犯的概念,但身份犯在我国刑法犯罪构成理论中也并不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只能够部分地借鉴。而对于身份影响刑罚轻重的行为人情节应该在量刑制度中研究。  相似文献   

4.
交通肇事罪是《刑法》分则规定的一个重要个罪,也是司法实践中的多发犯罪。但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对本罪基本犯罪构成的认定、肇事后逃逸的理解以及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把握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分歧。对这些争议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在更大范围内达成共识,有利于司法适用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不同法系正当化行为与犯罪构成的关系探究并结合我国相关的理论,发现犯罪构成"出罪"功能的缺失是导致我国正当化行为与犯罪构成之间脱节的原因。从改造犯罪构成入手,应构建双层次犯罪构成体系,使我国犯罪构成体系具有层次性和比较强大的出罪功能,从而将正当化行为纳入犯罪构成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之辨正与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是刑法理论关于犯罪既遂判断标准的通说,这一通说基本上是可取的。“未完成罪不齐备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这一命题符合我国犯罪构成理论。既遂罪的犯罪构成与未完成罪的犯罪构成之间的差异是不容否定的。犯罪构成是犯罪停止形态理论的基石。犯罪既遂的判断标准只需要解决犯罪既遂的形式判断问题,而根本无需考虑犯罪既遂的实质判断问题。在进行犯罪构成符合性判断时,应当对犯罪构成进行实质解释。对于犯罪既遂的判断标准,应提倡犯罪构成客观构成要件要素齐备说。  相似文献   

7.
论票据犯罪     
票据犯罪是新《刑法》“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一节中的一个犯罪集合。由于票据本身所具有的形式法定、操作特殊、专业性强等特性,对于以其为犯罪对象的有关犯罪构成进行总体把握和比较分析,特别是准确理解票据法和刑法意义上的票据伪造、变造的不同含义对有关票据犯罪构成的影响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立足于刑法规定和司法实践 ,对背叛国家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及其认定中的罪与非罪的界限、一罪与数罪的界限及其犯罪形态的界定等几个重大而疑难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中外刑法理论上,有关罪数判断标准的学说众多,主要有意思标准说、行为标准说、法益标准说、构成要件标准说和犯罪构成标准说.根据行为的层次性以及刑法规范的义务性特征,犯罪构成标准说相对符合逻辑,但是其在我国刑法理论上仍存在理解和运用上的偏差.通过比较分析,犯罪构成的核心是主观罪过,而非传统观点的危害行为.依罪过来判断犯罪行为的特殊性质和个数,比犯罪构成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思考——以出罪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形式上具有刑事违法性但社会危害性还没有达到严重程度的行为进行出罪,我国理论界却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透过刑法第13条的定罪程式,结合相关的理论,显示其中的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的犯罪构成理论并没有全面体现刑法第13条的内容,把但书排除在外,难以成为罪与非罪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期待可能性是大陆法系递进式犯罪构成体系中有责性的构成条件,其具有深刻的人文、哲学和法学价值,对于发挥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具有显著的意义。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建立在“社会危害性”基础上,而社会危害的有无及大小又要依赖于罪过,罪过与期待可能性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从现行刑法规范与司法实践看,存在有罪过而无期待可能性的情形。为使犯罪构成体系成为闭合的犯罪成立体系,有必要引进期待可能性理论并将其作为对罪过的补充,从而更好地发挥刑法社会防卫和保障人权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兴起于21世纪初的犯罪构成体系研究开启了我国刑法学界难得一见的学术论争。但这一论争过程由于缺乏对一些基本关系范畴的统一认识,从而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这些基本的关系范畴主要表现为: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犯罪构成与犯罪构成要件之间的功能关系。我国通说关于这两大基本关系范畴的解说有待商榷,在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之间二者并不是本质与现象、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一种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表述关系;在犯罪构成与犯罪构成要件之间也不是一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的应然功能应有所不同:前者是“认定犯罪”,后者是“罪之法定”。因此,如果一定要在犯罪构成与犯罪构成要件之间寻找某种联系,则可以通过将“罪状”的概念引入犯罪构成理论中,从而通过罪状将二者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3.
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唯一标准,刑法中的正当行为不符合我国的犯罪构成,将其视为犯罪成立的消极条件并不科学。犯罪构成与正当行为不是入罪与出罪的反向关系,二者之间是基本规定与注意规定之间的关系。传统的体系安排具有合理性,应当加以维护。不应该将其作为对我国传统犯罪构成大动干戈的借口。  相似文献   

14.
犯罪构成是我国刑法学的基本范畴,其基本含义在我国早有定论。然而,这一理论正受到挑战。犯罪构成属于"方法"的范畴;定罪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能在一个层次上一次完成;刑法分则的规定,是包含主客观要件的犯罪类型,尚需对其进行总则性考察。犯罪构成要件体系应是具体犯罪构成要件和一般构成要件二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刑法文化的历史变迁积淀出三大犯罪构成理论,他们各具鲜明的特色并根植于不同的法律文化背景。我国许多学者对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颇有批评。深入剖析我国犯罪构成理论对其理论架构进行理性思考,可以看出,在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中,犯罪成立条件、犯罪构成要件、犯罪基本特征这三者属于同等意义的概念,并密切呼应。犯罪的基本特征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基本特征的具体化。我国犯罪构成理论表现出形式与实质的统一、立法与司法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一种四要件齐头并进、平行并举、有机整合的对犯罪成立的判断。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有它的可取之处,并且具有相当的司法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合同诈骗罪是97年刑法确定的新罪名。本文对该罪犯罪构成、表现形式和此罪与他罪的界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结合司法实践对该罪的数额、行为、界限等问题提出了看法,旨在对司法实践中认定该罪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犯罪构成理论是定罪判刑的理论依据。厘清犯罪构成的相关理论,对司法实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犯罪构成理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犯罪构成理论的重构应结合自身的实际而不应当照搬。  相似文献   

18.
"corpus delicti(拉丁文)"最初产生在14-17世纪的意大利,只具有程序法的含义.后来这一术语被英美、德日和俄中等国家的刑法理论所用,并以此构建出了不同的犯罪构成理论.英美的犯罪构成因遵循其不成文法的传统,至今还具有程序法的含义;德日的犯罪构成理论将"犯罪构成"与刑法的罪状相等同;俄中的传统犯罪构成理论建...  相似文献   

19.
新刑法分则条目的庞杂和零乱,使得罪与罪之间界限不清,互相不协调。后来“两高”出台的统一罪名使用的通知也没有克服立法失误带来的问题,反使刑法典增添了几分雍肿和散乱。笔者尝试以犯罪构成层次理论将这个庞杂的分则体系化零为整,并由此谈谈最终完善刑法典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现行刑法和文物保护法为依据,针对文物盗窃犯罪行为的特殊性,根据刑法的基本理论,就文物盗窃犯罪行为独立设置为盗窃文物罪,以及盗窃文物罪的犯罪构成,盗窃文物罪的刑罚设置及其适用阐明了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