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执政党能力建设的目标提出来,是四中全会《决定》的重要创新和贡献。在新时期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它的民主、法治和科学和内涵,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这三大执政理念,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我们要按照这一方向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姜峰 《学理论》2012,(29):12-13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个重大的系统工程,它考验着执政党的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口号,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邓小平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贯穿于他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始终,集中表现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和途径;民主法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证等等。  相似文献   

3.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奋斗目标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一化三改"的阶段性目标.奋斗目标的胜利完成,说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正确的执政理念、良好的执政环境与执政基础、科学的执政手段、驾驭全局的执政能力、实事求是的执政作风与中国化的执政党建设思想.这些基本经验为社会主义新时期执政党的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把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过程看作是“以公共政策为纽带的执政党和执政党领导下的政府与执政环境之间的互构、互动过程”,试图把“提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五个方面转化为五个公共政策领域。文章认为,中国共产党提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建设必须通过“地方治理”意义上的地方党委和地方政府的具体施政来实现。本文还论述了公共政策分析的“中国化”和中国公共政策实践的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执政党“善治”国家的需要,是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是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的需要,是党依法执政与以德执政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党的执政能力是一种战略性政治资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执政党要注意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加强五个方面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如何理解执政党依宪执政的政治逻辑这一问题备受关注,也是把握执政党与国家治理秩序间关系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宪法实践符合普遍的依宪执政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存在制定良好的宪法、尊重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作为依宪执政基础的"八二宪法"是一部制定良好的宪法,它为改革开放四十年高速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与开放空间。执政党依宪执政的观念也出现了从政治性到法律性的变迁,宪法权威逐步树立。我们的宪法还存在政治性实施与法律性实施的双轨制。宪法修订展示了其背后国家治理包含的实践导向、治理主义和政治自信三大面向。在此基础上,执政党依宪执政展现了一套自己的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在继承马克思和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充实完善了社会主义伦理思想体系。有利于促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密切结合,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和培育优良作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思想保障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09,(22)
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在继承马克思和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充实完善了社会主义伦理思想体系.有利于促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密切结合,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和培育优良作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思想保障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政党的执政行为和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发挥资源建设在党的执政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以系统的观点统观全局,促进各项执政资源由潜在向显在的转化,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化,由子系统向整体的转化,以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的创新。和谐社会的概念是以承认社会差别为前提的。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致力于建设民主与法治,通过建立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本来是隐含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命题中的,政治学则应更集中地关注执政党、国家、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本文就是从这样三个层次展开论述的。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提出,这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和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必须而且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承担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崇高使命,这是由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在中国,办任何大事,  相似文献   

14.
挑战与超越:和谐社会语境下党的执政能力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长明 《学理论》2009,(26):47-50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一个宏大命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在政党政治时代,执政党的能力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国家的能力。和谐社会是中共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对其执政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在此语境中,既要澄清在和谐社会理念与党的执政能力及二者关系认识上的诸多误区,又要从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角度做一些建设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要义在于按规律办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从政党自身建设规律、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统一的角度来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正确处理党的建设"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关系。要立足于执政逻辑、执政环境、执政使命,正确认识中外执政规律、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共性与个性差异,党的建设科学化与西方政党现代化的区别。而且,要深刻认识到,大力发展党内民主是切实解决党的建设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关键与根本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6.
程海亮 《理论探讨》2006,3(1):158-162
苏东社会主义失败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政治的腐败、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低下则是最为根本的原因。苏东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背离社会主义的失败,所以我们不必丧失信心、惊慌失措,苏东的失败告诉我们,必须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推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执政党的执政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是认识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夯实执政基础、改进执政方式、发挥执政优势的指导思想;同时执政党的执政实践活动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以检验与发展的实践根基.  相似文献   

18.
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为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当今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利益主体愈见多元化,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也愈见复杂化。对于执政党来说,越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越要强调坚持依法执政。这是一个政党执政必须遵循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当前,落实依法执政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这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创造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9.
执政党强调民主、协商、调和、合作,通过社会合作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合作基础。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社会与自然间和谐的要求本质上是一致的。共产党执政就是要处理好党、民众、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和自身内部的关系。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内涵包括:加强和巩固党的自身民主建设,实现党内关系的和谐化;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实现党群关系的和谐化;处理好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实现党政关系的和谐化。  相似文献   

20.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执政党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三个重要问题。第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提升我国民主制度的制度化水平,以民主制度来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第二,执政党要在决策过程中听到不同的声音,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能够起到"对台戏"的作用。第三,民主党派通过以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加强了对执政党的政治监督,使公共权力无法越界。因此,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从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政治逻辑、民主监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功能和民主监督的路径选择三方面来讨论民主党派民主监督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