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新闻以发现、探究问题监视社会环境的职能得以回归,以“访谈”、“透视”、“关注”为栏目的问题新闻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在这一背景下,对问题新闻报道的研究和探讨,就成为新闻理论和实践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
"新闻执政"能力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执政”能力就是对新闻媒体的“科学管理”与“合理运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构成,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需要。新闻发言人制度正是这种“新闻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新闻采访呢?我的回答是新闻线索的发现。新闻线索的发现,是指新闻记者对客观事实所蕴藏的新闻价值的先知先觉,并作出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判断。她使新闻线索确立,她是新闻采访的先导,她更是新闻写作前提的前提。也就是说,发现决定了新闻线索,决定了新闻采访,决定了新闻写作,更决定了新闻精品的成败,大记者、名记者的过人之处,首先在于他们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即发现的能力。我们通常所说的记者的“悟性”与“敏感”,西方新闻是所指的“新闻鼻”,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指向记者的发现力。因此,我以为…  相似文献   

4.
一在从事报纸编辑工作的同中,不少人也许会认为,如何借鉴地方新闻专题的制作思维来制作国际新闻专题,突出其新闻价值,以期达到最佳宣传效果。但是,在现代科技日益发达的信息爆炸年代,地球已变成一个“村”了。于是,“村”里的人就越来越关心“村”里的事儿。既然国际新闻已是“村”里的事,就和我们本地新闻一样有了接近性。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报人特别是作为一张市场化报纸的报人,要更多地思考怎样把自己“村”里的新闻报道好。为此,最近几年来,全国不少报纸在国际新闻的宣传报道中,特别是在国际新闻专题制作中,已取得了不少可取的经验。可以…  相似文献   

5.
当前新闻界出现“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侵权新闻”、“低俗新闻”和“虚假广告”等现象,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刻不容缓。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倡导和培育良好的新闻职业精神;加强新闻工作者个人操守修养;建立有效的职业道德监督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6.
“现场新闻”又称为“现场速写”。它一方面是提供新闻写作素材的客观“现场”;一方面它又是记者主观经过判断、归纳、提炼出的“新闻”。这说明它是用“现场”限制和规范“新闻”的类别。它不是一种新闻体裁,消息、特写、见闻、侧记、散记等,是它主要的载体。  相似文献   

7.
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具备新闻敏感,要善于运用“新闻眼”去发现和捕捉新闻,才能写出更大新闻价值的报道来。一、新闻敏感的判断能力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识别事物新闻价值的能力,外国新闻学者称之为“新闻眼”。新闻敏感来自于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以及新闻事实的鉴别和判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出新的“魔棒”;有人说,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信息量新的“增长点”;还有人说,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这些话都从某个侧面说明了新闻报道策划对于充分利用新闻资源、提高新闻媒体竞争力的重要性。那么,新闻报道策划应该如何进行?它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相似文献   

9.
对“民生新闻”的粗浅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作为当前媒体新闻的一大热门品种,正被各家媒体主打着高举着,都市报民生新闻的肇始者大概当属深圳报业集团的子报《晶报》,他们在2001年创刊不久就打出了“以民生新闻为特色”的宣传口号,之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也靠打“民生”牌受到广大市民的追捧。2005年开始,《江阴日报》也开设了“民生新闻”版面,每周三版。半年过去了,作为一名民生新闻的采写者,对于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有什么不同等问题谈些自己的粗浅认识。一、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平民视角和人文…  相似文献   

10.
解读信息时代的独家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家新闻是由一家新闻机构向外界发布的新闻。”这是《新闻学大词典》对“独家新闻”这一词条的解释。从该解释可以看出,在信息传播技术欠发达的环境下,“独家发现”、“率先刊播”是独家新闻最重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话题新闻,是编者设置特定话题,广泛吸引读者各抒己见的新型新闻形式,它一改编者居高临下的“一言堂”为编读之间和读者之间平等对话的“群言堂”,适用现代读者既看新闻又评新闻的心理需求,在增强党报的贴近性、可读性,加强党报的舆论引导工作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按照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作品必须具备真实的人物、事件、地点、时间等要素。但是,在当今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却发现,越来越多的新闻作品在使用化名。如果是出于“保护未成年人”、“保护当事人隐私”等原因,化名的使用也无可厚非,可实际生活中,在“化名”的“保护伞”下,“假新闻”也屡见不鲜,让人不得不对“新闻化名”现象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13.
所谓成语是特指人们长期以来约定俗成习用的,简洁精辟的汉语定型词组或短语。新闻没有成语,也不应该有成语。但是浏览一些县市报刊可以发现,客观上存在着“新闻成语”。比如:“惹的祸”。可以变成“都是非  相似文献   

14.
在今年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上.有香港记者就周永康被调查传言提问,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并未直接回应,而是以“你懂的”作为回答。时隔几个多月,“你懂的”变成了“你知道了”。  相似文献   

15.
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服务性新闻已成为各个媒体特别是平面媒体努力抢夺的重要制高点。和其他传统媒体相比,平面媒体在服务性新闻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服务性新闻最重要的三要素是实用性、时效性和权威性,只有把握这三个要素,一篇服务性报道才能“站”得起来,得到受众的认可。在各种新闻类型中,都可以容纳进强烈的服务意识,在报道“硬新闻”的同时,  相似文献   

16.
孙梅 《发展论坛》2000,(10):51-51
网络的出现及飞速发展,为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1使新闻的即时传播成为现实。所谓新闻即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近”是构成新闻的要素之一。由于技术设备落后等原因,传统新闻的信息传递往往滞后不畅,影响了新闻的时效性,而打破这种在时间、空间上的屏障,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的作用,正是网络的优势所在。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即时性”新闻已不再是神话。在网上,新闻可 24小时不间断实施滚动发布,“虚拟主持人”随时播报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件,最后截稿时间…  相似文献   

17.
李春雨  张德学 《奋斗》2004,(11):48-49
主流媒体把“三贴近”作为发展方向的唯一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运用“三贴近”来指导我们的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18.
彭真一贯高度重视新闻工作,他把新闻媒体看作党联系群众的“血管”和“纽带”,认为其任务就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他主张新闻要写实、文字要精炼,记者要写“铁块”新闻,不要写棉花式的空洞文章;他喜欢借助记者的“眼和腿”,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情况.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于今天切实改进文风,做好新闻工作乃至领导工作,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强调走向基层,转变作风,改变文风,是我们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所以,这场以转变作风面向基层为导向、以改进文风服务群众为目的的“走转改”活动,其实质就是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收获的成效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3,(14):57-57
当“烂尾工程”不再是新闻的时候,“烂尾新闻”于最近成为引人关注的新闻。某都市报在今年年初盘点了2012年的若干烂尾新闻。大多至今未见有实质性的进展和结局。那些在危机中及时反应、积极表态、果决介入的“公关英雄”,在以态度空间换取了应对时间后,竟于媒体和公众的围观下,消隐静默了。这些事件肇端于公共舆论,最终却罔顾民意,在透明的舆论场域和“制度的笼子”之外,把问题和责任“消化”了。新闻之所以“烂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