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党政论坛》2009,(18):36-37
毛泽东是个终生与书为伴的人,他热爱学习热爱读书无人能比。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目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相似文献   

2.
加密生命     
若按70岁计算,人生也不过两万五千多天,可是我还是要“计算”: 去年春节,有一位朋友问我一个问题,并要求我不假思索地答出。他说:“人的一生有没有5万天?” 我说肯定有吧。我想,5万元钱一天就可挣回,一天也可花掉。人的一生岂能没有5万天?可朋友说:“否。”  相似文献   

3.
近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有些“公仆”不论是就职演说,还是述职报告,或者面对新闻采访,反正是公共场合,总是急于表白“我是××人民的儿子!”论说,儿子之于老子,那是一份亲情,一份热爱,一份谦恭,一份忠诚,俱都包含在里面的。乍一听,自然令人激动、感奋。然而,稍加辨别,特别是听其言再观其行,却惊讶地发现,却原来此“儿子”与彼“儿子”是大不一样的。 陈毅老总说过“人民是我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他的革命一生是无愧于人民的;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的伟大一生和光辉业绩也是无愧“人民的儿  相似文献   

4.
读书三题     
读书三题申泰(一)《战国策·秦策二》记载:曾参以前住在费地。有个与他同名的犯了杀人罪。有人跑到曾家,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绝对不会杀人”,泰然自若地照常织布。不久,又来了一个人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还是不相信,...  相似文献   

5.
蒋勋 《党政论坛》2014,(4):31-31
其实我不太爱说旅行或旅游,我常常用的词是“出走”.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了他的敏锐度,也难以激发创造力,所以需要出走.20世纪70年代我在欧洲读书,那时候我写关于文艺复兴的艺术史,老师问我:“你有没有去过意大利?”我说还没有.他说:“你没有在米开朗琪罗的雕像前热泪盈眶,你怎么敢写他?”  相似文献   

6.
佚名 《党政论坛》2011,(12):22-22
有一位国王,最近一病不起。纵使他一生占领了很多土地,拥有数不清的金银珠宝,还是难逃一死。 这一天,他将所有大臣集中到自己病榻前,他说:“不久,我将离开这个世界,死前,我有三个心愿。第一个愿望是,灵棺必须由我的医生亲自运送。”国王大喘了口气.继续说,“第二,送葬时,通往墓园的道路要撒满国库里的金子、银子和宝石。”他裹了裹毛毯,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从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青少年求学时代便有不少佳对。十岁前,他在韶山冲南岸私塾读书,启蒙教师邹春培。一次老师令其对对子,称如若对不出就要用条竹抽手心。老师出的上联是“濯足”。毛泽东思索片刻即对答:“修身”。命老师暗暗称奇。见没难倒他,老师出了一个更古怪的上对:“牛皮菜”,并对毛泽东说:“你回去好好想想,明天回答我。”毛泽东略思片刻,对老师说:“先生,我现在回答你可不可以?”一俟应允,他脱口而出:“马齿觅。”老师禁不住连连点头:“牛马相对,好!好!”从此对他另眼相看。1910年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  相似文献   

8.
佚名 《党政论坛》2010,(16):41-41
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渭“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不放松,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一二条规矩,它们是。  相似文献   

9.
许燕吉 《各界》2014,(2):20-21
在香港,妈妈监督我和哥哥读书,或清算我俩的错误,都是在爸爸下班回来之前。爸爸一进门,马上“结业”,我俩就像放飞的小鸟一样聚到爸爸身旁,快乐无边。爸爸大概不会打听我的“劣迹”,就是知道,我相信他也不会嫌弃我,因为他喜欢孩子,而且见孩子都喜欢。公公说他是“孩子头”,妈妈也说他“不分大小”,的确,我们和他一起玩时,一点儿也没觉得他已是四十大几的一位长辈。  相似文献   

10.
戴高乐在担任法国总统期间,始终不忘自己是“戴高乐将军”、“戴高乐总统”.他说,“我发现,有一个名叫戴高乐的人,他生存在别人的心坎里,确实是一个脱离了我的另一个人格。”这就是说,戴高乐成为法国总统后,充分意识到自己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代表法国政府。他得时时提醒自己,谨慎从事,为法国政府在公众中塑造良好的形象。固然,政府形象的好坏本质上不是由政府官员的人格特质所决定的。从根本上说,政府形象及政府官员的人格持质都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所决定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优美政府形象的…  相似文献   

11.
王秉默 《团结》2010,(1):52-54
读历史照片.一要看注释.二要看时代背景。这是有关孙中山的三张照片.图2是孙中山在读书;图2(见53页上)是坐落在上海香山路的孙中山寓所中书房的照片。图3(见53页下)是孙中山的部分藏书及书签。对这三张照片.最好的注释是孙中山、宋庆龄自己的话。孙中山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  相似文献   

12.
阿Q的攀比观     
鲁迅笔下的阿Q有两个著名的观点:一个观点是精神胜利法,有人打了他,他说是儿子打老子,用以麻痹安慰自己;再一个观点就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当他去摸小尼姑的头皮,被小尼姑责问“你怎么动手动脚”的时候,他便是这样理直气壮回答的,并赢得了掌声。 如今,信奉阿Q前一个观点的人已经不多了,大家都觉得这样自我欺骗多少有些二百五。但信奉“和尚动得,我为什么动不得”的却大有人在。在押的一些腐败分子在悔过交待犯罪动机时,大都陈述了这样的心理活动:眼看别人升了、发了、玩了、拿了,自己心中便产生了严重的不平衡感!他…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与一位基层干部聊天,他反映,现在基层工作比较难做,各项任务推得紧,压得重,许多工作都“一票否决”,让人感到很有压力;还有家庭负担也重,时常感到身心疲惫。但他仍然不忘说句,我还“扛得住”。  相似文献   

14.
本人有一邻居是四川人,他腌制的泡菜酸辣适度、清脆爽口,他的“作品”经常被我等邻居享用。老是腆着脸托钵蹭菜吃,虽然人家每次都笑脸相迎,但终究不是个事。于是我便产生了自己也学一手的想法。邻居慷慨献技,我便如法“炮制”,开始理所当然地出了几次事故,随着时间的推移,本人腌技大长,就连邻居都说已经盖过他了。说句实话,说水平超过他那是人家给咱戴高帽,不过我却通过腌泡菜获得了题外的收获,发现了“泡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得出一个结论:腌好泡菜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相通之处。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一个相对封…  相似文献   

15.
黄团元 《各界》2010,(9):69-72
郭沫若的一生(1892—1978),多彩多姿。邓小平在1978年6月18日为他致的悼词中这样评价:“郭沫若同志不仅是革命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而且是革命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著名社会活动家。他在科学文化方面作出的贡献,在革命实践中立下的功绩,赢得了全中国人民和世界进步人士的尊敬。”邓小平还说,“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提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是对习近平关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和进行伟大斗争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思想凝练,体现结合新的形势弘扬“两个务必”的理论创新逻辑。“三个务必”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统一于坚持自我革命的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构成党坚持自我革命的前提条件,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体现党坚持自我革命的传统光大,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增强党坚持自我革命的本领锻造。“三个务必”保留“两个务必”的思想因子,在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增加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新内容,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立了新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17.
柯庆施在人们的心目中,似是一个盖棺而未论定的重要人物。有人说他德高望重,律己清廉,虽没有什么十分重大的贡献,但勤勤恳恳奉献了一生;另有人说,不,他搞极“左”,专门整人,还勾结“四人帮”,如果不早病逝,肯定会是“五人帮”了。对人的评价,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作为历史中的人物,他是客观存在,不是任由评者可以随意抹红或抹黑的。  相似文献   

18.
革命遇到了麻烦 新政权建立不久,霍梅尼就提出了输出革命的口号。他显然认为,伊斯兰世界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只要他振臂一呼,便可以应者云集。他说,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都不好,只有伊斯兰的政治经济制度最美妙,是真主的恩赐。这个思想体现在一句著名的口号里:“不要东方,不要西方,要伊斯兰共和国”。他渐渐地不谈民族,不谈国家,只说伊斯兰社团,这个社团实际上包括整个伊斯兰世界。他认为伊斯兰革命是不认国界的,他也当仁不让地常常以社团领导人的口气号召全世界穆斯林起来革命,反对超级大国,即国际上横行霸道的豪强。  相似文献   

19.
人穷志不穷     
王岩 《党政论坛》2013,(4):62-62
一位未成名的青年画家,靠画人像为生。一天,一个富人经过,喜欢他的画工,便请他画一幅入像。双方约好酬劳是一万元。一个星期后,富人依约前来拿画时起了歹念,心想:“这人年轻又没有名声,画中的人像是我,这幅画如果我不买,绝不会有人买。”于是不顾约定,说只愿花三千元买这幅画。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从马列著作中取经治党治国,从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并予以弘扬,从外来西方文化吸取优秀成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服务,是他一生读书生活的全部基本内容,其中包涵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极高的文化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