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更加突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保护劳动者,是各国劳动法的主要宗旨。中国入世后,劳动立法在对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都给予保护的同时,将会偏重于保护在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者地位的劳动者,也就是向保护劳动者倾斜,体现劳动者的权利本位和用人单位的义务本位。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3,(11):4-5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劳动万岁     
我们习惯把五月叫做红五月。因为在五月里,不光天上的太阳格外红、地上的花儿特别红,还有那些关于劳动和劳动者的格言也红得耀眼,如火,如焰。  相似文献   

4.
袁青川 《世纪桥》2008,(4):147-148
在劳动用工形式日益灵活的今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用工关系越来越复杂,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不和谐因素也呈现增多趋势。减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冲突,加强双方之间的合作,必须以经济、心理、法规等多个角度对员工进行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5.
新年伊始,许多劳动者都将面临着续签劳动合同、辞职、被解聘、讨要工资等一系列的问题。四川汉雅律师事务所的潘正律师就长期的工作实践以及在搜搜问问、百度问问上答复网友劳动法相关问题的情况,总结了5个劳动者常见的困惑,并结合案例详细解答。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和谐社会,全面实现人的劳动的自主性与自觉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核心环节。劳动和实现劳动的价值是劳动者的天赋权利,谁有劳动能力,谁就有义务工作。让和谐社会接纳更多热情工作的劳动者,是国家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7.
王斌 《求贤》2006,(9):18-1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者就业和企业用工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劳动用工主要通过劳动力市场进行配置。在新旧用工制度交替的过程中,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建立起对企业和劳动者真实情况有公信力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健康运行和发展,损害了企业和劳动者的权益。因此,加强劳动关系中的诚信体系建设越发重要。  相似文献   

8.
法之 《支部生活》2006,(4):42-43
《最低工资规定》第十二条规定,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那么什么是正常劳动?如果在劳动合同中有约定员工完不成任务,支付的工资可否低于最低工资。  相似文献   

9.
王淑娴 《党史博采》2009,(12):32-32
新《劳动合同法》在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权利和义务,对双方主体既是一种保障,又是一种约束,为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经营者与劳动者逐步分化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阶层意识和阶层认同的逐步形成,是劳动者阶层逐步成熟的重要标志。阶层意识和阶层文化的形成以及企业的产权形式的变迁,对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处理产生着深刻影响。从计划经济下的“主人翁”到市场经济下“劳动者”,国有企业的产权形式、单位体制、管理措施等,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被管理和直接生产是劳动者在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最主要的特征。为适应这些变化,劳动者在心态上也经历了一个抗拒、调适、默认乃至认同的复杂过程。而国有企业劳动关系从行政关系到经济利益关系的转型,迫切要求各级政府对国有企业产权运行应当做出创造性的制度安排。如此,才能够实现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格局中产权与劳权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1.
五中全会把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就业渠道拓宽,劳动者素质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了新世纪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对我们做好劳动保障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就全会关于劳动保障工作的几个新问题谈一点体会。 一、关于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和发展弹性就业形式问题 “阶段性就业”是相对于“终生就业”而言的,是指劳动者在其职业生涯中,自愿退出社会劳动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参加社会劳动的一种就业形式。阶段性就业不同于失业,对劳动者而言,失业是非自愿的,而阶…  相似文献   

12.
改革劳动用工制度与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左辉云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深化包括劳动用工制度在内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的,要“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  相似文献   

13.
对马克思历史观更准确的表达不是唯物史观,而是劳动历史观。劳动历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指的是劳动者,更具体说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劳动者,而不是直接从事简单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生产力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最终力量,但不能把生产力完全看做客观的物质力量,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生产力中的主动因素,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但是也与自然规律有差异,其中有人的意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人》2005,(13):i004-i004,F003
2005年,银川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市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以先进性教育为动力,进一步加大就业、再就业和推动劳动保障体系建设、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劳动者的隶属关系。企业拥有用人的自主权,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职工成为弱势群体,企业处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导地位。因此,企业依法履行其法定职责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保证。根据目前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应加强对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引导,推动企业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劳动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和良性发展,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状况。因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已进入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劳动关系作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其和谐稳定问题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应该予以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丁兰玉 《共产党人》2008,(15):40-43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劳动者的权益维护、民主保障的高度重视和人文关怀,为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深入学习贯彻《劳动合同法》,实现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的统一,是各级党政部门特别是工会组织的重要课题,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2008年1月1日到来之际,《劳动合同法》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那么,这部关乎亿万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法律,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台的,将给劳动者带来什么?  相似文献   

19.
袁青川 《世纪桥》2008,(5):149-150
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已经由分工前的“无机社会”变成为社会分工后的“有机社会”。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相互的依赖程度空前加强。在劳动关系方面,劳动者和管理方之间的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强。劳动关系双方合作成为主流,在双方的合作当中获得双赢。然而,由于劳动者和管理方在劳动关系中的力量不均衡等,导致劳动关系中依然存在冲突。为此,应加快农村城镇化,加强执行力,完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20.
任鹃 《当代党员》2008,(3):65-66
近年来,用人单位随意开除员工、以“试用期”为名克扣员工工资以及劳动者“讨薪难”、职场“包身工”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严重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事件,激化了劳资矛盾,背离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从今年1月1日起,劳动者可以举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这些现象说“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