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宇 《两岸关系》2003,(10):66-68
当时,台湾的年轻人多半沉迷于西洋音乐,几乎不听民族音乐。然而,在一次淡江大学举办的西洋演唱会上,一位名叫李双泽的学生,带着可口可乐冲上表演台大声问道:“喝的是可口可乐、听的是西洋音乐,请问我们自己的歌在哪里?”在台下一片惊愕之中,他拿起吉他唱起了民歌《补破网》……  相似文献   

2.
赵辉 《台声》2011,(8):90-93
采访周传雄源自一次朋友传给我的一首歌,名字叫做《微凉盼记忆》。他知我喜欢苏轼的词,还特意留言说这首歌是以苏轼的《洞仙歌》为蓝本翻写而成的。听了这首歌才知道歌者是周传雄。实话说,对周传雄有印象没记忆。毕竟一直以来听的音乐大多是西洋摇滚乐、爵士乐和古典音乐。中文唱片听来听去也就是那几张。  相似文献   

3.
初访西洋岛     
西洋岛,是我神往已久的地方。我的一位诗人朋友老家在此,他的诗作《春天的西洋岛》、《西洋草坡》,让我对这个远离大陆的神秘海岛充满了向往。2006年金秋时节,我和宁德民盟医疗队赴西洋岛开展义诊,终于踏上了这个神奇的地方。从宁德出发去西洋岛,颇费周折。先乘汽车到金蛇头码头,再改乘小快艇穿过东吾洋。到下浒时,因遇退潮,裸露着大片的泥滩,小快艇只能靠在远  相似文献   

4.
流行歌曲,这里主要是指在20世纪初由于西方音乐的传入而产生的异于中国传统歌乐的音乐文学艺术形式。它的发展繁荣主要有两个阶段:其一是民国时期,其二为“文革”以后,即所谓的新时期。民国时期主要是流行歌曲在中国扎根成长的阶段。当时一些留洋的中国文人进行了大胆尝试。如李叔同就采用西洋乐谱创作了《送别》这样的歌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优美而感伤的意境,配上了西洋旋律,于是风靡一时。再如梁启超曾在当时提出,用西洋…  相似文献   

5.
编读往来     
《台声》2013,(5):112-112
贵重背包失而复得,岛城爱心温暖八旬台胞 “我对青岛有很深的感情,这一次的事情,更让我禽小得这个地方。青岛的好心人暖了我的心,一下子遇到这么多好心人,真是瓜让我感动了。”来青岛旅游探亲的87岁台胞刘海清老先生,在看到遗失的贵重背包仅过了3个多小时,里面的10万元现金、《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等一样不少地重新回到了手中时激动不已,“没想到啊,这么快就能找回来”。  相似文献   

6.
亚洲合作对话第三次外长会议在中国青岛隆重召开。这次会议在前两次会议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明确亚洲合作的原则、内容和方式,并发表《亚洲合作宣言》。会议还将深入讨论亚洲能源安全问题,发表《青岛倡议》。这是一次总结过去、规划未来,推进新世纪亚洲合作的重要会议。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贵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7.
史大丰 《青年论坛》2009,(1):138-140
晚清时期社会剧烈动荡,大量外来词注入汉语词汇大家庭,这在《官场现形记》等小说中有显著体现。《官场现形记》中的外来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形式:借用日译词或日语借词,来自古代汉语的日译词或西洋译词,自创新词充当西洋译词;西洋借词,来自满族和佛教的词,等等。  相似文献   

8.
1920年代初,通晓俄文的瞿秋白将《国际歌》译介到中国。毛泽东对西洋音乐似不甚了解,但对这首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规定的共产党党歌,应当耳熟能详。在他笔下最早出现的有关《国际歌》的文字,大概是1930年7月所作的《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相似文献   

9.
广敏 《人民政坛》2013,(1):36-37
古人云:色香易辨,知味实难。我自感有时也并不尽然,就拿音乐来说吧,限于自身素养,她在我心中原本是相当艰深而遥远的,但不久前,因机缘巧合,在《李岚清中国近现代音乐笔谈》的导引下,我有幸经历了一段美妙的音乐之旅,虽然只是走近而非走进,但音乐那种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已经令我久久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0.
一直喜欢聆听音乐。闲暇的时候,坐在书桌前,打开收录机,把自己沉浸在一部音乐里,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收录机散发着一种淡淡的、怀旧的气息。但我知道它播放的乐曲是鲜活而恒久的,就像珍藏的美酒,醇香愈厚。随心地挑一部叫《梁祝》的音乐,音量不要太大,就让优美、抒情的旋律水一样缓缓从喇叭流出,流进心灵,流进血液。我的《梁祝》在岁月之河里流淌。《梁祝》也在这部乐曲里重复着人们虔诚的愿望。在这个宁静的空间,凭借这玄妙的乐曲,把这个纯朴而又圣洁的形象推到我的面前,让我知道,世上有搅不散、抹不掉、撇不下的真爱,有为这…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年轻的人民警察,《人民公安》已伴随我走过了五年从警道路上的风风雨雨。五年来,她既是我闲暇时刻慢慢品味的一杯清茶,更是我工作中受益无穷的良师益友,说起来你也许不会相信,她还曾助过我智擒劫匪立了一大功呢。事情还得从五年前的一天说起。那时,我还刚从省警校毕业,分配在一家离县城较远的农村派出所工作。那天下午,我在县局开完内勤例会后搭上了回所的客车。车上,伴着录音机里传出的欢快音乐,我掏出一本刚刚在县局领到的《人民公安》杂志认真阅读起来。正看得入神时,车门口处突然传来一阵激烈的争吵声,随即便是死一…  相似文献   

12.
作为曾经的音乐青年,我对于音乐的爱好,理解非一般意义上的"粉丝教义",但我接受或者听到的第一首香港流行音乐和很多年轻人的接受方式一样,那就是通过热播港剧。比如《霍元甲》的热播让我深深地记住了《万里长城永不倒》这首至今演唱起来依然让人动容的歌曲,虽然我不敢肯定这是不是我听到的第一首香港流行歌曲,但至少是记忆最为深刻的一首。  相似文献   

13.
李殿魁 《春秋》2013,(4):55-57
我对中国的三农问题有长期的工作实践和认真的理论研究。所以当2000年刘新海同志向我反映王邦直的《恤民十事·疏》时,立刻引起了我的重视,并力主将其推向国家研究层次。加深对王邦直“十疏”及其为民情怀和音乐基础理论的研究,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丰富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意义重大而深远。我接触这件事后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请专家帮助把《恤民十事·疏》翻译出来,以便于学习;第二,认真学习研究《恤民十事·疏》的现代意义,以便把王邦直的民本思想应用到现在搞好民生工作,把音乐理论的和谐转化为社会生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16,(3)
正《我是歌手》已经做到第四季了,洪涛和他的团队所必做的功课之一,便是不断吸取听众的反馈,调整节目方向。洪涛始终觉得《,我是歌手》不仅是一档节目,他想借这个平台唤起大家对音乐的信仰,如节目文案所说——"音乐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活着的状态。音乐无畏,我是歌手。""一直喜欢这个节目,想象自己站在这个舞台上会是什么感觉。感受过之后才知道,比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唱还要紧张。"飞了半个地球来到湖  相似文献   

15.
她们又回来了,依然带来她们超越尘世的歌声。神情如雪,皓浩清凉。什么都没有改变,仿佛老去了的,惟有时光。朱哲琴:《七日谈》试听感受:魔幻、朦胧睽违乐坛十年之后,朱哲琴、何训田这对搭档,终于在国内乐迷高度期盼下推出新作《七日谈》。这张专辑打破音乐的地域风格,创作者何训田让所有声音与乐器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均衡地编织了音乐的锦绸,营造出一种魔幻、迷朦的氛围。朱哲琴的声音表现比十年前更为自然,没有戏剧性的大喜大悲,而是以轻巧、婉转、魔幻式的演唱方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朱哲琴式唱法,像开启音乐的灵钥,带听者走入更为纯粹的音乐境界。“如果音乐够好,就不怕久;如果音乐好了,我的心和我的耳朵会告诉我。”十年回归,音乐的品质已经证实了朱哲琴的自信。《七日谈》中的音乐,超越了朱哲琴自身,它告诉我们,那个超越尘世的声音回来了,它在人们的听觉中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正在向着更高的地方行进……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篇刊登在美国《财富》杂志上的报道海尔集团的文章,通过《财富》,或许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希望。 中国现代经营管理的发展历程中,1985年夏天青岛一家电器厂发生的事颇具传奇色彩,其意义不亚于亨利·福特把排气阀的生产过程改为21个步骤,或者盛田昭夫用一只平底锅制造出索尼公司的第一段录音带。  相似文献   

17.
蛇年春夏之交,笔者在北京中华文化学院专访了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我先提出了一个问题:“王先生您对十二木卡姆音乐了解吗?您对新疆的印象如何?”“十二木卡姆音乐我听过一些,但没有专门研究过,毫无疑问新疆的民族音乐是个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我相信哪一个中国人都会对新疆有好的印象的。”他说着脱口哼了几句王洛宾的歌。“胆大妄为”梦红楼王立平先生说,我这一辈子做了一件胆大妄为的事,就是为《红楼梦》作曲。自清朝以后流行一句话:“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有了…  相似文献   

18.
《今日民族》2013,(9):6-6
一曲曲朴实的民歌在舞台上唱出,玉溪带来的歌舞剧《玉溪飞歌》展示了原生态韵味浓郁的民族文化盛宴。《玉溪飞歌》以傣族、彝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舞蹈元素为核心,由《火映山乡》、《花腰俏》、《彝山韵》、《哈尼谣》、《花鼓飞花》五章14个节目组成。生动、艺术地展现了玉溪世居少数民族的鲜明特点,为观众勾画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玉溪民族风情画卷。  相似文献   

19.
李滨夙 《当代广西》2010,(11):55-55
电影《寻找刘三姐》终于和大家见面了,首映式上此起彼伏的掌声和笑声证明了这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广西本土影片。只看电影的名字也许让人联想到它是一个寻找歌仙的故事,看完整部作品才知道其实它是一部以音乐为线索,以相亲为故事,以民族风情和文化为主要展示内容的旅游推介音乐风光故事片。之所以用那么长的一种定位,是为了准确地突出它的要素和优势,也是我看了影片后的真实感受。  相似文献   

20.
一月的青岛寒气袭人,而《青岛日报》1997年1月24日头版头条《14号,你到底是谁》的报道却犹如一股春风,吹进青岛千家万户,吹暖万千万青岛市民的心。事情还得从1995年底说起:邹荣,当时已濒临破产的青岛车辆厂的一个普通女工,与丈夫离异后,带着儿子与70岁的老母亲及年幼的小侄女生活在一起,一家四口全靠她一人支撑着,日子过得举步维艰。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11月8日晚上坐车回家时,刚发的200多元工资和平时辛辛苦苦做报刊征订所得的80元钱竟被人偷走了。这可是全家老少赖以生活的全部收入啊!邹荣绝望了,她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