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路线图”的推出和有关各方对此达成基本共识,为巴以恢复和谈、缓解冲突创造了良好开端,为和平解决巴以争端提供了契机。但巴以歧见大,内部牵制因素多,实施“路线图”难度大。布什总统设计“路线图”旨在修复与改善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和为总统连任造声势。可否如愿,还需拭目以待。巴以问题既有历史积怨,又有现实曲折、复杂的背景,这一历史大难题如何解决,看来路途漫长,决不可能一蹶而就。  相似文献   

2.
根据1993年巴以签署的《奥斯陆协议》,巴以和平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之一犹太人定居点问题将在巴以最终地位谈判中解决。随着巴以和谈在中断了20个月后再次重启,犹太人定居点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定居点问题是巴以和谈的难点之一,因为它涉及巴以争端的实质性问题——土地,所以该问题的合理解决,将是巴以和平能否实现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巴以僵局及其未来走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0 1年巴以冲突急剧升温 ,政治和解全面停滞 ,跌入十年来最低谷。“9·11事件”后 ,以色列搭乘“反恐”便车 ,对巴采取强硬政策 ,阿拉法特及巴民族权力机构面临极大困境。展望未来 ,僵局短期内虽仍难打破 ,但巴以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不大 ,阿拉法特的去留和美国下一步“反恐”重心向中东的转移更增加了巴以关系走向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对巴以冲突及其前景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巴以争端久拖不决 :一是巴以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犹太人定居点、难民问题、耶路撒冷地位问题等都是棘手的问题 ;二是巴以力量悬殊 ,以色列在和谈中拒不让步 ;美国的态度也是中东问题和巴勒斯坦问题长期僵持的关键。但从长远看 ,和平进程还会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巴以双方在谈判中虽存在根本分歧 ,但并非没有妥协的余地 ,巴以 (中东 )实现和平也并非不可能。  相似文献   

5.
王健 《欧亚观察》2001,(3):18-20
自2000年9月巴以之间爆发新一轮大规模暴力冲突以来,双方迄今死亡人数已经高达700多人,其中巴勒斯坦人有500多。其间,虽然在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政府的积极调解下,巴以双方表示接受敦促巴以双方停火的“米切尔报告”和“特尼特文件”,但此后流血冲突并没有停止,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8月9日,巴勒斯坦激进分子在耶路撒冷制造的大爆炸案以及以方随后进行的报复行动,更是震惊世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耶路撒冷问题是巴以最终地位谈判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美国作为世界惟一超级大国和巴以和谈的调解人,在巴以和平进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美国对耶路撒冷问题的态度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支持国际化;2.默认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并以此为首都;3.要求巴以双方通过谈判解决.弄清美国对耶路撒冷问题态度和政策的演变,有利于认清美国中东政策的实质,有利于推进巴以和平进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多种纷乱复杂的矛盾中提取对巴以冲突有重大影响的 7个最重要因素(联合国有关决议、领导机构、主要对抗方式、军力对比、外交与国际环境、社会发展状况、民众意愿等要素 )进行系统研究 ,并根据诸多因素的互动关系对巴以冲突的未来发展态势做出预测分析。虽然美国已经公布所谓“路线图” ,但和平还不是就能“按图索骥”的。鉴于巴以边界划分、水资源分配、耶路撒冷地位、难民回归等一系列涉及国家利益的棘手问题都是无法回避的 ,巴以问题的最终解决可能会分几步走 ,并且将是一个较长的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8.
林燕 《西亚非洲》2004,(3):52-55
欧盟主张依靠国际合作机制 ,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政治资源和经济利益。在对待巴以冲突问题上 ,欧盟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在 :与巴、以两方关系由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拓展 ;强调依靠国际合作机制 ,通过合作与对话解决争端。欧盟在巴以冲突中的外交政策为其赢得了较好的国际声誉。欧盟希望靠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共同的外交路线和独立的防务能力 ,努力实现它“说话算数”的世界一极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2003年底,在巴以和平“路线图”再次搁浅,巴以冲突持续僵持,双方以暴易暴不断升级时,以色列总理沙龙出乎人们意料地表示,他计划采取单方面行动撤出占领的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和部分西岸地区(脱离计划)。鉴于沙龙在巴以问题,尤其是在定居点问题上长期持强硬立场,是以推动定居点的主要领导人,有“定居点之父”的“美誉”,对他提出“脱离计划”,人们颇感意外。沙龙“脱离计划”的前因后果和影响、前景如何,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0.
王建 《西亚非洲》2015,(2):35-57
在中东剧变大潮中,埃及政权两度更迭。穆斯林兄弟会在埃及政坛的崛起使以色列对安全环境深感担忧,埃及军方推翻穆尔西政府缓解了以色列的安全之忧。哈马斯试图打破封锁的努力未能取得成功。阿拉伯国家在巴以问题上的分歧公开化,形成支持和打压哈马斯的两个对立阵营。巴以问题是中东政治动荡的突出表现,但中东政治动荡的根源绝非仅仅是巴以问题。我们应更多地从中东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寻找造成今日中东政治动荡的根源,不能一成不变地把中东政治动荡全部归咎于巴以问题。实现中东的稳定必须以实现3个层面的和谐为基础:一是中东国家间的和谐相处,二是伊斯兰教派间的和谐相处,三是不同文明间的和谐相处。否则,即便巴以双方就巴勒斯坦最终地位问题达成协议,中东地区也难以实现稳定。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段时间,巴以冲突愈演愈烈,国际社会也加大了调解力度。特别是美国,调整了布什政府上台以来的“超脱”政策,表现出较前积极的姿态,为巴以实现停火恢复和谈带来一线希望。6月底,继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尼特之后,美国务卿鲍威尔再赴中东,亲自督  相似文献   

12.
7月 2 5日 ,历时 1 5天的巴、以、美戴维营三方会谈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无果而终。然而 ,在此次谈判中 ,巴以双方首脑首次面对面讨论最为关键和棘手的巴最终地位问题 ,且取得了“很大进展”。戴维营会谈将会对未来的巴以和平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今后谈判的前景仍不容乐观。一、戴维营三方会谈的背景巴以 1 999年 9月初签署《沙姆沙伊赫备忘录》以来 ,以军先后两次在约旦河西岸重新部署 ,使巴方单独和联合控制的西岸土地达 4 2 .9%。此外 ,以方还开通了连接加沙地带和西岸南部希伯伦市的安全通道。 1 999年 1 1月 8日 ,巴以正式开始最终地…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3月底以来急剧恶化的巴以局势虽然在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介入下于近期出现了暂时的缓和,但这种缓和丝毫不能让人对巴以冲突的和平解决抱有轻松、乐观的心态,因为巴以之间持续了几十年的恩怨与纷争实在是剪不断理还乱。  相似文献   

14.
1998年10月14日,美国马里兰州怀伊种植园。巴以和谈正在紧张地进行。经过长达9天艰苦而曲折的谈判,在美国总统克林顿和约旦国王侯赛因的调解努力下,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于当地时间10月23日签署了一项巴以临时和平协议。至此,长达19个月的巴以和谈僵局终于被打破,中东和平再现曙光。巴以临时和平协议的签署可谓来之不易,特别是在协议即将签署的关键时刻,由于以色列和美国在旷日持久的“波拉德事件”的处理问题上出现分歧,以色列再次提出释放波拉德的要求,美方断然予以拒绝。于是,以色列拿出“…  相似文献   

15.
自1993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签署奥斯陆协议以来,巴以和谈经过双方7年多的努力,在2000年进入了最后关键阶段。2000年7月,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在戴维营峰会上就最终解决耶路撒冷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巴以虽未能最后达成和平协议,但进一步缩小了分歧。之后,阿拉法特和巴拉克的立场都有所松动,人们对巴以在年内达成和平协议寄予较大希望。然而,9月28日以色列右翼反对党领袖沙龙不顾巴方警告,强行“访问”伊斯兰圣地引发了巴以间大规模流血冲突,使巴以和谈遭到重大挫折,巴以在近期内达成和平协议的可能性终告…  相似文献   

16.
美国遭遇恐怖袭击与中东地区密切相关,其反恐行动更是为本已动荡的巴以局势增添了新的变数。美国中东政策的不确定性是巴以冲突的重要外因,反恐利益则是其中东政策变化的主要根据。随着反恐行动的后续发展,伊拉克成为反恐行动新的打击对象,中东的两大热点——巴以争端和伊拉克问题在反恐框架中相互交织。  相似文献   

17.
巴以第二阶段自治协议的背景与影响李莉9月24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埃及塔巴就巴第二阶段自治问题达成协议。9月28日,在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主持下,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解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在华盛顿正式签署这一协议。这是继《奥斯陆原则声明》和《开罗协议》后巴以...  相似文献   

18.
巴以签署奥斯陆协议是巴以和谈突破性的进展。随着谈判的深入,推进和谈难度增大,但在外力的调停下,经过艰苦的谈判,终于达成塔巴协议,是巴以和谈的又一重要成果。随着谈判更具体触及双方根本利益以及以色列大选临近,双方主和派遭受更大的压力和牵制。同右翼极端势力的矛盾和对立也有激化,拉宾被害即是突出表现。巴以和平进程虽受干扰,但终将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19.
2014年6月12日,三名以色列少年在约旦河西岸突遭不明身份人员绑架,以色列军警随即展开大范围搜索,直至6月30日才发现人质已被“撕票”。7月2日,一名巴勒斯坦少年遭以色列犹太极端分子报复性虐杀。接连两起突发事件牵动了巴以民众的敏感神经,双方旧恨重燃、矛盾激化,暴力冲突在多地蔓延,巴以局势随之恶化。  相似文献   

20.
1999年5月,以色列工党领袖巴拉克当选为以色列总理,7月组阁执政后表示要实现已故前总理拉宾所倡导的“勇敢者的和平”,使长期陷于停顿状态的巴以和谈出现转机。9月5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在埃及西奈半岛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协议》,巴以双方将于2000年2月达成最终地位框架协议,9月签署最后协议。1999年11月8日,以、巴最终地位谈判拉开序幕,持续近一个世纪的巴勒斯坦问题能否在短短的百余天内拿出一项永久性解决方案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