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对知识分子历来是重视的,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回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真理只要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正确,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就会从胜利走向胜利,否则就会走向曲折,甚至导致失败.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及其规律,有助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但苏联的解体并非由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相反,正是由于 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苏联才发生政治剧变。因此,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社会主义失败了。只要中国不倒,社 会主义在世界上将始终站得住。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主义必将最终代替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3.
陈悦新 《传承》2009,(22):128-129
斯大林时期长期的党和个人过分集权的执政体系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也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失败的重要因素。苏联执政体系的失败违背了中国道家的核心思想。在新时期应当积极借鉴正确的道家思想来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时期长期的党和个人过分集权的执政体系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也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失败的重要因素.苏联执政体系的失败违背了中国道家的核心思想.在新时期应当积极借鉴正确的道家思想来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一段时间以来,方励之、王若望、刘宾雁等人,到处发表演说、文章,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美化资本主义,鼓吹“全盘西化”。方励之说,“从马克思、列宁到斯大林、毛泽东,这种正统的社会主义到现在这种结果是失败的。”王若望说,“关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问题,这恰恰是我们中国需要的,紧迫的需要。这是我分析长期历史经验所得出的结论。”刘宾雁说,“七十年了,世界上还没有一个能够象样的说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展示的,而且必将战胜资本主义的这样一种国家,一种制度。”事实果真是这样的吗?否!我国一百多年来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历史证明:社会主义是使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重要法  相似文献   

6.
苏联哲学教科书是长期在包括苏联、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读本。它从上世纪30年代传人中国后,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直接的中介作用,特别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最为明显的特征。本文仅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21世纪,将会有着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几十年间,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它一些国家革命的胜利,证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是能够成功的。近些年来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和影响,特别是由于前几年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人们不断地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是空想的产物、历史的误会,还是合乎逻辑的发展、历史的必然?这就从现实中提出了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关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  相似文献   

9.
苏联实行高度的生产资料国有化和实行高度集权,使苏联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和无实际的民主权利,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的最终失败,鉴于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当今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持改革开放,高度警惕西方国家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和平演变。  相似文献   

10.
叶委员长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无缘无故地在中国出现的,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亿万人民在长期奋斗中所作出的决定性选择。”这是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对我国百余年革命斗争历史所作的重要科学结论。回顾我国人民在这个历史时期从失败走向胜利的战斗历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对于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联演变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民主社会主义的破产──苏联演变及其教训的思考之五马坚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苏联演变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失败,至少证明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从这个论断出发,他们得出以下结论:苏联的演变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因此,苏联的演变是...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国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一,在于忽视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所扬弃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考察和研究,忽视了对苏联共产党历史以及苏联历史的研究.而造成上述不足的根源在于我国学者往往习惯局限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而割裂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以及苏联历史和苏联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只有加强对苏联历史的研究,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得更加透彻,也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随着苏联解体之后苏联时期的档案不断解密,苏联共产党历史和苏联历史中的很多疑问将会得到客观的阐释,而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显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个人还是制度是研究苏联解体问题的学者的对立观点。由此衍生出了四个观点:即苏联解体是否具有命中注定的必然性;苏联解体是否是苏联人民的选择;苏联解体是否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否是"去苏联化"的结果。对此,东西方比较政治学理论有着不同解释,而正确评价苏联解体原因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前提,涉及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对此,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具有阶级属性,以马克思比较政治学的视角来解读这一重大的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14.
苏联剧变中的法律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联社会主义失败、苏联解体的进程中,苏联缺少法制的传统、违法现象普遍,无疑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几十年间 ,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它一些国家革命的胜利 ,证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是能够成功的。近些年来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和影响 ,特别是由于前几年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 ,人们不断地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 ,是空想的产物、历史的误会 ,还是合乎逻辑的发展、历史的必然 ?这就从现实中提出了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关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考察这个问题 ,首先从近代的历史事实说起。资本主义从十四、十五世纪在地中海沿岸…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进程中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全球化的历史、现实和趋向都揭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联系。偏离世界历史总规律和经济全球化总趋向,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重要原因。全球化历程表明,资本主义是全球化的起点,社会主义是全球化的结局。社会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实现之日是共产主义全球化到来之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7.
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已近十年,国内外对其原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作了许许多多的探讨,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论。在国内,有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于这一模式的弊端。不可否认,这一结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一结论却解释不了何以在同一模式下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那么,应该如何评价这一模式。如何认识它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关系呢?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苏联模式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兴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已近十年 ,国内外对其原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作了许许多多的探讨 ,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论。在国内 ,有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 ,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在于这一模式的弊端。不可否认 ,这一结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一结论却解释不了何以在同一模式下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那么 ,应该如何评价这一模式 ,如何认识它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关系呢 ?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模式 ,往往也被称…  相似文献   

19.
党的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为指导,在积极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积极借鉴其它国家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失败的历史经验并结合本国实际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重大转变,为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而,从历史哲学的理论视野出发来审视党的领导集体现代化模式的历史演变,这在中国加速社会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上半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三国两方”的角逐场。这种国情和基本格局使得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既有伟大的时代意义,又有历史的局限性。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是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和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但是也不应低估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美国在日本投原子弹对促进日本投降的作用。苏联和美国都实现了各自的对日作战目标,对于中国来说,这样结束战争,积极意义是减少了人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由于没有在日本本土作战,没有直捣日本法西斯的巢穴,也因此而使中国抗战胜利带有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