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消费与人的自我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消费不仅体现了消费模式的变化,更体现了消费者认同形式的变化,消费与认同的关系因而更加密切。人们选择哪种消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由人们的认同所决定的。人的认同和消费成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体现为认同支配了消费,消费体现了认同。然而,在这个用消费主义理念支撑的社会,人们通过消费能否获得自我真实确认,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季中扬 《求索》2012,(4):162-164
从田野调查资料来看,当代农民对乡土文化仍然有着深层次的认同。乡土文化认同危机话语实质上是知识分子对乡土文化现代处境的焦虑而产生的文化想象。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时期,我们一方面应该关注文化生态多样性,高度认识保护乡土文化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为了所谓重建乡土文化认同而让现代农民在文化上留守于前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3.
90年代初美国一本专门从事中国研究的杂志说:“在中国面临的各种危机中,最核心的危机(the core crisis)是自性危机(identity crisis)”,这个identity crisis其实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认同危机”。作为中国面临的核心危机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话题,本文以“北大清华十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为契机,谈一下消费文化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和冲击。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现代消费社会阶段,人们的消费观念有了极大改变,不只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更多地关注商品是否能够彰显自己的个性,是否能够体现甚至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从现代消费文化的特点入手,以对现代消费中个性消费的群体认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消费文化与青年认同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智君 《青年探索》2006,5(5):68-69,78
消费文化带来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的改变,也给青年的成长发展带来影响,甚至带来了青年的认同危机。本文阐述消费文化对青年认同危机的影响:即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会对青年的现实认同产生强烈的破坏性;消费的私人化威胁到了青年自我的同一性;生活于消费文化语境中的青年极容易损害对他者的认同;对消费可能性的的畸形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青年的阶级和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6.
张首先 《青年探索》2007,(2):59-61,78
大学生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焦点问题,造成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对自我认同产生了危机,这种危机的出现主要源自于当代核心价值体系的缺失,只有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消解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梳理身体技术、自我认同及时尚研究的基础上,从主体性建构以及文化再生产的角度阐释当代大学生的时尚行为,以及构成时尚之所以流行的社会心理机制,提出了时尚行为对当代大学生建构自我认同的符号意义,并对时尚行为对当代大学生身体的规训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8.
台湾问题的实质就是国家的统一问题。当我们努力去落实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时,才发现今日的台湾社会在统一的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台湾社会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问题上都出现了危机。分析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寻找解决危机的钥匙,这是本文要做的。  相似文献   

9.
岳春燕  ;李红兵 《前沿》2014,(13):151-152
兵团文化是兵团精神的集中反映,是兵团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的精神归属与价值选择,也是兵团保持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源泉。当下,兵团文化面临着现代性的侵入、官德失范、教育缺失与自身文化创新动力不足等困境,新一代兵团职工对兵团文化的认同有着与其父辈明显的差异。本文就此变迁进行梳理,并就影响他们文化认同的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0.
结构化理论视角下的自我认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认同是指在个体的生活实践中,通过与他人及社会进行能动互动,个体通过内在参照系统形成自我反思,使行为与思想逐渐形成并自觉发展成一致的状况,表现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现实性反思和生命价值的深层次追问.结构化理论认为,自我认同是个体建构和社会塑造互动的过程与产物,自我认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过程,具有经验反思性、连续一致性与主观适宜性.自我认同能为个体的社会生活提供方向感和幸福感,从而实现个体的生活目标,为个体的社会认可提供实现条件,推动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青少年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我们假设必然会出现两种定义结果:相悖或相符,即青少年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与一致性——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自我认同危机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凸显的定义偏颇;一致性主要表现在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相一致,会出现二者都较高、较低以及都恰当的三种情况,而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公约失范导致二者不恰当地一致性也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化问题。基于此,应协助青少年构建积极的自我认同,科学引导社会定义,同时加大规制力度,减少社会误判,消减歧视与污名现象,增加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在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都正确的情况下促成二者的一致性,最终促进青少年发展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工人作为我国产业经济的主要力量,在中国的社会阶层的结构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根据2001年对湖南、湖北几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有关问卷调查,从国企工人在整个社会中阶层地位自我认同、国企工人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阶层地位自我认同、国企工人在企业内部的阶层地位自我认同三个层次来考察当前社会国有企业工人的阶层地位认同状况。  相似文献   

13.
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与之因应的行为表达,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政党能否赢得足够的民众支持进而决定其生存和发展。大众传媒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向社会一般大众等进行信息生产传播活动时所使用的传播媒介,是塑造和传递政党认同的途径和载体。政党通过大众传播博取社会认同的成败根本上取决于其执政效果的好坏,政党与大众传媒在政党认同上的控制与反控制互动将持续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4.
王亮 《理论月刊》2010,(2):54-56
“自我认同”作为一个现代性的话题,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个体的自我认同,既是个体反思性投射和建构的结果,也是社会结构性建构影响的结果。是社会的结构性建构和个体的反思性建构互动的过程和产物。  相似文献   

15.
当道德居于自我认同的核心时,"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成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有道德成为做人的基本原则,道德认同生成。在道德认同的作用下,人生自我价值实现系统的目标、评价标准和价值活动都不会违背道德原则。道德认同引导下的人生自我价值实现过程是一个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共同满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韩升  李筱 《长白学刊》2020,(6):52-59
马克思的现代性自我批判思想是深刻并且具有源发性的,他对"现实的个人"及其社会交往的论证开启了近现代哲学史上对现代性自我批判考察的思想历程,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效应。埃米尔·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紧随马克思之后,分别对社会分工中的自我认同进行定位和对现代性社会理性组织进行批判性反思,他们为理解现代性自我认同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哲学视阈。在马克思现代性自我批判思想的影响下,尤尔根·哈贝马斯、安东尼·吉登斯等人分别从自我认同在他者参与视角、反身性思考等方面进行了阐释。马克思现代性自我批判带来的思想史效应,推动了积极的他者意识在极盛现代性语境下的自我认同中的发展,为在一种相互证成的建构性关系中以一种更加敞开的方式达成自我确证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传统社会中,族群认同主要体现为本族与邻近族群互动过程中排斥与接纳的边界建构结果;而在现代背景下,传统的控制日益变得薄弱,日常生活不但受到来自地方性的影响,同时受到全球性浪潮影响。国家民族识别对族群的重构、交通和通讯设施的改善,都使族群面临着多样性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族群意识和族群认同也体现出新的特征,以帕西傣作为研究对象来对这些新的特征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社会,消费成为社会中占主导位置的力量,消费也成为人们构建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期,青少年期也是个体身份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青少年在认识自我、展现自我的过程中受到消费主义的极大影响。更多的青少年通过消费彰显个性、品位,消费为青少年提供了自我身份认同的路径,然而青少年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加剧了青少年身份认同的危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西方主流NGO话语在本土的传播为路径,通过研究民间妇女组织的相关文献资料,归纳分析民间妇女组织领导者和参与者对自己组织的思考和社会角色定位,即他们的自我认同.分析认为,民间妇女组织自我认同在最近几年发生转变,即从关注妇女事业的民间妇女组织向关注公民社会发展的妇女NGO转变,这一转变与西方主流NGO话语在本土的系统传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而“冲突论”和“一致论”在界定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上无疑都具有片面性,基建与此基础上的“同质化”与“异质化”两种整合思路也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文化与公民文化具有内在的粘合作用,因而在现代公民社会中培育新的公民文化应当是解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