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校园文化熏陶是一种隐性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创设各种文化活动氛围与大学生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认知学习相结合的。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知情意行思想心理转化过程来分析:大学生主要通过理性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情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意志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和实践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等过程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从知到行,并把核心价值观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身价值观的一部分,并外化为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年学生的精神追求。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深理性认同,增进情感认同,强化行为认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学习社会实践、校园社会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增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积极创新社会实践路径,实现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基于接受视阈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是作为接受主体的大学生在一定接受环境中,通过一定接受中介,对作为接受客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价值认知、认同和践行。针对当前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大学生价值迷茫等问题,我们应围绕引导接受主体、完善接受客体、改进接受中介、优化接受环境等要素选择合理路径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  相似文献   

4.
《农村青年》2014,(10):46-47
近日,团留坝县委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基本内容,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活动,各团组织积极动员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传递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高校青年教职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在很大程度上会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通过对北京大学部分青年教职工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方面,青年教职工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度较高,而行为倾向有待加强;在践行方面,青年教职工践行度较高,但榜样作用和传导作用有待提高。与此同时,影响青年教职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素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从国家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个体价值观等不同层面看,当代青年价值观总体积极健康向上,但是存在知、信与行的矛盾,个人、社会与国家的矛盾,工具性认同与价值性认同的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中存在无根性、模糊性和低效性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优秀文化为价值载体,负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也需要转换为可信、可行、可亲的涵养形式。  相似文献   

7.
公民价值观是一种为现代社会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具有很强权威性的社会信念.构建青少年公民价值观是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价值观变化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建设和谐社会价值目标的需要,是中国融入世界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和主导青少年公民价值观构建的根本,全社会推进青少年公民教育、鼓励青少年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是构建青少年公民价值观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在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中,面临着部分大学生艺术作品与核心价值观、经验世界与道德世界双重背离的困境。从价值哲学的角度审视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及其艺术作品的价值取向、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路径上,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设立红色文化工作室和师生流动文艺宣讲团,采用双维文艺教学法,增强艺术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认知、情感认同和践行引领。  相似文献   

9.
为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前沿演进与热点领域,采用知识图谱对中国知网(CNKI)上的7186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前沿演进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且与国家出台相关文件同步;(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及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等功能探讨"五大方面。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阶层思潮的影响力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扩大,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利益诉求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同。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看待处理社会新阶层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对于在大学生中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背景下农民工就业权之法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产生的新兴社会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其就业权益的保障和实现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旧体制的制约,有的甚至还存在法律的盲区。深入探讨农民工就业权的法理依据,透析我国农民工就业权的保护现状,进而寻求促进和保障实现农民工就业权的对策,对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保障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媒介素养是其城市融人的推手之一.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为例,考察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生活景观,从中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针对这一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对策,以引导其有效利用网络,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人力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企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流动型务工人员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及时吸收他们加入工会组织,有效地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充分凋动他们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是工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吸收流动型务工人员入会要从转变观念、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做起,同时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尽快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4.
经济转型中的农民工身份认同差异与不平等待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大量农民必然要转变为工人阶级是一个普遍规律,在转变过程中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一个过渡期,存在身份认同差异和不平等待遇。而中国农民在向工人的转变过程中,不仅具有世界各国在经济转型期的普遍现象,而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产生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致使中国农民在向工人转变的过程中,身份认同差异和不平等现象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5.
进城务工人员是社会转型期产业工人队伍的新生群体,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然而,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方面都处于最底层,其合法权益维护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最大限度地把进城务工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发挥他们在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论劳动关系状况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进城农民市民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目前有一亿多农民工在城市谋求生存和发展,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这一进程的生力军。农民工进入城市之后,劳动关系成为其最基本的社会关系,而目前农民工在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安全、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类型等方面面临的劳动关系状况直接制约了他们顺利融入城市社会的再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些企业陷入困境,农民工就业受到影响。金融危机条件下,农民工视角的就业前景是:出于生计考虑,外出务工仍是其主要选择;金融危机并没有减弱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强烈愿望;农民工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就业前景持较为乐观的态度;农民工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是中国特定的体制下对进城务工农民身份的一种描述。虽然农民对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农民工仍是城市的边缘人,在城市里处处受歧视,合法权利得不到保障。农民工权利的缺失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直接原因,它不仅造成了农民工社会地位低下、进城就业难度加大、生活和工作条件恶劣、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加剧,而且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正常转移,延缓了城市化进程,甚至容易引发城乡矛盾,削弱工农联盟,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农民工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权利。  相似文献   

19.
城市农民工阶层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以及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农民工内部已经发生了阶层分化,从上到下依次划分为准市民身份的农民工、自我雇佣的个体农民工、依靠打工维生的农民工、失业农民工、失地农民工这五个阶层。经济收入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农民工内部发生分化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原因。农民工阶层化未来发展将呈现出城市农民工数量持续增加,农民工阶层在经济层面进一步分化,农民工阶层由基础的经济层面的分化进一步转向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分化,城市农民工的阶层流动从自发转为自为等趋势。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农民工的主体,他们的劳动素质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也会影响到中国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竞争力.因此,如何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和融入城市的能力是现实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