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南澳岛是广东著名的台胞之乡,与台湾的关系源远流长。历史上有许多南澳人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定居台湾;也有南澳官兵戍守台澎而定居台澎;还有台湾姑娘随贸易交通船嫁给南澳人安居南澳岛。现在台湾的南澳籍同胞和在南澳的台属众多,两地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来往经常,关系密切。 改革开放以来,又有台胞回南澳定居、到南澳娶亲的,也有南澳人到台湾探亲、居住的,两地的关系更加融洽。近年,又出现了南澳县政协委员郭永俊先生到台湾常住的新鲜事。郭先生于1949年被胡琏兵团抓去台湾,1982年回家乡南澳定居。他爱国爱乡,勤劳经商,多次向国家、乡里捐资兴办公益事业,先后被推选为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前年,政策允许大陆台胞赴台定居,根据郭先生的意愿,县对台部门特地为他办理赴台常住手续。现在,郭先生经常往返于两地之间,联络台胞台属,在台湾南澳同乡会中,讲解大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投资环境,为引进台资,发展两岸的关系,促进祖国统一而奔忙。 最近,南澳县政协召开四届四次会议,郭先生作为在台的政协委员,专程从台湾赶来家乡出席大会,并向大家介绍了台湾当前的有关形势,受到委员们的欢迎。  相似文献   

2.
余热献祖国     
余热献祖国在两个县公路分段,经常可以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同志,]0多年来,他几乎每天要出车、压路、修车、打厂卫生。这就是原西平县政协常委、从台湾回来定居的李秀峰。1981年8月,57岁的李秀峰怀着思念故乡之心,辞别J亲友,变卖了家产,回到了久别的家乡...  相似文献   

3.
月是故乡明     
年逾88岁高龄的台胞刘仲席先生,原籍湖南省花垣县茶洞镇。1989年春,刘老先生离开台湾,回到阔别40多年的家乡花垣县定居。刘先生原名鸿儒,字仲席,系黄埔军校第十期学员。1949年,他离开大陆,经由香港东渡台湾。其后不久,便由军职外调从事  相似文献   

4.
桑志权 《台声》2013,(8):80-80
经过近两小时的直航,我们乘坐的飞机稳稳地降落在台中机场。母亲望着窗外的一草一木,激动地对我说,终于回到家乡了……我的外公陈木,字光华,1909年生于台湾台中县梧栖镇,家中排行老二,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口腔科专业。上世纪30年代末,外公从台湾到大陆行医,并定居镇江。  相似文献   

5.
台胞李先生为家乡修路捐款6万元9月17日,民权县北关集镇台胞李世军先生把6万元交给了北关集镇城建指挥长赵书军。李先生现年66岁,台中市三三实业有限公司经理。他离开家乡已有47年,家中有高龄老母和7个兄弟。在台湾他时刻想念家乡的父老乡亲,时刻关注着家乡...  相似文献   

6.
肖巩 《今日上海》2010,(6):58-59
官其格,1939年出生于内蒙古草原与大兴安岭森林交界的遥远小村庄,如今他定居于美国洛杉矶,但频频往来于自己的家乡以及北京、上海等城市,被人誉为“骑着马儿走世界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7.
1993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为盘活高家堰油漆厂,向定居在本镇的台胞唐文彦借10万元人民币,合同规定半年归还,年息15%,半年后,油漆厂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不仅无力偿还台胞债务,大量银行贷款也无法归还,最后以破产而告终。唐文彦追回债务成了漫漫长路。唐文彦在台湾时,生活很艰苦,他靠在医院做清洁工才积攒了约20万元人民币。回家乡家居后,日常开销已花了不少,为支援家乡发展经济慷慨借出10万元,已是倾其所有,宁愿自己生  相似文献   

8.
最近,8名台儿庄籍台胞相聚在魂牵梦绕的台儿庄大战故地。他们是枣庄市第二中学的前身——原台儿庄胜利中学旅台校友会的代表。这些昔日有远大民族抱负的英俊少年,如今已是白发苍苍。面对家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50多年的故乡情、爱国心,溢于言表。一张小小的贺卡  现在已是台湾知名儿童文学家的郁化清先生,看到家乡的变化激动不已。但是,更让他不能忘怀的是从家乡寄给他的小小贺卡。提起贺卡,他的泪水已挂满那饱经风霜的脸颊。  每逢佳节倍思亲。2000年春节期间,在台湾的台儿庄籍台胞都收到了寄自家乡的一张祝福贺卡。当郁…  相似文献   

9.
现年 73岁的唐河县大河屯镇鄂湾村台胞何恩瑞,离乡 50年不忘故土。老先生第一次返乡是在 1980年中秋节,家乡的巨大变化让他欣喜不已。为传递家乡富裕、祖国繁荣的信息,在随后几次返乡时,他选择了一种颇有蕴意的作法——带家乡菜回台湾。他由带样菜、菜种、邮寄菜到为客商牵线搭桥,使家乡的脱毒土豆、大白菜、西芹等飘洋过海,在宝岛开花。今年元宵节,老先生第九次回乡时负有一个重要使命,受几位老友之托,购买了 50多公斤各类优质良菜种。老台胞九归故里,在家乡传为佳话,家乡菜宝岛扎根,又慰藉了众多暂时无缘返乡的游子。 老台胞…  相似文献   

10.
黄少华 《台声》2001,(8):35-36
电影导演谢雨辰位于北京双榆树附近的家中,可以称得上是“台胞接待站”。对于他和他的夫人来说,四季不断地接待台湾亲朋,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最近,他的亲属从美国和台湾等地,纷纷来到北京——中国的变化使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了首次祖国大陆行,并要求谢导多多介绍和导游,而从前他们未曾考虑来大陆。   谢导举家从台湾回大陆定居已经17年了。从1988 年开始,家里每个礼拜都接待来自台湾的亲朋好友,有的亲友先后来了近20次。这些年来,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发生的巨变,台湾朋友每每聊起,总是不约而同地发出感叹,言语间总流露…  相似文献   

11.
圆梦     
一位年过八旬的台胞,30年来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带全家人回家乡过上一个团圆年。今年春节,他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农历十二月二十九, 台胞胡福梯先生踏上了家乡的土地,“终于回来过年了,30年的心愿终于了了。”过了新年,胡福梯已经80周岁了。从他 1940年16岁到台湾算起,离开家乡已经有60 多年了。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胡福梯还是乡音未改。他坚持用一口非常流利的永康话与人交谈。胡福梯已经连续4届担任台湾永康同乡会理事,为家乡人民和远在台湾的永康人之间的感情联络、发展作贡献。  相似文献   

12.
高伟 《台声》2011,(5):46-49
黄威廉教授是台湾新竹县关西镇深坑乡人,是定居在祖国大陆的台湾省籍植物地理学家。1947年台湾“二·二八”起义爆发时,他正在台湾大学森林系求学。“二·二八”起义后,为躲避战乱和白色恐怖,他不得不暂时返回祖国大陆,来到他父亲——著名台籍教育家黄国华年轻时从日本回国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贵州,进入贵州大学农艺系读书。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历史名城“不夜城” 的故址——山东省荣成市埠柳镇不夜村,有一位从台湾回乡定居的老人孙温范.他今年74岁,是1988年5月回乡与阔别了48年的妻子曲淑嫦重新团圆的.孙先生在家乡生活得怎么样?有何感想?“家乡民风淳厚,经济发展快,我们生活得很好.”孙先生身体硬朗,脸泛红光,看上去比实际要年轻得多.他向我们介绍,他们老两口只有一个儿子,在青岛铁路部门当干部,工作忙,很少回家.饮食起居,多亏邻居们照顾.1989年3月,他骑自行车外出,不小心摔断了左腿,住了两个多月医院.这期间,邻居们送吃的,送用的,还轮流到医院看护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就是现在,他吃的菜、烧的柴,大多是邻居送的,很少自己花钱去买.孙先生透过玻璃窗指着院子里(?)(?)  相似文献   

14.
唱好家乡招商连台戏李金奇,国荣,宋玉5月16日,方城县在深圳市召开招商会。几位台胞思念家乡,应邀赴会,以台引台,以台引港,唱好了为家乡招商引资的连台戏。尚先生患病遇会签协议尚先生在台湾为知名人士,他热爱家乡、报效桑梓。前些年,已在祖国大陆投资两个企业...  相似文献   

15.
于晓阳 《台声》2000,(10):36-36
今年 8月,桂花飘香时节, 84高龄的谢鸿轩先生携次子谢启刚从台湾回安徽家乡省亲,受到当地领导和乡亲的亲切接待。谢鸿轩先生是安徽省繁昌保定乡人, 1917年生,自幼入私塾, 10岁学古文, 12岁习诗词, 14岁习作骈文,才名传乡里。他毕业于黄埔军校 16期,现为台湾师范大学古文学著名教授。谢启刚现任台湾慢速垒球协会裁判组长。 一   谢先生怀着对家乡的一片眷恋,将毕生收藏的部分书籍捐赠给家乡。 1992年至 1998年,他先后 4次向繁昌县图书馆捐赠各类珍贵书籍 2051册。 2000年 5月,谢先生第 5次从自己珍藏的图书中遴选精品 12箱 40…  相似文献   

16.
易靖茗 《台声》2014,(1):76-79
她在台湾17年,他在大陆17年,两个人都在对方的“家乡”扎下了根,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自己的人脉,有了自己的习惯。但即使天各一方,爱情依然甜蜜,婚姻保持温度。她说,我们这才叫——  相似文献   

17.
在人们眼中,林港慈是个心直口快、任劳任怨、处事公正客观、聪明能干、平易近人的人,很多人特别还一再夸赞他像老黄牛那样,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的精神,这就更增强了我采访他的愿望。不管他如何谦虚,我还是一点儿也不放松地和他“闲聊”。终于,在不断的追问中,我对他有了初步的了解。林港慈的父亲是台湾花莲人,母亲是香港人,40年代从台湾来到贵阳,从此就定居下来。林港慈1950年7月出生于贵阳。这片生养他的土地培育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还使他的口音掺杂着浓重的贵州味,我不得不常常请在一旁的陈贵彩会长帮助翻译,以弄懂他的话…  相似文献   

18.
林旭升 《台声》2001,(9):32-34
一直很想采访谢源拔。 谢源拔是1946年12月调到大陆打内战的国民党70师的一员,这支军队中的一万多名台湾兵,因为内战和两岸交往长期隔绝,战后许多人滞留大陆并与台湾亲人失去联系40多年。1988年,谢源拔成为被台湾当局核准回台探亲的首位台籍老兵。当时,台湾、香港有十几家媒体的记者采访谢源拔,台湾的报纸每天都有谢源拔探亲的报道。就在那次探亲之后,谢源拔便定居台湾。但是,在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谢源拔却生活在重庆,我很想知道谢源拔的传奇经历和他情系两岸的内心世界。  于是,我叩响了谢家的大门。带着泪珠离开台湾 “都55…  相似文献   

19.
季平 《统一论坛》2001,(4):58-59
牛哥,本名李费蒙(1925—1997),为台湾社会文艺界公认的一代奇才。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他一手写曲折离奇的推理小说,一手画散播喜怒哀乐的漫画,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他的漫画作品,更是一般台湾民众的精神食粮。1925年,牛哥诞生在香港九龙蒲岗村,他四岁随父母定居于  相似文献   

20.
春风拂面的日子里,座落在上海南京西路上的美术馆宾客盈门,这里正在举行台湾著名画家刘国松的七十回顾展。刘国松1932年生于安徽,祖籍是山东青州,1949年定居台湾。1956年,刘国松先生在台湾师范大学毕业后,对发展、创新中华民族的传统国画产生了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创立了“五月画会”,发起了现代艺术运动,被台湾画坛誉为现代水墨画之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