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Situation:Johnconsultshisfriend,XiaoLi,onaproblemhehasencountered.)约翰:有一件小事我不太明白。小李:什么事啊?约翰:我今天去李老师办公室,很不巧,他不在。我问另一个人,“请问,老李呢?”那人奇怪地看了我一眼。难道我说错了吗?小李:你确实说得不合适。对自己的老师不能称呼“老…”约翰:有的书上说,称呼“老…”是表示尊敬、亲近,我为什么不能这样称呼呢?小李:书上的说法不全面。能不能称呼“老…”,要看双方的身分、地位。学生对老师,孩子对父母,都不能这样称呼。约翰:嗅,原来是这样。汉语的称呼比英语复杂…  相似文献   

2.
甲:我想,人与人之间还是要有个较为通用的称呼,以便于对话联系。本来,“同志”一词是通用的称呼,但现在好像不大用了。有一次我到邮局取汇款,一位年轻的女营业员正在和同事聊天,我叫了她两次“同志”,她回过头来拿了我的汇款单一看,就说汇款还没到,过几天再来。我想,汇款没到,我怎么会收到汇款单?但邮局是垄断行业,营业员说汇款没到,你还能怎么样?想必是那两声“同志”使她不高兴了,所以叫你再跑一趟。 乙:对年轻的女营业员,你应该称呼“小姐”。 甲:“小姐”这个称呼现在的确相当通行,但如果碰上四十多岁的女营业员,…  相似文献   

3.
人与人的相互称呼是表示彼此关系的,来不得马虎。譬如“父亲”,就是那个对你非常严厉而对你母亲却十分亲热的男人。又如,某公司的总经理姓傅,如果请他办事,务必要呼“傅正总”,那中间的“正”字省不得,因为“傅总”和“副总”可能产生歧义。以上讲的都是专称(也叫特称)。还有一些称呼是通称(也叫泛称),这类称呼是会随时尚而变调的,若呼不入时,你就可能碰壁。为了使诸君少碰壁,最近,我对“公仆”、“老板”和“同志”等通用称呼缘何变调作了一些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由正经而谐谑的“公仆”  相似文献   

4.
去台湾驻点多次后,有位朋 友突然说起:“你应该去看看老荣民。”“荣民”是台湾对服役多年的退伍军人的称呼。所谓“荣誉国民”,“老荣民”则已成为1948年、1949年随蒋介石退踞台湾的那批军人的特定称呼。从高阶职位退下来的荣民退休金不算少,可以颐养天年。这位朋友让我去看的是低阶老兵。  相似文献   

5.
寺人 《中国保安》2004,(18):34-36
“你好!我叫魂之天涯”“你好!”“你有什么爱好?”“音乐、看书、游泳……”……“我最近心情不是很好。”“怎么了,可以说出来听听吗?”“考试没考好,好烦呀!”“嗨,没事的,胜败乃兵家常事,家里又说你了?”……“明天能出来吗?”“干什么?”“我朋友给了我两张电影票,很好的,还有就是想见见你!”“这……我想想!”以上的几段对话是网名叫潇潇雨(女)和魂之天涯(男)三次在网上的聊天,相信凡是有过网聊经历的人对于这样的对话语气都不会感到太陌生。两个从未见过的人,在网络这个似实似虚的世界里,寻找着彼此感情上的寄托…  相似文献   

6.
1997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出租车司机小张(我们姑且这么称呼他)把最后一位客人送达目的地之后,就关闭了“空车”指示灯,独自回到家里,拨通了我的心理热线。 当时是晚上8:15分,虽然没到我公开约定的咨询时间,但我还是拿起了电话。 “是王先生吗?我可以跟你聊一会吗?”  相似文献   

7.
《时代潮》2003,(8)
上海“党内互称同志” 有人说,见着当官的,称呼王科、李部、张局、赵处、周县、孙厅、甚至称呼县级、市级、省级主要领导为“老板”。同志这一称呼,快消失了?也不尽然。 “请叫我同志。”3月24日,上海市人  相似文献   

8.
《人民政坛》2007,(12):37-37
《人民政坛》编辑部: 市、县人大换届后,经由我们本级人大代表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平时,为了方便称呼,我们在见到常委会委员时,都直接称呼为“常委”。一位老代表告诉我说,常委会委员不能叫常委。我问为什么,他说这是约定俗成的。请问,人大常委会委员如果不能简称为“常委”,  相似文献   

9.
陈老师,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你。你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五一奖章获得者,冶金系统的劳动模范,全国政协委员,国际钒技术委员会评委,攀枝花市政协副主席……但你最喜欢的称呼,还是这一声“陈老师”。还记得我第一次采访你的那个晚上吗?深秋时节,有些凉意,秋虫的叫声渐渐地减弱。一列火车从江对岸开过,重重地辗压着钢轨,也划破了这沉寂的秋夜。 终于,你无法止住感情的洪流,压抑多年的泪水从你手指间流出,你干脆象个孩子一样放声痛哭,你说你不是哭自己,是哭他们—— 蔡博,蔡和森的儿子,科学家; 冀春霖,早年的爱国学生,科学…  相似文献   

10.
"头儿"     
说起我们的“头儿”,我打心眼里佩服他。他不仅在工作中严格要求我们、在生活上也是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他就是浙江省乐清市保安服务公司中队长余民。我们的“头儿”三十岁左右,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初次见到他是两年前的一个上午。我是河南郸城人,刚来乐清当保安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又是那么的新奇。但就在我第一天上岗时,遇到最困难的事就是语言障碍。“头儿”却风趣地对我说:“这里的方言很特别,也很难懂,你知道吗?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连美国佬也无法破解我们的方言呢!所以从现在起,必须要听懂、能讲本地话,才能更好地上岗工作。几天后,“头儿…  相似文献   

11.
●放羊女和修理工●编译《英汉汉英会计词典》●偶然进入惠普●亚信的1997●田溯宁“挖人”●作为亚信当我一度敲门而发现你不在家时,他们都说我没有希望了,但是他们错了;因为我每天都站在你家门口,叫你起床并且争取我希望得到的。我哭,不是因为失去了宝贵的机会;我流泪,不是因为精华岁月已成烟云;每天晚上我都烧毁当天的记录;当太阳升起时又再度充满精神。像个小孩似地嘲笑已顺利完成的光彩,对消失的欢乐不闻不问;我的思考力不再让逝去的岁月重回眼前;但却尽情地迎向未来。———马伦放羊女和修理工在2001年3月以前,韩颖这个名字极少在媒体…  相似文献   

12.
漫画与幽默     
“穷”画家   一位贵族带着女儿在湖边散步,不远处有位画家在埋头作画。女儿跑过去看画家画画。   贵族悄悄对女儿说:“瞧,这个叔叔多可怜,穷得连相机都买不起。” 歌唱家   甲:昨天我听见你唱歌了。   乙:是吗?我可是花了 100万来学唱歌。   甲:那我想介绍你认识我的哥哥。   乙:怎么?他也是歌唱家?   甲:噢,不,他是律师。他能帮你把钱要回来。 喂,我是老板   在非洲,白人家里的佣人一般称呼男主人为“老板”或“先生”,称女主人为“太太”,从不直呼姓名。老板说一不二,佣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  相似文献   

13.
"网络流行语"的今天与明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你对“网络流行语”还不熟悉,那么在网络上尤其是聊天室和论坛里,那些由汉字、字母、数字以及符号夹杂在一起的网络语言,一定够你“喝一壶”的了;倘若你是一个网坛“大虾”(网语,“大侠” 的谐音),想必你对“网络流行语”早已是乐此不疲了。在网络聊天室或论坛里,以下这种类型的对话真是屡见不鲜:“7456,今天GG、MM都上哪了?一个也没来,我只好也886。”“8147,BB,我来和你聊天。”──想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那还是让我们先从分析目前“网络流行语”的形态开始吧。  相似文献   

14.
一位美国女作家,在看到别人评介她的作品时对她用了“女作家”这个称呼而提出抗议,认为这是性别歧视。这在我们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你明明是个女性作家,人家这样称呼完全符合事实,怎么就成了“性别歧视”呢?她有她的理由:一部作品的成败优劣,在于它本身的质量,而与作者的性别无关,为什么人们在评介男性作家的作品时并不称其为“男作家”,而对女性作家却要特别指出她的性别呢?这就是不平等,就是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5.
这期《中国人大》关于人民陪审员的有关文章引出了本文的话题。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的颁布和实施,“陪审员”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称呼。每每提到这个称呼时,我总要在这个称呼前庄重地冠以“人民”二字。我以为“,人民”二字正是我们在司法活动中坚持陪审制度的根本所在。人民陪审员来自人民。追溯陪审制度的开端与发展,审视这项制度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我们都无可争议地认识到,陪审制度首先是一项政治制度。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公民参与行使国家权力,即在司法活动中行使法律授予的审判权力。在西方,这项制度是为司法…  相似文献   

16.
甲:我有个朋友,听过你讲“成功之道”;她说听起来很有意思,做起来太难了。乙:一个人老了就往往不能准确估计主客观的情况。我已在好几个大学讲“成功之道”,这就是缺乏自知之明、又很不了解听众心理的表现。你那个朋友的反应很典型。“成功之道”这个讲座听起来是有点意思,但要坚持实行却  相似文献   

17.
沈哥:朋友们大家好,9月是国际聋人节。沈哥我在这里向全国的聋人朋友们道一声节日快乐!当我们迎来新世纪第一个聋人节时,我们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残疾人称谓”的话题。我坐上轮椅近20年来,已经看惯了人们对我不同以往的跟神,听惯了“瘫子”、“废人”的种种称呼。当我与朋友们开侃时也常常自嘲道:“要钱没有,要命半  相似文献   

18.
在越南人的称呼中没有第二人称“你”。日常习惯性的称呼是哥、弟、姐、妹。我们到越南后,很快就被越南作家排资论辈地呼哥唤弟了,我们团里那位惟一的女作家就成了许多越南人的“小妹妹”。  相似文献   

19.
拙作《“文人”和“文化人”的起源》发表后,引起许多读者的兴趣,大家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新课题。现对于“文化人”的演变踪迹,根据近来发掘的史料记载,做如下补充——“文化人”称呼回溯到五四虽然“文化人”这个称呼正式出现于1936年即抗日战争前夕,但一出现就得到社会认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共生物,“文化人”这个概念延伸到20世纪初的五四时期。有文章谈起胡适之教授说:“他家那时在米粮库。(北京城区的)米粮库不失为一个文化人的区域。短短一节胡同,一号住着陈垣、傅斯年,三号住着梁思成、林徽音,四号住着(胡)适之先生。”这就是公认“陈垣、傅斯年、梁思成、林徽音、胡适之”这些五四时期的教授、学者都属于“文化人”之列。还有文章叙  相似文献   

20.
日晖港,朝晖映照的港口,好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地名。当你漫步于现今的林荫大道时,你很难想象当初“90年代龙须沟”的称呼是怎么得来的。人民不会忘记那些为了日晖港整治奔波的人们,更不会忘记当时的积极呼吁者——市人大代表马咪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