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 ,学术界对中国 5 0年代前期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机是否成熟 ,甚至是否必要 ,有了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 ,民主革命胜利后 ,党放弃了“七大”上提出的必须有一个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的观点 ,1 95 3年突然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提前放弃了新民主主义论 ,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脱离了中国的国情。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 ,应该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考察和研究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的历史渊源、现实背景 ,将会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改变了毛泽东本人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原来设想在建国 1 5年…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与过渡时期总路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现存的文献记载 ,毛泽东最早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是在 1952年 9月 2 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在 1953年 6月 1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 ,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并作了系统阐述。此后 ,毛泽东着重研究了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问题。 9月 2 5日 ,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周年的口号里 ,向全国人民正式发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为了适应和宣传总路线的需要 ,经中宣部起草、毛泽东审阅修改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 ,最后确定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相似文献   

3.
建国前后,毛泽东与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思想在原来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相对独立的、稳定的社会形态还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范畴下的具有渐变性的社会形态,何时、怎样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等具体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和主张;随着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确立,毛泽东和刘少奇及全党在这些问题上才逐步实现了新的思想统一。  相似文献   

4.
王诚宏 《世纪桥》2003,(6):10-13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渡时期呢?这是一个国家制度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也是一个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家经济比重中逐步增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引着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道路。 一、从突然转变到逐步过渡的思想演变 1.突然转变: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待条件成熟,即向社  相似文献   

5.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长期以来,我们党对这条总路线一直是完全肯定的。在1981年6月27日党的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还用不容置疑的语调指出:“历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诚然,党的这个总路线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我们党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  相似文献   

6.
关于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原因和过程,学术界已有很深人的研究,但对提出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关节点,如:为什么说毛泽东在1952年9月24日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讲话提出了“从现在开始过渡”的新设想?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轮廓是何时形成的?1953年6月政治局会议讨论的是什么文件?毛泽东的讲话都涉及哪些内容?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商业的政策是何时确定下来的?在从建设新民主主义到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转换中,中央领导人之间有何认识上的差异?这些具体而又重要的问题,仍有进一步考察的必要。对此作出说明和某些史实上的补充、订正,有助于认识的细化和深化。  相似文献   

7.
正内容提要: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与提出;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建立。1952年秋,党的领导人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党预定的社会主义目标,开始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秋,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提出,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按照原来的设想,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中共第一代领导人都主张新中国成立以后搞一段时间新民主主义,等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从1952年9月开始,毛泽东等领导人改变了原来的设想,随后又正式确立了"一化三改"的总路线,作出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的历史抉择。那么,这一改变的原因何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有学者撰文否定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存在,认为肯定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就是否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在其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实则不然,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虽然最终被放弃,但是,它代表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探索。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另外一种建设思路,但也不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完全否定。  相似文献   

10.
《湘潮》2007,(9)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在全国范围内的实践才刚刚开始,毛泽东就首先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的战略--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向社会主义过渡战略的重大调整是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因素的发展变化与战略决策人的指导思想互相作用的结果。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实现人的自我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而实现人的自我和谐必须正确对待荣誉及奋斗中的顺境与逆境、事业的成功和失败、生活的幸福与不幸,正确认识人生的有限与无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集体主义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坤  孙利萍 《探索》2004,3(6):74-76
对于集体主义道德需要从理论逻辑和历史理性的维度上进行反思。理论逻辑的追问表明,马克思的“集体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人道主义的底蕴。集体在道德上存在着善恶之分。历史理性的反思表明,集体主义在一定社会历史情境中的历史合理性是与它在同样的历史情境中同自私主义、剥削制度、专制集权体制的历史关联相互交织的。如若在现代性语境中还要继续集体主义道德话语,集体主义就应该从个体的一元伦理走向个体——制度(集体)的二元伦理架构。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市场化进程是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 ,必然涉及到人的观念的革新、社会组织结构和治理方式的变迁 ;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呼唤现代的科学的市场文化 ,市场社会化的过程则是现代的科学的市场文化的形成、传播过程 ,同时也是人们创造、学习市场文化并内化为人的自觉行为的过程 ,从而为制度创新营造现代的科学的市场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4.
关于政务公开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政务公开是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发言权,进一步转化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媒体舆论监督是现代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社会监督的重要职责,加强和完善媒体舆论监督对于遏制腐败、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公共权力正确使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关于民族工作的思想理论的创新论断主要有:一是关于民族问题内涵的创新论断;二是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的创新论断;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内容的创新论断;四是关于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的创新论断;五是关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最高利益的创新论断;六是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创新论断;七是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问题的创新论断;八是处理民族问题必须贯彻党的宗教改革的创新论断.  相似文献   

17.
推进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快西部城市化发展。为此,一要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城市化理论和国外城市化发展道路的经验及教训;二要根据我国的国国情和西部区情,突出重点,突出优势,发挥特色,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道路;三要以产业为依托,坚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兼顾的方针,大力推进体制和制度创新,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8.
宋惠昌 《新视野》2003,2(1):72-74
原苏联的解体,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文化上的因素。在原苏联共产党统治时期,苏联社会始终没有形成与其政治体制相一致的文化,并且二者之间越来越对立。所以,文化的多元性与政治上的高度集权、文化的社会性与政治上的实用主义、文化的科学性与学术政治化、文化的开放性与政治体制封闭性之间的尖锐矛盾长期不能解决,这就是说,苏联共产党并没有取得文化的领导权。这是导致苏联政权迅速解体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周桂钿 《新视野》2006,(6):56-58
儒学现代化是现在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一是如何理解现代化,用于现代有所成功,就是现代化,不能以其他国家的模式来规定现代化;二是儒学已经现代化;三是现代化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过程,所以需要继续现代化。这些道理不是理论推导,而是用大量事实来论证的。  相似文献   

20.
徐绍刚 《新视野》2005,1(3):55-58
文章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本质的观点,分析了个性形成的实践基础,认为个性是在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相统一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主动性,个性的实现和解放是与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类解放的社会过程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