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吉奎 《团结》2013,(1):58-63
广东社科院研究员王杰博士的新著《孙中山民生思想研究》于2011年11月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刊行。这部42万余字的煌煌巨著,是“孙学”研究园地的最新成果之一。自1925年孙中山逝世以来的87年里,研究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论著不胜枚举,蔚为大观,其中研究民生主义的论著,一般均是以民生主义、民生史观、平均地权或社会主义思想为题,而以“民生思想研究”名篇著作,王博士此书是首例,可谓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2.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归宿,有其独特的内涵与精神。中国共产党传承、超越了孙中山的民生理想,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为解决民生问题作出了不懈努力。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仍是党和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孙中山民生主义尚不失其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他的民生思想为近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这一切都反映了中国人民想要改变曾经的落后面貌,实现民族解放、国富民强的美好愿景。而孙中山这种顺应时代潮流的革命精神,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问题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终极性价值意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先生的民生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重要文化资源.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形成的思想基础.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主要创造者.  相似文献   

5.
《团结》2007,(5):60-64
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政治学说,包含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民生富裕的愿望,因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12)
特殊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给孙中山思想发展提供特殊环境,幼年的生活经历、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为其民生思想的形成发展奠定实践与理论基础。其基本论域包含民生是人民的生活、民生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民生主义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7)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思想来源是以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作为根基,对中国传统民生智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批判的汲取消化。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凭借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基本原理,从而在群众观思想引领下,总结孙中山的民生观借鉴其经验,在中国民生建设具体实践过程的基础上,渐渐成长和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民生思想。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其丰功伟绩永垂青史。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回顾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缅怀孙中山先生为之做出的卓越贡献,有利于促进台湾回归祖国的神圣大业,加快第三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熊威 《学理论》2010,(27):9-11
在我国大规模立法的过程中,认识、了解并借鉴孙中山先生的法律思想,对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体系,实为重要。从法律的角度来认识孙中山先生民主、民生、民治的制度之基础,以期了解和把握法律本质的回归和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民生问题极为关注,提出了一系列的民生思想及论述,并多方面颁布了具体措施,推进民生政策的实行。然而,习近平民生思想得以提出并且推行得益于多方的条件。首先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及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借鉴;其次是理论来源,包括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合理部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民生思想及现代各国民生举措的启示;最后是国情、党情、世情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留给后人的思想遗产,比较突出者有两项:一是民族平等、国家统一思想;二是关注民生幸福、实现国家富强的理念。其"爱国统一"思想对于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其关注民生幸福、实现国家富强的理念,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峰  曹莉莉 《学理论》2012,(26):128-129
孙中山先生一生倡导博爱,关注社会民生。面对清末民初严重的积贫积弱社会状况,他以民生主义为理论基础,对当时的社会救济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为民国社会救济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发端和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3,(33)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民生优先"已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孟子的"民本思想"极具代表性。他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具有代表意义。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这一"中国梦"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的今天,通过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透视孟子民本思想的探索与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20,(3)
马克思一生中有两个重大的发现,一个是剩余价值理论,一个是唯物史观。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自诞生以来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今天所处的时代也产生着影响。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内涵以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当代启示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进行了浅析,以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魏璐璐 《学理论》2013,(18):57-58
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的热度在近些年也在不断升温,然而,面对众多的历史读物,如何去分辨?同一段历史,不同作者为什么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解读?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产生了英雄史观与人民史观两种不同的观念。而从英雄史观走向人民史观,更深入地从人民史观来认知历史,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9,(10)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是一个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群众史观的新探索,蕴含着目的上为了人民、动力上依靠人民、价值上由人民共享成果等丰富的群众史观思想,是群众史观在新的时间和空间里的延续和升华,赋予了群众史观崭新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有效强化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中国发展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7.
王亚均 《学理论》2012,(35):322-323
从屈原、范仲淹、孙中山到周恩来;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驱除鞑虏,平均地权,创立民国,恢复中华",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血缘故土、"忠君""统一"的爱国主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的爱国主义,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8.
曹艳肖 《学理论》2011,(27):33-34
青年毛泽东的历史观经历了一个由英雄史观到群众史观的转变过程,就毛泽东的成长经历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使其思想表现出了多变性。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毛泽东信奉圣贤救世,认为只有圣贤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毛泽东的历史观发生转变,认识到群众力量的强大,实现了由英雄史观到群众史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冷幸  熊丽英 《学理论》2013,(4):34-35
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人为本"思想理念,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结果,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深入与发展的结果。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理解入手,阐明"以人为本"思想与群众史观的内在联系,进一步阐释"以人为本"思想对群众史观的深入与发展。这不仅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是物质创史观,还是实践创史观孙咏,丛大川历史观的根本问题是谁创造了社会历史。凡断定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自然物质活动自身创造的称物质创史观,亦可称唯物史观;凡断定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称实践创史观,亦可称实践史观.那么,马克思的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