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课》2009,(2):118-119
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作的“仁宝”牌报告,与华西金塔、农民别墅并列为华西引以为豪的三大自创品牌,也是慕名来华西参观的客人必选菜单之一。就像“不到长城非好汉”,没有听吴仁宝作报告,  相似文献   

2.
郭庆晨 《前线》2009,(6):58-58
听骂的态度,很能看出一个人修养的深浅高下。 宋朝的富弼曾官至宰相,这与他的胸襟宽广有直接关系。富弼的大度突出表现在听骂上。少年的富弼就练就了听骂的“童子功”。一次,有人莫名其妙地骂他,他听而不闻。旁边的人以为他真没听见,就提醒他说:“喂!有人骂你啦!”富弼回答说:“他大概是骂别人吧。”旁边的人说:“哪能呢,他是指名道姓地骂你呢!”富弼则说:“天下之大,  相似文献   

3.
1958年,农村刮“五风”,吴仁宝任华西村23大队党支书。有一次,公社召集村干部报产量,各村的数字像竞放的气球,越升越高,最高报到亩产1万斤。轮到吴仁宝时,他使使劲把6亩地的产量报在了1亩上:“3700斤。”全场哗然,会议主席也急红了脸,说他太保守,产量高低是政治问题,也是党性问题,希望他再考虑考虑,他摇摇头不为所动。  相似文献   

4.
前一段时间,我应香港凤凰卫视之约去做一期新农村建设访谈节目,在休息室巧遇吴仁宝。他也是作为特邀嘉宾参加那期节目的。在等待录制节目时的交谈中,话题很自然地涉及到华西村。我说以前曾写过一篇称赞华西村是“华夏第一村”的文章,他听后摆摆手说:那是从前了,  相似文献   

5.
走在全国农村现代化最前列、最具代表性、影响力的华西村,将怎样超越自我?已73岁高龄的吴仁宝,确立了什么样的思进目标?这是人们在“双思”活动中所关注、想了解的。本篇访问记详细报道了华西村思源、思进的情况,并披露了吴仁宝令人惊叹、仰止的远大目标──在他80岁之前,争取让华西的共同富裕在世界上第一。为中国农民,为社会主义,争口气,露露脸。这一远大目标的确立,基于吴仁宝充满哲理的共同富裕观。首先,他把一个家庭、一个村庄的富裕,放在全体农民、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整个进程中思考。提出:“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爱就意味着奉献。”我们阅读了雍严格和他的同事们书写在秦岭深山中的那一串串关于熊猫的故事,深刻地领悟到这句话所含的哲理。那份爱映射出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执着、痴迷的追求和献身精神,映射出人类对大自然的深切爱心和责任感。“美男子”弯弯从秦岭深山到古都...  相似文献   

7.
吴仁宝,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原党支部书记,在任48年。他率领全村人民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使华西村由默默无闻的穷乡僻壤变为全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拥有8家上市公司、60多家企业的“天下第一村”。村民住大房子、开小车子,最“穷”的有百万元,最富的达千万元。有记者问吴仁宝领导华西村取得成功的秘诀,他说了一句非常朴素却让人难忘的话:“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官儿虽小,却有为民造福、为民解难的伟大胸怀。而正是这种胸怀,让昊仁宝几十年如一日,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村民们已住上第五代别墅,而作为村里几十亿家底“掌门人”的吴仁宝,却依然住在70年代的老房子里。他一直拿着最低一级的工资,镇政府多年来奖励给他的几千万元,他悉数捐给集体。退居二线后,他仍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他说:“干部没有终身制,但为人民服务要终身制。”因为他的心中总是装着群众,所以,他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相似文献   

8.
上面有人     
<正>一天,生产队长召集队干部商量事情,无意中聊到村民李德贵,队长说了一句:“别看他平常蔫头巴脑的,上面还有人哩!”有人多嘴问:“哪个?乡里还是县里的?”队长白那人一眼:“问这干啥?”这信息在人群中传得特别快,“李德贵上面有人”就像一阵风似的在村中悄然传开了。李德贵是个憨实汉子,平常话很少,就知道在自己承包的十多亩果园里忙碌,一点不像上面有人的样子。可在一些人看来,越是上面有人的人,就越  相似文献   

9.
袁养和 《党员文摘》2008,(12):18-19
华西农民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有人曾不止一次地向华西人打听:你们的老当家吴仁宝手里是不是藏着“秘密武器”?华西人回答说:“我们老书记哪有啥‘秘密武器’?‘法宝’倒是有一个.这个‘法宝’就是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0.
华西村在新党委书记吴协恩的带领下,2005年销售收入达307亿元。“老书记可说是一位‘农民政治家’,而新书记更像一位‘农民企业家’。”《吴仁宝评传》作者冯治教授这样说。  相似文献   

11.
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从12岁起就再也没有听到过鸟叫,永远与歌声、笑声无缘,但发明成果却层出不穷。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发明一种助听器供自己使用,他反问:“你在过去24小时听到的声音中,有多少是非听不可的?”显然,爱迪生并不是说耳朵没有用,而是说,如果耳朵  相似文献   

12.
董必武同志生前曾对自己作了三个包含哲理的比喻:第一,他说:“自己是一块破布,党要我做抹布擦桌子,我就去擦桌子,这也是一种需要嘛。”第二,他说:“演戏时元帅、大官上场,有四个拿小旗的分站两边,这叫跑龙套,我一辈子就是做这个的,不要小看跑龙套,跑龙套也要认真,不然也会搞成一边一个,一边仨哟!”第三,他说:“中央的工作就像一支大乐队,有司鼓、有司锣、有司钹、有司弦。我呢,就是那个敲边鼓的。”这些生动的比喻,充分体现了董老广阔的胸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3.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闻名全国的江苏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有一个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每天晚上七点钟停下手中的一切事情,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当天的《新闻联播》。吴仁宝说,看新闻对他来说太重要了,不仅能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能从中找到抢抓机遇谋求华西发展的“金点子”。  相似文献   

14.
信不信由你     
“我们什么也不相信了。”“我只相信我自己。”这是当前一部分人的口头禅。有人甚至说,遇事都要首先从反面想。你说好,他就偏说坏;你说坏,他却偏说好。据说,这就叫“逆反心理”。还有人从理论上对这种状况大加赞扬、提倡,说中国所以落后就因为历来的思维模式是“求同”,现在要改成“求异”,中国才能进步。如此等等。  相似文献   

15.
汪金友 《前线》2011,(4):56-56
谁也没有想到,前不久重庆棒棒哥郑定祥的一句“缺钱不缺德”,短短几天就爆红网络。50家网站转载。四万个网页描述,三万条微博赞颂。有人说,“他是民族的精英”;有人说,“他是中国的脊梁”:还有人说,“他是冬天里的一把火,带来的是春天的亮色”。  相似文献   

16.
七十年代初听到过一首讽刺陈伯达的散曲,是民间流传的,据说是赵朴初的杰作,也未曾得到核实,但其中有几句至今还记得,一句是哲理的,叫做“听话听反话,不会当傻瓜”;一句点题的,叫做“自称小小老百姓,却是大大野心家。”这当然是较为极端的实例,但怎么“听话”,确实很有讲究,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真的会变成傻瓜。比如,开口闭口说“我个人意见”的,就绝对不是普通老百姓。普通老百姓跑到那种场合去说“我个人意见”,是要被人笑掉大牙的,尽管他说的确实只是“个人意见”,但在那种场合,人家并不认为你具有说“个人意见”的资…  相似文献   

17.
我前两年去美国,由于我的舅舅是当地华人商会的成员,我有幸参加了他们的一次午宴。商会邀请的嘉宾是塞尔先生,他是美国一家玩具公司的副总裁,年轻而富有。商会摆出盛宴来招待他,一开始气氛非常融洽,直到宴会接近尾声的时候,塞尔先生看着满桌的剩菜皱起了眉问商会会长:“王先生,是不是宴会开始没有计划好,怎么剩这么多菜?”“只要您能够吃得满意就行了,剩些菜算什么,倒掉便是了。”王先生轻描淡写地说。听了这话,塞尔瞪大眼睛说:“你知道吗?现在非洲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挨饿,即使在美国,也有人吃不饱肚子,像这样浪费,简直是不可思议!”我们听了…  相似文献   

18.
但愿这不是个真实的故事。某县县长认为某君举止不恭、行为不轨,为了打打他的“气焰”,就说他贪污挪用公款将他告上法院。法院十分看重,细细调查取证,但查不出事实,因此也无法秉“上”办案。县长眉头紧蹙质问院长:这是领导班子定的,有个组织纪律问题,你不能不办!这位院长好生困惑,神色沮丧不知所措。这时一位“识时务”者私下对这位院长说,你自讨苦吃太死性,先判他个两三年,等这些领导退了再给他平反不就结了。这位院长认为这不像人话,更不像人办的事,便恪守良知,坚持己见。我起初也就一听了之,但过后却无法抑制我的追问,这位县太爷是诸事冗…  相似文献   

19.
一般的情形是,谁有权谁说话,谁权大谁的话响声大。譬如一个家庭,家长有权,孩子听家长的;又譬如一个单位,领导有权,群众听领导的。所以有些领导拥有了权力,就认为自己拥有了说话、乃至说一切话的权力,凌驾于群众之上,蛮横霸道,搞一言堂。在他的意识里,老百姓的本分是听话、尊顺、驯服,如果身为百姓不但不听话还要发出不同的声音,就是失了本分,是目无领导,被称之为“刺儿头”,或曰“刁民”。常见到一些当官的人,或者感叹于群众不听话,说“你说东他指西,素质太差”,或者愤怒于群众不守规矩,说上访上告的是“刁民”。究竟应该谁听谁的话?当有人…  相似文献   

20.
江苏无锡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已年逾78岁,仍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谈锋犀利,不乏幽默,一点也看不出是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他有些什么健身之道?面对人们好奇的提问,吴老总会饶有兴味地谈起他的“十二字健身经”。管住嘴。年轻时的吴仁宝有一斤的酒量。20多年前,华西村声名鹊起,前来参观学习的各方人士络绎不绝,吴仁宝日益感到“时间赔不起,身体吃不消”,毅然戒了酒,并决定一律不陪客人吃饭。但又要尽地主之谊,他实行“跑场”,吃饭时,只见他从这个餐厅跑到那个餐厅,双手抱拳:“大家吃好,吃好”。“跑场”过后,径直回家吃老伴做的家常饭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