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雏鸭病毒性肝炎疫苗免疫抗体的测定龚国华(上海市畜牧兽医站201103)袁明龙(青浦县畜牧兽医站)雏鸭病毒性肝炎(DuckVirushepatitis,DVH)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对养鸭业造成了极大的危胁。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我们用...  相似文献   

2.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孙泉云(上海市畜牧兽医站201103)李劲松蔡宝祥(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鸭病毒性肝炎(Duckviralhepatitis,DVH)是6周龄以下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和接触传染性的病毒病〔1〕,主要以肝炎为特征。本病最早...  相似文献   

3.
1998— 1999年湖北省武汉、孝感、潜江市等地免疫鸭肝炎 (DH)疫苗的雏鸭发生以肝出血为特征的传染病。通过对病死鸭病理剖检及病原分离 ,确诊为DH ;对部分鸭群用DH超免蛋黄液进行预防性治疗 ,获得理想效果。1 发病情况病鸭多为免疫DH疫苗的 7— 14日龄雏鸭 ,无品种间差异 ;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 ,病鸭呆滞、腹泻 ,死前出现运动失调、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在调查的 9群雏鸭中 ,其中 1群于 7日龄发病 ,死亡率为 70 .0 % (35 0 /5 0 0 ) ;鸭群出现病鸭后一般3— 5d全群鸭即被感染 ,免疫过DH疫苗鸭群多在 3— 7d发病 ,死亡率为…  相似文献   

4.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鸭肝炎发病雏鸭群进行病原分离、致病性试验及理化特性测定.结果共分离到9株野毒,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9株野毒具备Ⅰ型鸭肝炎病毒(DHV-Ⅰ)的基本特征,但其毒力具有不均一性.对7日龄雏鸭的致病力,其中3株LD50分别为10-4.36/0.3 mL、10-4.17/0.3 mL和10-4.08/0.3 mL;另外3株LD50分别为10-2.48/0.3 mL、10-2.39/0.3 mL和10-2.19/0.3 mL;其余3株对7日龄雏鸭无致病性,但2株对1日龄的雏鸭却有一定的致病性,1株无致病性.该研究结果为分析本地区鸭肝炎疫情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黑龙江省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 (DVH )的发病雏鸭肝等组织中分离到 1株病毒HD Ⅰ株。经病理学检查、电镜观察、鸭胚中和试验、雏鸭保护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鉴定为血清Ⅰ型鸭肝炎病毒 (DHV)。证实引起该鸭场雏鸭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DVH所致。用DHV标准R85 95 2毒株多次强化免疫健康鸡 ,获得高效价的鸡抗鸭肝炎超免疫抗体。  相似文献   

6.
1985年四川省发生雏鸭病毒性肝炎后,对种鸭进行疫苗免疫,对雏鸭用免疫血清及免疫卵黄防治,使该病得到一定程度控制。1991年7月某大型肉鸭孵化及饲养场1万余只3~18日龄雏鸭发生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死亡率达73%。病初精神不振,减食甚至不吃,两翅下垂,排灰白稀粪,随着病程发展,部分病鸭昏睡而死,部分死前侧身倒卧,两脚呈划游状态。死后头向背卷曲,两脚后伸呈角弓反张状。剖检见皮下、胸肌、腿肌、心内外膜、肾脏广泛出血,肝脏肿大呈点状或条状出血;部分病例肝脏有针尖大灰白色坏死点。经病原分离鉴定及本动物回归试验,确诊为Ⅰ型雏鸭肝炎病毒和得克萨斯沙门氏菌混合感染,使用鸭肝炎疫苗免疫鸭后制备的卵黄液及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同时对污染场的雏鸭进行预防,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新城疫是由副黏病毒科 (Paramyxoviridae)副黏病毒属(Paramyxovirus) 的新城疫病毒 (Newcastlediseasevirus ,NDV)引起的一种极易传播的毁灭性疾病 ,是目前危害养禽业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我国目前普遍采用以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该病的大规模流行。但由于有些地区的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方法不当以及疫苗质量低劣 ,鸡新城疫仍时有发生 ,并常以非典型新城疫的形式发生。目前确诊鸡感染NDV的方法主要依赖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然而 ,由于疫苗的广泛使用和一…  相似文献   

8.
雏鸭病毒性肝炎血清酶和血胆红素的动态研究彭南秀(广东省广州市畜牧兽医总站510500)鸭肝炎病毒(DHV)属小核糖核酸病毒,可引起鸭病毒性肝炎。自1945年Levine和Hofstard发现这一疾病以来,在全世界已有十几个国家流行本病,因流行广泛而被...  相似文献   

9.
Rickettsiasennetsu曾译为赛尼次立克次体 ,见 :R .E .布坎南 ,N .E .吉本斯等编著的《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 8版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翻译组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4年出版 ,第 12 32页。该立克氏体命名的原始文献是 195 6年MisaaRandKobayashiY的InfectiousMononucleosis (glandularfever) ,载于JournJapAssocInfectDis ,195 6 ,30 :45 3 -4 6 5。其正确的译名应是腺热立克次氏体。 196 4年由平户胜七…  相似文献   

10.
口蹄疫病毒 (Foot and mouthdiseasevirus ,FMDV)是一种小RNA病毒 ,主要引起偶蹄兽发生口蹄疫 (FMD)。其发病特点是起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病畜生产性能迅速下降等 ,给畜牧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 ,该病历来都是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传染病之一。FMD十分顽固 ,一旦发生 ,就很难消灭 ,有的国家甚至在宣布消灭FMD后 ,仍会再度暴发该病。研究表明 ,这可能与FMDV能建立持续性感染 (persistentinfections)有关。所谓持续性感染 ,是指病毒在动物体内持续存活数月乃至多年 …  相似文献   

11.
雏鸭病毒性肝炎(DVH)最早(1949年)发现于美国纽约长岛,这次大流行使75万只雏鸭死亡。此后逐渐扩大传播到英国、加拿大、联帮德国、意大利、荷兰、苏联、捷克、匈牙利、埃及、印度、日本等国。在我国,黄均建(1963)最早报道本病曾发生于上海某些鸭场;以后王平等(1972)、吴成等(1981)、谭振国等(1986)、李劲松(1987)和蒋文灿等(1989)分别报道北京、福建、广东、江苏和四川等地都有此病发生,并证明其血清型为Ⅰ型。  相似文献   

12.
从病鸭出现特异性神经症状,死时呈现典型角弓反张姿势,剖检以肝肿大、出血为主要特征疫病的病死雏鸭肝脏分离到一株鸭肝炎病毒(称DHV-N株)。使用工型鸭肝炎病毒抗血清,通过中和试验和血清被动免疫保护试验进行鉴定,证明该分离毒株为Ⅰ型DHV。  相似文献   

13.
鸭疫里氏杆菌病又称鸭疫巴氏杆菌病 ,是一种主要侵害雏鸭、雏火鸡等禽类的急性或慢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全身浆膜出现广泛性的、多少不等的纤维素性渗出为特征 ,故又有传染性浆膜炎之称。自从 190 4年Riemere报道在鹅群中发生该病后 ,美国、加拿大、英国、挪威相继报道了鸭群中流行的情况。进入 2 0世纪 70年代之后 ,该病逐渐传播到全球所有集约化养鸭的国家和地区。随着我国养鸭业向集约化、工厂化方向发展 ,该病也成为危害我国商品鸭生产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据报道 ,受侵害的鸭品种主要有北京鸭、樱桃谷鸭、番鸭、康贝尔鸭等。由于该病…  相似文献   

14.
从北京和广西发病鸭群中分离到 2株病毒 ,分别编号为B株和G株 ,病毒大小约 40nm ,无囊膜。血清中和试验表明 ,2株病毒为同一血清型 ,与 1、3型鸭肝炎病毒和鸭瘟病毒无血清学相关性。人工感染试验表明 ,G株对雏鸭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可引起典型的鸭肝炎病变 ,但死亡率随雏鸭日龄的增长而明显下降 ;B株病毒不能致死正常雏鸭 ,但雏鸭经过环磷酰胺处理后 ,感染B株病毒可引起雏鸭死亡 ,死亡鸭肝肿胀、出血  相似文献   

15.
猪流行性腹泻 (Porcineepidemicdiarrhea ,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ED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 1976— 1977年比利时和英国首先报道该病 ,以后在捷克、匈牙利和原西德等国陆续发生。我国吉林、辽宁、上海、四川先后有此病报导。 2 0 0 0年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某猪场暴发猪流行性腹泻。1 发病情况枣庄市峄城区吴林某猪场饲养体重 2 0— 30kg断奶仔猪5 0 0头 ,5月 12日个别猪排灰白色水样粪便 ,并有呕吐 ,逐渐加重 ,严重脱水、消瘦、眼窝下陷 ,发病猪逐日增多 ,5…  相似文献   

16.
Ⅰ型鸭肝炎病毒间接免疫酶染色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的Ⅰ型鸭肝炎病毒(DHV-Ⅰ)免疫兔制备兔抗DHV-Ⅰ抗体,建立了检测石蜡组织切片中DHV-Ⅰ抗原的间接免疫酶染色(indirect immunoperoxidase staining,IIS)方法,并对DHV-Ⅰ强毒人工感染死亡或濒死雏鸭的各个组织器官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IIS与DHV-Ⅰ感染死亡或濒死雏鸭的肝等呈现阳性反应,与鸭瘟病毒、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发病和死亡雏鸭的肝以及健康雏鸭的肝呈现阴性反应。感染DHV-Ⅰ死亡或濒死雏鸭的肝、脾、肾、心、胸腺、腔上囊、胰腺、十二指肠、盲肠、空肠、回肠、直肠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呈阳性或强阳性,DHV-Ⅰ抗原主要分布于感染细胞的细胞质。该IIS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用于DHV-Ⅰ在感染雏鸭组织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DHV-Ⅰ感染雏鸭的实验室诊断、甲醛固定组织的回顾性诊断。  相似文献   

17.
禽肺病毒 (Avianpneumovirus ,APV)又称火鸡鼻气管炎病毒 (Turkyrhinotracheitsvirus ,TRTV) ,属于副粘病毒科肺病毒亚科肺病毒属。禽类受感染后可引起呼吸道症状、头部肿胀和产蛋率下降等症状 ,其中火鸡或表现为急性呼吸道疾病 ,或仅表现采食量减少和产蛋率下降。APV也是肉用鸡肿头综合征(Swollenheadsyndrome ,SHS)的主要病原。1 发生情况APV于 1978年首次发现于南非共和国 ,随后从法国、南非、英国、中国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呼吸道疾病和 /或肿头综合…  相似文献   

18.
1994年 1月至 2 0 0 0年 10月 ,从全国 2 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5~ 90日龄患典型鸭疫里氏杆菌病的种鸭和商品鸭中分离到 89株血清 5型鸭疫里氏杆菌。对其病原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血清 5型鸭疫里氏杆菌病在我国鸭群感染范围极广 ;分离菌株对雏鸭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对小白鼠无致病性 ;各地分离菌株表现出一致的形态特征和非常相似的生理生化特性 ;各地分离菌株耐药谱很广 ,但对头孢类药物和利福平高度敏感。用分离菌株制备的灭活疫苗免疫雏鸭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9.
20 0 1年 6月至 2 0 0 2年 4月 ,从浙江省 7个地、市患典型鸭疫里氏杆菌病的不同品种病死鸭分离到 2 0株鸭疫里氏杆菌 (RA) ,所分离菌株对各品种雏鸭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各分离菌株表现出一致的形态特征和非常相似的生理生化特性。  相似文献   

20.
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 (Fattyliverhemorrhagicsyndrome ,FLHS)是由于鸡饲料中营养物质过剩而某些微量营养成分不足或不平衡 ,造成鸡体内代谢机能紊乱引起的以鸡肝发生脂肪变性、出血而以急性死亡为特征的疾病。1 简史及发病现状该病于 195 3年前后在美国发生 ,195 6年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的Couch首先报道为脂肪肝综合征 (Fattyliversyn drome ,FLS)。其后 ,由于该病经常伴有肝出血 ,在 1972年由Wolford等改名为脂肪肝出血综合征并沿用至今。本病曾有报道肝肥大、脂肪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